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05篇
  免费   446篇
  国内免费   2073篇
  2024年   48篇
  2023年   216篇
  2022年   205篇
  2021年   193篇
  2020年   198篇
  2019年   227篇
  2018年   169篇
  2017年   177篇
  2016年   207篇
  2015年   302篇
  2014年   579篇
  2013年   529篇
  2012年   608篇
  2011年   589篇
  2010年   518篇
  2009年   537篇
  2008年   1039篇
  2007年   421篇
  2006年   511篇
  2005年   562篇
  2004年   352篇
  2003年   444篇
  2002年   378篇
  2001年   266篇
  2000年   220篇
  1999年   136篇
  1998年   156篇
  1997年   134篇
  1996年   137篇
  1995年   89篇
  1994年   92篇
  1993年   74篇
  1992年   120篇
  1991年   96篇
  1990年   109篇
  1989年   109篇
  1988年   38篇
  1987年   28篇
  1986年   32篇
  1985年   65篇
  1984年   32篇
  1983年   21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23篇
  1976年   2篇
  1959年   5篇
  1956年   3篇
  1955年   1篇
  1953年   7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11.
112.
文章通过了解微生物修复的基本定义与特征,结合农田土壤整体重金属污染情况,有针对性地引入了微生物修复技术,并观察其修复实况,分析微生物修复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效果,并基于此不断调整与优化修复方案,希望最大程度地发挥微生物修复技术的作用。这对于农田土壤的可持续、高效利用具有基本的保障意义,并能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可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13.
付波  周玲  李冲 《工业微生物》2023,(3):178-180
对污水再生利用微生物的控制,是确保再生水水质安全、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前提。由于中国污水再生利用微生物控制的技术标准不健全,污水处理和再生存在一定的难度。文章分析了相关概念,梳理了中国污水再生利用微生物控制标准制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污水再生利用微生物的控制标准及制定方法以有效保证中国再生水质的安全,减少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14.
开发和评价一种用于鉴别Omicron变异株的荧光定量PCR方法。我们针对Omicron变异株S基因的两个特异性突变位点开发了一种基于荧光定量PCR的Omicron变异株分型方法(Omicron RT-qPCR)。通过测试临床样本来评价方法的特异性,通过标准品评价方法的灵敏度。Omicron RT-qPCR分型方法显示能够可靠地区分Omicron变异株和“野生型” SARS-CoV-2及Alpha、Beta、Delta变异株及甲型流感病毒。选取68例新冠疑似样本,全基因组测序(Whole genome sequencing,WGS)结果显示44例为Omicron变异株,Omicron RT-qPCR分型结果均为阳性;11例为Delta变异株,Omicron RT-qPCR分型结果均为阴性;另外,通过WGS分析未能成功分型的7例样本,通过Omicron RT-qPCR分型方法成功鉴定为Omicron BA.1和BA.2变异株。我们开发的Omicron RT-qPCR分型方法可以在普通的PCR检测实验室应用,为我国疾控系统和医疗机构及时监测SARS-CoV-2 Omicron变异株的传播提供...  相似文献   
115.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环保意识正在不断提高,工业化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环保问题,其中臭气问题尤其引起人们的关注。在这种情况下,各工业企业纷纷开始研究各种方法用于去除臭气,尤其是污水处理和固体废弃物处理领域的企业更加积极采用先进技术除臭。有效地使用除臭技术,不但可以减轻环境污染问题,而且可以为人们创造更加良好的生活环境。基于此,文章以污水处理和固废处理行业的臭气治理为切入点,阐述了具体的治理技术,并对其应用进行分析,以期为臭气治理技术的完善和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6.
植物激素乙烯在多种生理生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在特定组织器官中的合成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拟南芥中存在12个功能未知的ACC氧化酶类似蛋白(ACO-like homolog,ACOL),运用基因定点编辑技术构建了ACOL8的功能丧失型突变体,发现该基因的突变削弱了经典的乙烯“三重反应”。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黄化幼苗下胚轴及主根的长度显著增加,这与突变体对外源ACC的敏感性下降现象一致。同时还发现ACOL8基因的表达受乙烯信号的正反馈调控,EIN3过表达增强其表达水平,而etr1-3的突变则产生相反效应。再者,在正常条件下,ACOL8基因的突变并未影响拟南芥的生长;但在盐胁迫条件下,突变体的根冠比显著下降,这说明该基因参与植物的盐胁迫响应。综上,这些结果说明ACOL8可能具有ACC氧化酶的功能,参与乙烯的合成与响应。  相似文献   
117.
为了探究短期氮沉降对凋落物和土壤有机质化学组成的影响,以亚热带毛竹林为对象,于2020年7月—2022年1月设置氮沉降增加(施氮量50 kg N·hm-2·a-1)处理,利用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Py-GC/MS)技术,对毛竹林毛竹叶/根凋落物和土壤的有机质化学组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短期氮沉降处理土壤有机质中酚类的相对含量显著增加了50.9%,而脂肪酸的相对含量显著减少了26.3%;叶凋落物中烷烯烃和木质素的相对含量显著增加了51.9%和33.5%,酚类和多糖的相对含量显著减少了52.2%和56.3%;根凋落物中多杂环芳香烃的相对含量显著减少了16.6%。土壤有机质中脂肪酸的相对含量与叶凋落物中多糖的相对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机质中酚类的相对含量与叶凋落物中木质素的相对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多糖的相对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短期氮沉降对毛竹林毛竹叶/根凋落物和土壤的总有机碳、总氮和碳氮比均无显著影响,但是会显著改变三者的有机质化学组成;另外,短期氮沉降下土壤有机质化学组成的变化受叶凋落物有机质化学组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8.
Mitosis and microtubule organizational changes in rice root-tip cell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pattern of change of the microtubule cytoskeleton of the root-tip cells of rice during mitosis was studied using immunofluorescence technic and 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 All the major stages of ceil division including preprophase, prophase, metaphase, anaphase and telophase were observed. The most significant finding was that in the preprophase cells microtubules radiating from the nuclear surface to the cortex were frequently seen. During development these microtubules becam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preprophase band and prophase spindie indicating that the microtubules radiating from the nuclear surface, the preprophase band and the prophazc spindle were structurally and functionally closely related to each other. Granule-like anchorage sites for the radiating microtubules at the muclear surface were often seen and the possibility that these gramle-like anchorage sites might represent the microtubule organizing centres wa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19.
细胞外囊泡是细胞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通过胞吐作用释放的具有磷脂双分子层结构的纳米级囊泡。细胞外囊泡作为蛋白质、核酸、脂质和代谢物等物质的载体,能够在细胞与细胞之间穿梭,行使物质传递、信息交流的功能,是细胞间通讯的重要媒介。近年来,植物中细胞外囊泡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其研究和分析技术也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介绍了细胞外囊泡的组成,综述了植物中细胞外囊泡的生物学功能,分析了细胞外囊泡分离与富集方法的优缺点,以及原位成像技术的应用,最后对植物细胞外囊泡研究技术发展的重点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0.
王健  武晓丽 《生命科学》2023,(8):1105-1114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目前临床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由于AD的病理变化发生在临床症状之前几十年,早期诊断和干预有助于缓解疾病进展。目前,研究正在从基于症状的临床诊断转向基于病理标志物的生物学诊断。本文综述了AD最常用的早期诊断成像技术,介绍其成像原理、局限性和最新研究进展,并展望了AD早期诊断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预测多模态成像和诊疗一体化可能是未来AD研究和临床实践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