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4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4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91.
龙眼的茎尖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网室内6年生的龙眼实生苗、嫁接苗的顶芽和侧芽为外植体,采用两步法,排除了污染与褐变.第一步建立了无菌培养物,经30d培养诱导出腋芽.第二步是从腋芽上取2mm长茎尖进行培养,试验采用对茎尖死亡率、萌芽率、展叶数和培养净重四个衡量指标因素进行综合评判.筛选出茎尖培养效果最好的是以MS附加0.3mgL~-16-BA.0.1mgL~-1IAA和3%蔗糖的培养基;茎尖增殖最适宜的激素及其浓度是0.1-0.2mgL~-16-BA,0.1-0.5mgL~-1KT及0-0.3mgL~-1IAA,其增殖倍数达3.05倍.在生根培养中,IBA优于NAA,液体优于固体,生根效果最好的培养基是用0.01mgL~-16-BA+1.0mgL~-1 IBA,生根率达34.1%.  相似文献   
92.
尖钩宽黾蝽的越冬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尖钩宽黾蝽MicroveliahorvathiLund-blad,属半翅目,宽黾蝽科[1],是我省稻田水面常见的捕食稻飞虱、叶蝉的优势天敌之一。为了正确评价和利用此天敌,必须查明此虫能否在我省越冬,以及其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前人对尖钩宽黾蝽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2],但对该天敌能否在浙江省稻田越冬则未见报导。为此,我们于1996年12月至1997年4月及1998年2月份调查了尖钩宽黾蝽的赵冬问题。现把调查结果汇总如下。1试验方法1.1尖钩宽黾蝽冬季成活调查1.1.11996年12月…  相似文献   
93.
将台湾冬瓜的种子接种于pH值为7.2的1/2MS培养基上预培养,5d左右种子即可萌发,萌发率为100%,幼苗生长正常。切取预培养15-20d的无菌幼苗的茎尖和带腋芽的茎段接种于MS 1mg/LNAA 4mg/L6-BA培养基上,10d左右在茎尖和茎段(带腋芽)切口处长出愈伤组织,30d左右在愈伤组织处分化出丛生芽,丛生芽的诱导频率接近95%,繁殖系数25.6。将小芽切下转入不加任何生长调节剂MS培养基上,培养几天后芽逐渐长大,并在芽的基部长出白色根系。选取生长健壮的试管苗经过炼苗后移栽到大田中,生长良好。  相似文献   
94.
本研究通过UPLC-Q-TOF-MS/MS技术、网络药理学策略探究尖尾芋石油醚部位抗乳腺癌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并通过4T1乳腺癌荷瘤小鼠模型验证尖尾芋石油醚部位(petroleum ether fraction of Alocasia cucullata,EAC)体内抗乳腺癌作用及机制。基于UPLC-Q-TOF-MS/MS数据获取EAC化学成分41个,包括11种芳香类成分、8种萜类成分、5种生物碱类成分、4种脂肪酸类成分、2种香豆素类成分和11种其他类成分;基于鉴定出的化合物通过网络药理学得到556个潜在作用靶点;蛋白互作网络(PPI)分析发现MAPK1、Bcl-2等10个核心靶点,富集分析发现核心靶点可能通过MAPK、PI3K-Akt等细胞凋亡相关信号通路发挥抗乳腺癌作用,并通过分子对接技术验证了毛地黄毒苷配基等活性成分与细胞凋亡相关蛋白pERK、Bcl-2、Bax具有良好的结合能力。抗乳腺癌活性研究结果表明与模型对照组比较,EAC低、中、高剂量组肿瘤生长趋势渐缓,肿瘤质量减少,抑瘤率逐渐增加;EAC中、高剂量组脾脏指数有显著性差异,EAC低剂量组脾脏指数效果不显著(P<0...  相似文献   
95.
尖孢镰刀菌可造成不同瓜类的枯萎病.为明确不同寄主、不同地区的瓜类枯萎病菌菌株间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采用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来源于不同地区、不同寄主的95株尖孢镰刀菌的基因组DNA进行多态性扩增.以筛选出的19对引物共扩增出238条带,多态性比率为100%,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12.5个位点和12.5个多态性位点;尖孢镰刀菌苦瓜专化型共扩增出166条带,其中145条为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比率为87.4%,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8.7个位点和7.7个多态性位点,说明尖孢镰刀菌的遗传变异较为广泛.瓜类枯萎病菌株间的遗传相似系数范围为0.68~0.99,样品间的平均Nei遗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指数分别为0.2390和0.3718.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74时,可将供试的95株尖孢镰刀菌划分为苦瓜、黄瓜、西瓜、甜瓜4个专化群.在SRAP聚类树中,同一寄主的尖孢镰刀菌聚在一个分支上,其中尖孢镰刀菌苦瓜专化型菌株间的遗传相似系数范围为0.78~0.99,Nei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1811,平均Shannon指数为0.2750,表明尖孢镰刀菌苦瓜专化型的遗传变异较大,且菌株的聚群与地理来源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96.
刘东  唐文乔 《动物学杂志》2017,52(5):886-890
本文根据采自海南岛的标本描述了中国南海一新记录种:颈斑尖猪鱼(Leptojulis lambdastigma)。本种的主要形态特征为:体长形,体长为体高的3.7~4.0倍,为头长的3.1~3.6倍;头长为吻长的2.7~3.3倍,为胸鳍长的1.45~1.65倍;头裸露无鳞;两颌前端各具2对大犬齿,外侧1对犬齿弯向外后方;背鳍Ⅸ-12,臀鳍Ⅲ-12,胸鳍i(不分支)+11-12(分支);侧线完整,侧线鳞27;颈部具一个"V"形大黑斑,胸鳍后部的上方、侧线的下方具一小黑斑。新鲜标本头部具2条黄色纵带,沿体侧分别经眼和胸鳍基部向后达尾鳍基部;体侧背部具1条浅棕黄色条带;胸鳍基部棕红色,后部浅色;臀鳍浅蓝色;尾鳍下部淡蓝色,上部橙色。本种与尾斑尖猪鱼(L.urostigma)形态较为相似,主要差别在于颈斑尖猪鱼的颈部具有一显著的"V"形黑斑,尾鳍基部无黑斑(尾斑尖猪鱼具此黑斑)。  相似文献   
97.
长尖对齿藓原丝体快速培育的关键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苔藓结皮野外恢复的大规模接种提供丰富种源,本文利用0.1% NaClO(10、15、20、30、45、60、120 s)和0.1% HgCl2(10、15、20、30、45、60、120 s)两种消毒液,采用Knop、MS和Hoagland 3种培养基,设置5.5、6、6.5、7、7.5、8、8.5七个水平的pH值,通过单因素试验设计方法,测定长尖对齿藓[Didymodon ditrichoides(Broth.)]茎叶体的成活率、原丝体长度和分枝数等指标,探讨影响长尖对齿藓原丝体扩繁的关键因子。结果表明:(1)消毒方式、培养基及pH均对长尖对齿藓茎叶体的成活率、原丝体长度和分枝数有显著影响(P<0.05),影响大小依次均为消毒方式 > 培养基 > pH;(2)最适合的消毒方式为:0.1% NaClO消毒15~20 s;(3)最适合长尖对齿藓原丝体生长的培养基是Knop和Hoagland培养基;(4)最适合长尖对齿藓原丝体生长的pH是7.5。从而得出快速培育长尖对齿藓原丝体的最佳组合为:0.1% NaClO消毒15~20 s+Hoagland/Knop+pH=7.5。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缩短长尖对齿藓生长周期以进行快速繁殖,为苔藓结皮的快速培育以及工程化应用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98.
以新近分离的淡水绿藻--尖状栅藻(Scenedesmus acuminatus)为研究对象,将改良的BG-11培养基中的初始NaNO3浓度降低为6.0mmol/L和3.6mmol/L,利用新设计的内置拉筋平板式光生物反应器对尖状栅藻(S. acuminatus)进行大量培养。测定不同时相的生物量、总脂含量、脂组分含量及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分析尖状栅藻(S. acuminatus)大量培养时的生长和油脂积累规律。当初始NaNO3浓度为6mmol/L时其最高生物量(6.27g/L)明显高于初始NaNO3浓度为3.6mmol/L时的生物量(5.30g/L);而最高的总脂含量在初始NaNO3浓度为3.6mmol/L时获得为干重的56.6%,高于初始NaNO3浓度为6mmol/L时的总脂含量(51.6%)。总脂经硅胶柱层析分级后得到三种类型的脂组分:中性脂、糖脂和磷脂,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中性脂含量逐渐增加,培养至18d后,中性脂的含量分别达到总脂的 90.9%(6 mmol/L NaNO3)和 92.0%(3.6 mmol/L NaNO3)及干重的 47.5%(6.0 mmol/L NaNO3)和 51.4%(3.6 mmol/L NaNO3)。主要脂肪酸组成为棕榈酸、棕榈油酸、硬脂酸、油酸、亚麻油酸和亚麻酸,这六种脂肪酸在不同时相的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89.92%~96.18%(占总脂肪酸)和12.5%~50.7%(占细胞干重)。总脂、中性脂及总脂肪酸单位体积产率分别为:0.18 g/L/d,0.16 g/L/d和0.15 g/L/d(6.0 mmol/L NaNO3)及0.16 g/L/d,0.15 g/L/d和0.15 g/L/d(3.6 mmol/L NaNO3)。研究结果表明,尖状栅藻(S. acuminatus)是一株易于规模化培养、脂肪酸组成适合于生物柴油生产的高产油微藻。  相似文献   
99.
由尖孢镰孢菌古巴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bense, Foc引起的香蕉枯萎病是香蕉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自1996年以来已对我国华南地区香蕉生产造成了严重危害。传统上香蕉枯萎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主要采用人工接种鉴别寄主尔后测定病菌致病性的方法,但实验周期长,且受季节影响。以来自澳大利亚的香蕉枯萎病菌生理小种1号(BW1)、2号(Race 2)、3号(Race 3)以及亚热带4号(BW4)为对照,对分离自我国华南地区主要香蕉产区(广东、广西、海南、福建等省区)的14株香蕉枯萎病菌的单孢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并结合热带4号小种(TR4)和亚热带4号小种(ST4)的分子特异检测方法,确定其生理小种类型;同时,利用ITS、TEF-1α、IGS、histone H3、β-tubulin等 5个主要用于镰孢菌系统发育学研究的基因,研究不同地区不同来源的Foc菌株之间的亲缘关系及其与非病原尖孢镰孢菌的关系,并评价这5个基因在香蕉枯萎病菌生理小种鉴定上的应用价值。研究结果表明:(1)来源于我国华南地区的4号小种主要为热带4号小种;(2)TEF-1α、IGS、histone H3等3个基因片段能够将Foc中不同生理小种的菌株划分成不同的系统发育谱系,与致病性测定的结果具有对应关系,也能较好地反映尖孢镰孢菌种内菌株的亲缘关系,可用于香蕉枯萎病菌生理小种鉴定;(3)我国Foc 1号生理小种的遗传多样性高于4号生理小种,Foc 1号生理小种的菌系与来自香蕉果实上的非病原尖孢镰孢菌的亲缘关系比其与Foc 4号生理小种的菌系的亲缘关系更近。  相似文献   
100.
小水榕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1植物名称小水榕(anubias barteri). 2材料类别茎尖、茎段. 3培养条件诱导培养基:(1)MS 6-BA 5.0 mg·L-1(单位下同) KT 5.0;增殖培养基:(2)MS 6-BA1.0,(3)MS 6-BA 2.0,(4)MS 6-BA 3.0,(5)MS 6-BA 4.0,(6)MS 6-BA 5.0;生根培养基:(7)MS NAA 0.3 IBA 0.2.各培养基中均添加20 g·L-1白糖、5 g·L-1琼脂,pH 5.8.培养温度25~30℃,诱导和增殖培养的光照度500 lx,生根培养的光照度1 500~2 000 lx,光照时间12 h·d-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