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2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6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 探讨恶性血液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64例初诊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病种包括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HL)、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lymphoma,NHL)。分析比较30例正常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与实验组的差异,并对64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中连续动态监测的21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结果变化与预后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不同成人恶性血液病患者年龄分组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无明显差异;恶性血液病患者中CD3 +CD8 + T淋巴细胞百分比、Treg细胞百分比均增加;CD16 +/CD56 +NK细胞百分比及CD4 +/CD8 +比值均下降;CD3 +T淋巴细胞数量、CD3 +CD4 +淋巴细胞数、CD3 +CD8 +淋巴细胞数量、CD3 -CD19 +淋巴细胞数量、CD16 +/CD56 +NK淋巴细胞数量及CD4 +/CD8 +比值均减少;急性白血病及恶性淋巴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存在一定的差异;急性白血病未缓解组的Treg细胞比例明显高于急性白血病首疗程缓解组及对照组;急性白血病复发组Treg细胞比例明显高于急性白血病持续缓解组以及对照组;对21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动态监测的淋巴细胞亚群发现,化疗缓解的患者Treg在化疗过程中逐渐下降,至第3~6个疗程逐渐接近正常对照,化疗未缓解的患者Treg细胞在化疗过程中逐渐上升或持续大于10%,明显高于完全缓解组,复发患者Treg在化疗过程中先下降后明显上升。 结论: 恶性血液病患者免疫功能显著低于健康人,且伴随免疫功能紊乱,且不同疾病类型、不同的疾病状态免疫紊乱的程度不一,Treg细胞比例可以用来预测急性白血病患者疗效及复发,可以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案及用药强度提供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皮下种植黑色素瘤对小鼠血液中相关脂肪和氨基酸代谢的影响。方法:野生型小鼠皮下种植B16黑色素瘤细胞,两周后观察小鼠并取不同的组织称重,检测血液中甘油三酯、葡萄糖、脂肪酸、炎症因子的水平。利用质谱方法检测血液中氨基酸的水平。结果:野生型小鼠皮下肿瘤种植2周后体重没有明显变化,脾脏和肝脏的重量明显增加,皮下脂肪组织和腹腔脂肪组织的重量没有明显变化。血液中甘油三酯的水平明显增高,葡萄糖和甘油的水平明显下降。血液中炎症因子Interleukin 6(IL6)和Interferon gamma(IFNγ)的水平明显增加。血液的质谱结果显示有四种氨基酸的水平有明显变化,其中胱氨酸(Cystine)增加了约30倍,丝氨酸(Serine)、谷氨酰胺(Glutamine)和色氨酸(Tryptophan)分别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结论:皮下黑色素瘤显著影响小鼠机体营养状态和炎症,并特异性影响血液中氨基酸的代谢。  相似文献   
23.
本研究旨在探讨花青素单一成分矢车菊-3-O-葡萄糖苷(cyanidin-3-O-glucoside, Cy-3-glu)对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F10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并阐明相关机理。用不同浓度Cy-3-glu处理B16-F10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划痕法检测细胞迁移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real-time PCR检测细胞周期相关基因的m 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p-AKT、E-钙黏蛋白(E-cadherin)、N-钙黏蛋白(N-cadherin)和波形蛋白(vimentin)的相对表达水平,并用小动物活体成像仪检测B16-F10细胞在C57BL/6J小鼠体内的生长和迁移情况。结果显示,Cy-3-glu能明显抑制体外B16-F10细胞的生长(P <0.001)和迁移(P <0.01),使细胞周期阻滞在S期。Cy-3-glu作用后p-AKT (P <0.05)、N-cadherin和vimentin (P <0.001)表达水平显著下降,E-cadherin表达水平升高(P <0.05)。饲喂Cy-3-glu饲料的肿瘤模型C57BL/6J小鼠肿瘤大小和重量显著减小(P <0.05),肿瘤的转移水平也明显降低。以上结果提示,Cy-3-glu通过抑制PI3K/AKT信号、调节细胞黏附和迁移信号使B16-F10细胞周期停滞在S期,最终抑制其在体内和体外的增殖和迁移。  相似文献   
24.
通过动脉内灌药,内支架安置双介入治疗提高对十二指肠恶性梗阻姑息性治疗的疗效。十二指肠恶性梗阻病例14例,男5例,女9例,年龄20-69岁,经口安置自膨式十二指肠金属支架共15枚,其中12例在支架安置后定期行肿瘤供血动脉插管介入化疗,所有病例梗阻症状解除,2例未行动脉灌药治疗者分别于2个月及4个月死亡,12例双介入者生存期明显延长,最短6月,最长已达一年,结论:双介入治疗能够姑息治疗疗效延长晚期瘤患  相似文献   
25.
免疫毒素Luffin B-Ng76对人黑色素瘤细胞的体外抑制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BlueSepharoseCL-6B凝胶亲和层析法从丝瓜籽中分离纯化了单链致核糖体失活蛋白(ribosomeinac-tivatingprotein,RIP)——lufinB。并将lufinB与抗人黑色素瘤细胞单抗Ng76制成了免疫毒素,命名为lufinB-Ng76,它对体外培养的黑色素瘤细胞M21有很强的抑制作用,IC50为2.5×10-11mol/L,毒性比游离的lufinB提高4000倍,而它对非靶的HeLa细胞的毒性较M21细胞低1200倍。结果提示lufinB用于制备免疫毒素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6.
27.
<正>一天下午,在我的门诊上遇到一位30岁左右的妇女,她说,一年来由于婆媳关系不和、夫妻关系紧张,情志抑郁,老生闷气,一个月前,发现右颌下出现栗子大小的肿块,去肿瘤医院穿刺,病理报告提示是恶性大B淋巴细胞瘤,已经做过一次化疗。由于化疗后副作用较大,脱发、恶心、食欲不振,两胁肋还胀痛,想求助中医调理一下,以便进行第二个疗程的化疗。她特别急切地问我:"为什么我这么年轻就会得这种病?"我看了一下她的舌头,舌苔黄腻,舌边有齿痕和瘀斑。脉象弦滑  相似文献   
28.
《生物磁学》2010,(3):I0001-I0002
一个国际研究小组1月11日报告说,他们发现了与恶性前列腺癌患病风险相关的基因变异。尽管这项成果的临床应用仍比较有限,但将来有潜力与其他患病风险因素一道用来尽早预测哪类男性更易患恶性前列腺癌。这项研究成果11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PNAS)网络版上。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恶性脑胶质瘤手术后应用单药替莫唑胺(TMZ)方案化疗与尼莫司汀联合顺铂(ACNU+DDP)化疗的效果.方法:选取经病理证实为恶性脑胶质瘤患者60例,手术治疗后随机分为TMZ和ACNU+DDP两组,按标准方案分别给予4~6个疗程的化疗.每个化疗期间分别复查头颅MRI及肝肾功、血细胞分析,并与化疗前资料相比较,判断病情变化.结果:TMZ组有效率达为44.0%,ACNU+DDP组为14.28%,两组相差显著(P<0.05).TMZ组严重副反应发生率为16.0%,ACNU+DDP组为31.43%,两组相差显著(P<0.05).结论:TMZ比ACNU+DDP不仅能更好的改善恶性胶质瘤患者的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而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瘤苗联合化疗治疗恶性黑色素瘤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采用多药联合化疗方案续贯联合树突状细胞瘤苗治疗32例恶黑患者,4周为一疗程,连续4个疗程。化学治疗组31例单纯采用联合化疗,方法及药物剂量均同生物化疗组。不良反应依据WHO化疗药物急性及亚急性不良反应分度标准判断。结果:生物化疗组32例中CR 3例,PR18例,有效率65.63%;化学治疗组31例中CR 1例,PR 11例,有效率38.71%。生物化疗组与化学治疗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均无治疗相关性死亡。两组的血液学毒性、消化道反应、肝功能损害、肾功能损害、神经毒性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经对症处理后缓解,不影响治疗。结论:将DC细胞瘤苗免疫治疗与化学治疗有机地结合,充分发挥综合治疗的优势,有提高Ⅲ/Ⅳ期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疗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