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6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88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6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干旱半干旱区不同林型人工林水源涵养能力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程唱  贺康宁  俞国峰  柴世秀 《生态学报》2021,41(5):1979-1990
通过引入模糊物元模型优化水源涵养能力估算方法,从而为研究区林分结构调整、水源涵养能力提升提供科学依据。运用欧式贴近度,以青海省大通县塔尔沟小流域6种不同林型人工林云杉×白桦混交林(YB)、云杉×青杨混交林(YQ)、云杉×落叶松混交林(YL)、云杉纯林(Y)、落叶松纯林(L)、青杨纯林(Q)作为研究对象,定量评价其水源涵养能力。结果表明:欧式贴近度大小排序为YB (0.794) > YQ (0.723) > YL (0.655) > Y (0.494) > L (0.416) > Q (0.270),欧式贴近度越大,该林分类型水源涵养能力更强。6种林型中,白桦×青杨混交林水源涵养能力最强,青杨林水源涵养能力最差。  相似文献   
22.
该研究以鄂西南木林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天然林为研究对象,以森林内胸径≥5 cm的乔木个体为具体分析对象,通过乔木树种重要值及其角尺度、大小比、混交度等林分空间结构参数的一元分布,阐述林分空间分布格局、大小分化程度、林木混交程度及变化,并通过分析林分空间结构参数的二元分布,探究各参数之间的联系,揭示5年间其林分空间结构特征及动态变化,为该林分类型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准确的数据,以促进林分结构理想化,维持该区域物种多样性。结果显示:(1)2014年与2019年林分中主要建群种均为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该种在群落中处于优势地位,鹅耳枥(Carpinus turczaninowii)重要值提高0.63%,其在林分中的相对重要性超过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位居第二,说明在该群落中鹅耳枥具有稳定的种群结构。(2)林分整体依然处于轻微团状分布状态,且各树种强度混交,平均混交度增长0.02,大小比均值降低0.01,林分生长依然处于中庸状态,5年来林分整体空间结构变化较小,但处于由当前林分结构向理想结构的过渡阶段。(3)结构参数两两组合的各组林分空间结构二元分布中,各参数不同取值等级的变化趋势基本不变,但大小比和混交度的二元分布结果显示林分中处于绝对劣势、劣势且零度混交、弱度混交的林木个体减少,林分稳定性得到提高。研究表明,研究区内天然林分空间结构动态变化虽不明显,但处于向更好、更稳定的结构发展中。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内生Bacillus svelezensis HBB5菌株发酵宿主植物盾叶薯蓣产薯蓣皂苷元的能力。方法接种内生B.svelezensis HBB5及B.subtilis ATCC 6633菌株(0.35×10~8 CFU/mL)至含盾叶薯蓣地下茎组织的液体培养基,32℃、165~185 r/min连续发酵108 h,检测发酵液细菌、pH、淀粉、麦芽糖、葡萄糖、淀粉酶(α-amylase)及薯蓣皂苷元溶出率等指标。结果内生B.svelezensis HBB5菌株有较强的酸、碱耐受力[pH(4.8±0.2)~(8.4±0.2)],相比B.subtilis ATCC 6633[pH(5.2±0.2)~(8.7±0.2)]差异不明显;前者达峰值生长量(60×10~(8±2) CFU/mL)明显高于后者(32×10~(8±2) CFU/mL)。发酵36~60 h时,B.svelezensis HBB5、B.subtilis ATCC 6633菌株发酵液的淀粉、麦芽糖、葡萄糖浓度达峰值,分别为(37.41±3.12)、(27.83±2.14)ng/mL,(21.06±1.25)、(16.54±1.08)ng/mL,(54.33±3.12)、(36.65±2.10)ng/mL,前者均高于后者。同时,B.svelezensis HBB5菌株维持高的α-amylase酶活性及薯蓣皂苷元溶出率。结论内生B.svelezensis HBB5菌株拥有较强的耐酸碱、降解淀粉、提高薯蓣皂苷元溶出的能力,为工业生产薯蓣皂苷元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4.
在半离散格式下研究了广义神经传播方程的非协调类Wilson有限元方法.利用该单元相容误差比协调误差高一阶的特殊性质和双线性元的高精度分析技巧,得到了相应的超逼近性质和超收敛结果.进一步地,构造了一个新的外推格式,并借助于该单元相容误差比协调误差高两阶的特殊性质,由此导出了能量模意义下具有O(h3)阶的外推效果.  相似文献   
25.
基于2010年淮河流域35个地级市城市化和生态环境指标数据,运用模糊物元分析模型建立城市化-生态环境系统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构造改进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函数,测度淮河流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系统交互耦合的协调程度.结果表明:2010年,淮河流域城市化子系统的发展水平低于生态环境子系统,两者综合协调指数值为0.186,两类响应指标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的平均值为0.475,流域城市化-生态环境系统处于颉颃阶段.不同城市的城市化发展子系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而生态环境子系统现状发展水平之间差异相对较小.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度的平均值为0.706,表明淮河流域正处于高度协调耦合阶段,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建设的整体“功效”与“协同”效应较高.  相似文献   
26.
目的 探讨一起农村甲型副伤寒暴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1∶2配比病例对照研究,使用主元分析方法,对21例病例和42例社区对照的社会经济状况进行分析;使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甲型副伤寒暴发的危险因素.结果 把研究对象的SES分为5个层次,从最贫穷到富裕各层的SES指数平均值分别为-2.05,-0.79,-0.32,0.77,2.18并得到病例和对照在SES各层的分布.SES与甲型副伤寒发病无关联(P=0.07),饮用浅井水与甲型副伤寒发病有显著性关系(P=0.003,OR=22.3,95% CI:2.91~170.26).结论 病人或携带者排出的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直接污染浅井水水源可能是导致甲型副伤寒暴发的原因.  相似文献   
27.
益生元与肠道微生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益生元是一种非消化的成分,通过选择性的刺激肠道中一种或少数种益生菌的增长和/或活性而对宿主有利.具有抵抗致病菌侵入的天然功能.目前广泛研究的有果糖和半乳糖,体内与体外试验均表明不被正常人酶类所消化,在大肠中容易发酵,粪便内未能检出这种糖的成分.通过大肠细菌对益生元的发酵产生的短链脂肪酸是刺激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增长的重要因素.应用现代技术获得了人肠道微生物细菌群的组成与种类的多样性.本文综述有关益生元的研究状况,强调益生元选择性刺激的机制和对人生理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8.
昆虫嗅觉相关蛋白及嗅觉识别机理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嗅觉是昆虫产生行为的基础之一,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昆虫形成了复杂的嗅觉系统,完成这一过程,需要有多种与嗅觉相关的蛋白参与,包括气味结合蛋白、化学感受蛋白、气味受体和感觉神经元膜蛋白等。了解昆虫感受外界信息的嗅觉机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昆虫识别配偶、天敌及寻找食物来源、产卵场地等行为特征,为进一步调控昆虫的行为、防控害虫侵袭、保护和利用有益昆虫奠定基础。本文综述了昆虫嗅觉相关的几类重要蛋白的生化特性和生理功能,并对昆虫气味分子的识别机制、气味分子在昆虫体内运输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29.
元朝初年,南方文士因长期接受汉族正统文化的熏陶,名节观念和夷夏大防意识根深蒂固,即使先后出仕元廷的南人文士亦普遍缺乏北方文士那种强烈的出世有为、建立功名的积极心态,而较多的是被动承命。正因为如此,在他们身上不存在北方士大夫所具有的由满怀希望到极度失望的感情大起大落过程,而代之以仕隐失据的情感挣扎。  相似文献   
30.
【目的】研究萘啶酸、诺氟沙星、卡那霉素3种抗生素对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SXT/R391元件ICEVal A056-1转移频率的影响。【方法】利用PCR检测溶藻弧菌A056中ICEVal A056-1的自我剪切、转移潜力。通过溶藻弧菌A056与大肠杆菌菌株VB111的接合实验,研究溶藻弧菌分别在含不同浓度萘啶酸、诺氟沙星、卡那霉素的LB培养基中培养15 min或30 min后,ICEVal A056-1转移频率的变化规律。【结果】溶藻弧菌A056细胞中有环状形式的ICEVal A056-1分子存在,具有水平转移潜力;溶藻弧菌A056在含40μg/m L萘啶酸的LB中培养30 min后,ICEVal A056-1转移频率是对照组的19.59倍;在含50μg/m L诺氟沙星的LB中培养15 min后,ICEVal A056-1转移频率是对照组的31.25倍;在含不同浓度卡那霉素的LB中培养30 min后,ICEVal A056-1转移频率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别。【结论】部分抗生素的使用可以明显促进溶藻弧菌ICEVal A056-1向大肠杆菌的转移,因此海洋环境中抗生素的滥用及随意排放很可能加剧ICEs(integrating conjugative elements)从溶藻弧菌到其他细菌的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