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4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41.
为研究拟南芥成花调控基因LFY,我们采用RT-PCR方法分离克隆了三种选择性剪接的片段,分别命名为LFY1239,LFY1263和LFY1275.序列分析表明LFY1263包含一个大小为1 263 bp的开放阅读框,与之前报道的LFY基因片段大小相同,而LFY1239在第一外显子的3'端缺失了36 bp,LFY1275在第一内含子的3'末端插入了12 bp.对几种片段表达部位的分析显示,LFY1239只能在营养生长期的莲座叶中表达,而LFY1263和LFY1275在营养生长期和花期的花器官和莲座叶中都可以检测到,并且,LFY1263呈现出主导地位,LFY1275与LFY1263表达的比例表现为花器官高于莲座叶,该比例的变化可能预示着与成花调控有关.  相似文献   
42.
光皮树花芽分化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4年生光皮树嫁接苗为材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同龄开花光皮树与不开花光皮树叶内4种内源激素生长素(IAA)、赤霉素(GA3)、玉米核苷素(ZR)、脱落酸(ABA)含量的动态变化,研究成花过程中叶片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与成花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芽分化时期开花光皮树和未开花光皮树叶内4种内源激素含量动态变化存在显著差异。有花芽分化的光皮树保持相对较低和稳定IAA、GA3含量,ABA含量高且变化幅度较大,ZR含量相对较低,但随着花的形成含量逐渐升高;而在相同的生长季内,无花光皮树IAA、GA3含量先升高后降低,ABA含量先逐渐升高,然后下降,而ZR含量呈现出先逐渐升高然后降低,再升高再下降的变化趋势。因此,4种内源激素含量的动态变化影响光皮树的成花过程。  相似文献   
43.
44.
目前我国正处在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功能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也是进一步构建符合经济全球化、竞争国际化要求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产业经济体系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45.
新课程标准下对学生个性化思维教学的引导,离不开教师综合素质的应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场景,通过活跃课堂教学氛围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教学课堂中展示出一种活力。本文将围绕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进行研究,并全面探讨教师综合角色的转变,更好的实现整个教学相长的实现。  相似文献   
46.
新课程的理念,改善了传统的小学课程体系,将传统的小学自然课转变为小学科学课,传统的小学自然课教学大纲转变为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新的小学科学课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教学理念等方面都进行了转变,并且对小学科学课的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小学科学课教师的角色转变与角色规范,这对小学科学课教师而言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从小学科学课的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的角色要求出发,分析出小学科学课教师应具备的积极的教师角色。  相似文献   
47.
植物胚后发育主要分为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个阶段,营养生长阶段又包含幼龄期和成熟期。叶片远轴面表皮毛的出现是拟南芥营养生长时相转变的形态学标志。研究利用拟南芥晚花突变体co-2和ft-1,研究了光周期途径晚花突变对营养生长时相转变(vegetative phase change,VPC)的影响。形态学指标测定和茎端分生组织解剖特征表明,光周期途径相关的两种晚花突变体比野生型Ler晚开花近一倍的时间,莲座叶的数目也比野生型多了一倍;野生型叶片远轴面表皮毛多出现在第4片真叶上,co-2和ft-1多出现在第5片真叶上,茎顶端分生组织高宽比变异趋势亦然,说明拟南芥晚花突变延迟了营养生长时相转变。  相似文献   
48.
目的:利用大鼠评价酶解转变的人红细胞的安全性。方法:人红细胞与大鼠血清进行常规配血,检测二者之间的相容性;将人B型红细胞酶解后输注大鼠,流式细胞术检测人红细胞在大鼠体内的存活率。结果:人红细胞与大鼠血清不凝集,但人红细胞输注大鼠体内很快被排斥,1h下降至50%以下,18h被完全排斥。结论:仅依靠红细胞配血实验来选择人红细胞输血动物模型是不全面的,大鼠不适合作为酶解转变的人红细胞安全性评价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49.
于露  王红梅  郭天斗  杨青莲  孙忠超 《生态学报》2021,41(24):9773-9783
以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灌丛引入形成荒漠草原-灌丛地镶嵌体为研究对象,选择其内部荒漠草地(DG)、草地边缘(GE)、灌丛边缘(SE)、灌丛地(SL)为试验样地,开展荒漠草原向灌丛地人为稳态转变过程土壤水分与植被变化特征研究。结果如下:各样地0-200 cm土层水分含量随着转变过程呈显著降低趋势(P<0.05),其中荒漠草地、草地边缘和灌丛边缘样地的土壤水分均在秋季雨水补充期增加,灌丛地由于深层土壤水分过度消耗而愈加降低,且灌丛边缘和灌丛地深层水分显著低于荒漠草地、草地边缘(P<0.05),垂直动态不显著;地上植被随样地转变除优势度指数表现为灌丛地多样性、均匀度、丰富度指数均显著低于各样地(P<0.05),多年生优势草本蒙古冰草(Agropyron mongolicum)、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逐渐被一年生草本刺藜(Dysphania aristata)、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所代替;土壤种子库萌发种类随样地转变逐渐减少,种子库密度则显著升高(P<0.05),灌丛地以一年生草本植物为主(占总密度的97.51%),荒漠草地则以多年生草本萌发为主,且各样地土壤萌发种子库及多年生草本多集中于0-5 cm土层(P<0.05);转变过程荒漠草原和灌丛地植被地上地下相似度分别为0.14和0.19,均显著低于两边缘样地0.35,较两边缘样地群落更为稳定,呈现草原灌丛化过程中草地-灌丛共存的植被双稳态特征。  相似文献   
50.
李祎 《微生物学通报》2021,48(9):3305-3313
细菌在与噬菌体的长期共进化过程中形成多种抵抗噬菌体侵染的机制,其中群体感应参与的细菌抵御噬菌体侵染机制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群体感应与噬菌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复杂和多样的,本文将重点综述群体感应在噬菌体侵染中的作用、调控在噬菌体裂解-溶源转变的作用,以及群体感应与噬菌体的其他相互影响等内容,为噬菌体在细菌性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