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19篇
  免费   899篇
  国内免费   344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168篇
  2022年   161篇
  2021年   188篇
  2020年   208篇
  2019年   198篇
  2018年   137篇
  2017年   168篇
  2016年   182篇
  2015年   168篇
  2014年   245篇
  2013年   159篇
  2012年   209篇
  2011年   281篇
  2010年   164篇
  2009年   141篇
  2008年   153篇
  2007年   133篇
  2006年   110篇
  2005年   145篇
  2004年   135篇
  2003年   132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84篇
  2000年   68篇
  1999年   66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39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5篇
  1981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正常人群与呼吸暂停综合症人群在不同海拔高度低氧环境下睡眠结构的分析,探讨人体内源性摄氧受限与外源性环境缺氧两个不同缺氧因素导致人体睡眠结构的差异。方法:通过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筛查16名不存在睡眠问题的男性青年,在常氧环境中测得其睡眠过程中的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并根据AHI将其分为正常组(NOR组,n=8)和呼吸暂停综合征组(OSA组,n=8)。本研究采用吸入低O2混合气的方法模拟不同海拔高度,受试者在每次测试中连续吸入10 h低O2混合气进行模拟高海拔环境下睡眠测试。在平原环境下测试的一周进行后O2浓度为16.3%(模拟海拔2 000 m)的常压低氧环境下进行睡眠测试,两周后进行O2浓度为12.7%(模拟海拔4 000 m)的常压低氧环境下进行睡眠测试。结果:随着海拔高度上升,受试者睡眠过程中的REM期睡眠占比从平原时的12.03%降至模拟海拔2 000 m时的9.33%、模拟海拔4 000 m时7.15%(P<0.05),但不同海拔高度下睡眠过程中的浅睡眠和深睡眠占比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NOR组和OSA组的睡眠效率分别是82%、69.5%(P<0.01),睡眠过程中的REM期占比分别是7.56%、11.2%(P<0.05);深睡眠占比分别是30.26%、 19.13%(P<0.01)。但NOR组和OSA组睡眠过程中的浅睡眠占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与海拔高度上升导致的外源性缺氧相比,OSA引起的内源性缺氧还将影响青年男性睡眠过程中的深睡眠和睡眠效率。且轻度的阻塞性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急性暴露在低氧环境下睡眠过程中具有更强的低氧耐受性。  相似文献   
992.
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MERS-CoV)的刺突蛋白(Spike,S)亚单位1(S1)是引起宿主免疫反应和产生中和抗体的主要靶抗原,也是疫苗研发和病原检测的重要靶标,选用适宜的真核表达系统高效表达S1蛋白是进行相关研究的基础。为确定MERS-CoV S1在哺乳动物细胞中高效分泌性表达的信号肽序列,构建了含高斯荧光素酶(Gaussia luciferase,GLuc)、人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及小鼠免疫球蛋白G的2a亚型(Mouse immunoglobular G subtype 2a,MIgG2a)7个信号肽(原始序列和改造序列)序列的MERS-CoV S1表达质粒,瞬时转染细胞后,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并比较细胞培养上清和裂解液中S1的表达水平及分泌表达效率(条带密度灰度扫描比),并对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的S1蛋白的纯度与抗原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7种信号肽在293T、BHK21和ExpiCHO-STM三种细胞系统中介导MERS-CoV S1的高效分泌表达的效率各有不同,其中tPA-1信号肽介导S1抗原在ExpiCHO-STM中具有较高的分泌表达效率与产量,纯化的S1蛋白保持了较好的抗原性。本研究为进一步研发基于MERS-CoV S1的亚单位疫苗及免疫学检测试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3.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其特征是反复发作的腹痛,伴随排便频率与大便性状的改变。腹泻为主的肠易激综合征(IBS-D)是其主要亚型,主要表现是腹痛和腹泻。目前IBS-D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但大量的研究提示可能与胃肠道动力紊乱、黏膜通透性和肠上皮屏障功能改变、内脏高敏感性增加、"脑-肠-菌"轴失调、肠道感染与炎症反应激活、精神心理因素异常等有关。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肠道菌群与IBS-D的关系密切,调节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干预成为缓解IBS-D相关症状的手段之一。本研究就近十余年来肠道菌群情况与IBS-D关系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探讨转基因双歧杆菌对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PI-IBS)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 50只成年雄性SD小鼠,随机选取10只作为空白对照组(NC组),其余40只PI-IBS模型小鼠随机分为IBS组(IBS组)、双歧杆菌治疗组(BL组)、空质粒双歧杆菌治疗组(BL-0组)和BL-hIL-10治疗组(每组10只)。NC组和IBS组每天予0.2mL PBS灌胃1次;其余三组每天灌胃溶有经0.2%L-Arb诱导24h后的BL、BL-0、BL-hIL-10菌液(双歧杆菌浓度达5×108个/mL)的PBS液0.2mL,每天1次。所有小鼠干预7d后处死,然后行血液及结肠组织学检验。结果 (1)通过评估小鼠疾病活动指数、小鼠脾脏指数和结肠组织HE染色病理学变化,证明口服BL-hIL-10能显著减轻PI-IBS小鼠的炎症症状;(2)BL-hIL-10能升高IL-10比例并降低IL-12的比例,维持Th平衡。结论口服转基因双歧杆菌可以缓解PI-IBS小鼠的炎症反应,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Th平衡来实现。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讨枳术宽中胶囊联合益生菌对老年幽门螺杆菌(H.pylori)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H.pylori阳性的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包含雷贝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和胶体果胶铋的标准四联疗法治疗。观察组患者将四联疗法中的胶体果胶铋替代为枳术宽中胶囊,并在此基础上加用益生菌。7天为1个疗程,全部患者治疗2个疗程。停药1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缓解率、H.pylori根除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病情均有所改善,但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症状缓解率及H.pylori根除率较高,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枳术宽中胶囊联合益生菌可明显缓解老年CAG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同时减轻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临床治疗CAG具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酪酸梭菌活菌片联合马来酸曲美布汀、谷维素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0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40)和对照组(n=40)。治疗组患者采用酪酸梭菌活菌片联合马来酸曲美布汀、谷维素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马来酸曲美布汀和谷维素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酪酸梭菌活菌片联合马来酸曲美布汀、谷维素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97.
代谢综合征系多种代谢紊乱汇集于一身,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发病率逐年升高的一种疾病,已成为全球公共健康问题。随着现代医学发展,肠道菌群在宿主代谢调控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逐渐被研究者重视。本文分析了肠道菌群在代谢综合征发生、发展中的潜在调节作用及炎性反应、能量代谢、神经内分泌等可能的作用机制,总结了单味中药、中药提取物及中药复方通过影响肠道菌群改善代谢综合征的研究进展。在今后研究中应进一步探索与代谢综合征相关的特定菌属,挖掘中药有效成分及其作用本质,走出中医药防治代谢综合征的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998.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炎性细胞侵犯外分泌腺体的慢性自身免疫疾病,口干是其最常见的症状。伴随着干燥综合征患者口腔内微环境的改变,口腔各种微生物之间及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的平衡被打破,进而出现口腔微生态失调。口腔微生态失调与自身免疫疾病关系密切,其不仅是疾病所导致的结果,也可能是疾病进一步发展的原因。目前研究认为干燥综合征患者口腔微生态失调与唾液微环境的改变及口腔黏膜免疫受损存在密切的关系,本文对口腔微生态与干燥综合征关系的新近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99.
正前言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最常见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FGIDs)。目前估计北美成年人中IBS的患病率达10~12%。虽然IBS的发病与年龄、宗教、性别无关,但是IBS在女性中更常见,且多为年轻患者(50岁)。IBS的特征是反复发作的腹痛和排便习惯的改变,常伴有腹胀和腹部不适。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为大鼠慢性进行性肾病(chronic progressive nephropathy,CPN)的发病和相关的病理学研究积累资料。方法进口SD大鼠60只、国产SD大鼠120只、国产Wistar大鼠240只,分别给予进口饲料和国产饲料,持续饲养104周后剖杀,采集大鼠肾并进行常规制片,HE和特殊染色后,显微镜观察组织形态改变,总结和比较不同品系、不同性别、不同饲料喂养的大鼠CPN的发生率和病变特点。结果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和系膜增生及节段硬化为CPN发病的先发病变,肾小管上皮的变性和再生以及间肾质纤维化是继发性改变;CPN的总发病率为31.87%,其中雄性大鼠的发生率为48.54%,雌性大鼠的发生率为15.12%;Wistar大鼠CPN的发生率高于SD大鼠;进口SD大鼠CPN发病率高于国产SD大鼠;用蛋白含量高的饲料喂养大鼠CPN的发生率高于蛋白含量低的饲料喂养的大鼠。结论肾小球病变在先,导致肾小管出现继发性改变。CPN有较高的发病率,性别和品系之间有差异,饲料蛋白含量不同CPN发生率有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