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4篇
  免费   97篇
  国内免费   30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100篇
  2011年   98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135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利用在体记录大鼠蓝斑核神经元单位放电,研究了(-)SPD和(-)THP对其放电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SPD通过去甲肾上腺素α2受体,以剂量依赖方式增强蓝斑核神经元放电,但较大剂量却对神经元放电有一定抑制。然而(-)THP可使蓝斑核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出现可逆性放电抑制。  相似文献   
992.
通过对物种及其生存空间的研究,提出了边缘幸存空间这一新的概念─—物种生存空间之外,居群不能稳定地延续,而生物个体可以存在的空间。还讨论了边缘幸存空间的存在特点及明确了几种在地层中识别边缘幸存空间的方法。最后,以这一概念为基础,讨论了西藏白垩纪赛诺曼期Biscutumellipticum的发现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993.
本实验观察微电泳去甲肾上腺素(NA)及肾上腺素能体拮抗剂育亨宾和心得安对刺激隐神经引起的大鼠大脑皮层体感Ⅰ区诱发单位放电(SI-SEUD)的影响。用计算机对SI-SEUD作放电点过程分析和标准化互协方差函数(NCCVF)处理,小剂量(5-35nA)NA对SI-SEUD主要起抑制作用,大剂量主要起易化作用,中等剂量作用不显著。NA对强的SI-SEUD主要起抑制作用,对弱的则主要起易化作用;提示NA可  相似文献   
994.
外源^65Zn进入土壤后的扩散及存在形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65Zn示踪和化学连续分级技术研究了外源Zn在褐土中的存在形态。结果表明交换态Zn(EX-Zn)和碳酸盐结合态Zn(CARB-Zn)含量约占土壤总Zn量的67-72%.Zn投加量增加,土壤Zn的强度因数增大.反之,Zn的矿物形态增高.土壤水分4%和100%时,土壤中Zn的扩散系数D分别是7.9×10-8和6.6×10-6cm2·s-1.土壤水分含量在30%和70%时,Zn在施入点的平均停留时间分别是9d和4d.Zn的扩散程度(σ2)也随之从0增大到0.371.  相似文献   
995.
【目的】为推测中国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向北方扩散的路径和北方地区的传播来源。【方法】本研究对橘小实蝇15个地理种群的144个样本的mtDNA COⅠ序列进行测定;依据mtDNA COⅠ序列利用相关软件对橘小实蝇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等进行分析。【结果】在橘小实蝇144个样本的mtDNA COⅠ序列中获得了75个单倍型,其中单倍型H_7为7个地理种群所共享,北方地理种群与原发生地区种群间存在共享单倍型,绝大部分为种群独享单倍型。15个橘小实蝇地理种群总体表现出高水平的核苷酸多样性(Pi=0.02076)和单倍型多样性(Hd=0.99413),不同橘小实蝇地理种群间遗传分化较大。系统进化树显示,橘小实蝇各地理种群中的单倍型分布格局较为混杂,未形成明显的系统地理结构;系统进化树分为2支,湖北武汉、重庆北碚、福建福州、湖南衡阳、江苏南京、海南海口、河北保定、河南郑州、广东广州的地理种群聚为一支,海南三亚、广西南宁、云南丽江、湖南邵阳、山东泰安、山东临沂的地理种群聚为一支,北方新发生地理种群在两个分支中均有分布。橘小实蝇整体错配分析结果显示为单峰,表明橘小实...  相似文献   
996.
为了探清干旱荒漠区生物土壤结皮对易漂移性植物种子定居影响及作用机制,以巴丹吉林沙漠南缘结皮前期以及藻类、地衣、藓类阶段结皮为场所,通过人工补充种子与野外长期监测的方法对红砂种子在生物结皮上流失动态、种子宿存微区特征以及种子宿存量与微区面积间的关系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生物土壤结皮发育过程中,地表枯落物、微坑、龟裂缝、长藓的面积百分比均发生了显著变化,即:枯落物呈现出增大(藻类阶段)—稳定不变(地衣阶段)—减小(藓类阶段)的趋势,微坑、龟裂缝均先增大后减小(峰值在地衣阶段),长藓持续增大。(2)4个阶段的种子流失速度或定居率两两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流失速度大小依次为:结皮前期>藻类阶段>藓类阶段>地衣阶段,定居率大小为:地衣阶段>藓类阶段>藻类阶段>结皮前期。(3)生物土壤结皮上定居的种子仅宿存于枯落物、微坑、龟裂缝、长藓上,这4种微区上定居种子数与其面积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其关系均可用二次项y=ax2+bx+c(a≠0)表示,等面积微区内的定居种子数大小依次为:龟裂缝>枯落物>微坑>长藓。因此认为,生...  相似文献   
997.
根据卫生部(91)特申体第02号文,92年完成了Ⅱ型纯化疫苗Ⅰ期临床反应及血清效果观察,免疫程序为0,1,2月,分原倍疫苗组和1∶2稀释组,各免15人,每针次免疫后连续观察3天,结果均无不良反应,仅在注射时稍有微胀痛感。二针次免疫后均能产生较高的免疫抗体:原倍疫苗免疫抗体滴度,ELISA1∶181(GET),PRNT中和抗体≥1∶10;1∶2稀释疫苗,ELISA1∶169(GMT),PRNT≥1∶10。三针次免疫后抗体滴度高于二针次;原倍疫苗,ELISA1∶478(GMT),PRNT1∶10~1∶20;稀释疫苗,ELISA1∶446(GMT),PRNT1∶10~1∶20,但原倍疫苗和稀释疫苗的抗体水平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半年后仍保持一定抗体水平。可采用二针次总量2ml免疫。  相似文献   
998.
【目的】研究薇甘菊的入侵与地形、人为干扰间的关系,量化不同干扰因素对薇甘菊发生的影响,进一步揭示薇甘菊的发生规律,为薇甘菊的系统防治与管控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使用无人机遥感系统所获取的高分辨率航片作为数据源,通过目视解译方法确定薇甘菊的发生区域后结合3S技术手段,对深圳大鹏半岛210000 m2研究区内的薇甘菊发生状况与地形因子及人为干扰度间的关系进行系统分析。【结果】研究区内薇甘菊在低海拔区和阳坡分布居多,86.80%的薇甘菊入侵发生在人类轻中度干扰区,20°~40°坡度位置是薇甘菊的重点发生区。研究网格单元内薇甘菊的发生面积与坡度、高程显著负相关(P<0.01),与坡向相关性较差。【结论】在人为干扰较小的自然条件下,制约薇甘菊扩散发生的主要因子是入侵地的群落结构,而在人为干扰较为严重的地区,薇甘菊入侵的发生与人类活动消失后产生的空白生态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99.
本工作目的在于探讨大脑皮层与丘脑束旁核痛觉信息活动之间的关系。用玻璃微电极记录了60只清醒麻痹状态下家兔束旁核痛敏单位的诱发放电活动。按其对外周伤害性刺激的反应型式而分成两类,分别称为痛兴奋单位和痛抑制单位。观察到在电刺激大脑皮层感觉区时,多数痛兴奋单位呈抑制性改变,并且有时施予皮层的每一单个刺激均能立即遏止一阵痛放电,少数呈易化性改变;痛抑制单位则对伤害性刺激呈现抑制反应解除,而施予皮层的每一单个刺激均可使之先有一阵短暂的放电,然后出现抑制的现象。本组实验观察过程,完整的总例数共32个单位,包括25个痛兴奋单位(18个呈抑制改变,7个呈易化改变)和7个痛抑制单位(全部呈易化改变)。实验结果表明,大脑皮层感觉区传出系统对机体的痛觉信息传递活动具有下行调制作用。由于皮层刺激对束旁核放电的影响是逐渐发展起耒的,因此考虑在上述过程中可能有体液因素的参与。  相似文献   
1000.
本实验在麻醉或固定的大鼠上进行。电刺激坐骨神经和用有齿镊夹尾作为伤害性刺激。电针“人中”和“承浆”穴位。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中缝背核神经元的单位放电。其主要结果如下:1.外周伤害性刺激能使大鼠中缝背核大多数神经元的自发放电频率减慢或暂时停止。2.唇针可激活中缝背核大多数神经元,使其自发放电频率增加和使大多数中缝背核神经元对伤害性刺激反应的持续时间缩短。3.LSD 对中缝背核神经元自发放电的抑制作用与其剂量大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