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4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4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调查我国植物病原真菌资源与多样性。【方法】采用经典真菌形态分类方法并结合序列分析结果对研究样品进行鉴定。【结果】从浙江省绍兴市平水镇的林下枯叶上分离到尖色疣节梗孢,对尖色疣节梗孢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描述,并对其ITS rDNA序列进行分析。【结论】金缕梅叶斑病的尖色疣节梗孢病原菌在我国是首次发现,为我国真菌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52.
描述尖瘤属Acrocyrtus印度1新种,陈氏尖瘤A.cheni sp.nov.。  相似文献   
53.
滁菊连作土壤中尖孢镰刀菌的分离、鉴定及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传统平板培养法及尖孢镰刀菌专性培养基对滁菊连作土壤的真菌和尖孢镰刀菌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在滁菊连作条件下,土壤中真菌和尖孢镰刀菌的数量显著增加,平均分别达到8.71×105 cfu/g干土和3.12×104cfu/g干土,各自是对照土壤的2.24倍和5.57倍。土壤中尖孢镰刀菌数量显著增加可能是导致滁菊连作障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4.
东北地区木耳"白毛菌病"的病原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白毛菌病"是近年来东北地区木耳栽培中一种常见病害.其病原菌在盛夏伏天侵染木耳子实体,在木耳耳片腹面生长一层白色网状霉层,对木耳生长及商品形态造成严重危害.从黑龙江省尚志地区染病耳片上分离得到两株病原菌,经对它们进行形态学特征观察、rDNA ITS序列分析和致病性测定,证明这两株病菌为尖孢镰孢和厚垣镰孢,二者均对栽培木...  相似文献   
55.
非HIV感染/艾滋病患者人肺孢子菌肺炎的临床和预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非HIV感染者发生人肺孢子菌肺炎(PCP)的临床特点,感染的危险因素,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结果在15个月内共诊断非HIV感染的PCP16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1.9±23)岁。16例患者中,13例有免疫缺陷的基础疾病,其中结缔组织病者11例、非何杰金淋巴瘤者(NHL)1例、Good综合征者1例。在合并结缔组织病的患者中,所有PCP都发生在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的过程中。16例PCP在诊断时都存在呼吸衰竭,其中11例需要气管插管,其余5例接受了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平均急性生理和慢性病评分(APACHE II)为16±5。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平均(955±635)/μl。9例患者有CD4+淋巴细胞计数结果,其中6例在诊断时CD4+淋巴细胞<250/μl。LDH平均(551.9±292.6)U/L。16例患者中14例在诊断后接受了TMP-SMZ治疗,除了2例患者外,其他患者同时还接受了糖皮质激素(相当于强的松≥60mg/d)辅助治疗。单因素分析显示有4种因素(高APACHEII评分、合并ALI/ARDS、延迟诊断、合并院内感染)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在免疫缺陷患者中,PCP是一种不太常见,但往往是致命的疾病。临床上的及时诊断和治疗对改善预后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56.
喀斯特石漠结皮细尖鳞叶藓的吸水机制及耐旱适应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显强  张来  何跃军  冯晓英  孙敏 《生态学报》2010,30(12):3108-3116
生物结皮是由隐花植物和相关土壤微小生物与表层土壤颗粒胶结而形成的复合体,与维管束植物覆盖一样,它是干旱区地表的重要覆盖类型。苔藓是荒漠植被演替过程中常见的一类先锋植物,同时也是生物结皮中生物量最大的2个类群之一。研究了结皮细尖鳞叶藓的吸水机制和耐旱适应性。结果表明:细尖鳞叶藓最大吸水量和持水率分别达到干重的9.74倍和700%以上,动力学总吸水过程的表观Km值和Vmax值分别为21.67g、10.42g·g-·1DW·min-1,外吸水过程为28.91g和8.56g·g-·1DW·min-1,内吸水过程为43.18g和1.76g·g-·1DW·min-1。可溶性糖含量从142.6mg·g-·1DW(CK)上升到344.3mg·g-·1DW,增长近2.4倍,而游离脯氨酸积累微弱。抗氧化酶SOD活性变化不明显,在0.04U·g-·1FW上下浮动;POD活性在PEG6000胁迫浓度在20%之前呈大幅度上升状态,以后趋于缓和,30%时达最高的131U·g-·1min-·1FW,增加近2倍;CAT活性的变化情况与POD变化趋势相同,但变化量较小。膜脂过氧化指标MDA先略有升高又逐步回落,说明细尖鳞叶藓抗氧化酶系统利用提高POD和CAT活性清除SOD在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过程中产生的H2O2。因此,在喀斯特石漠化缺少土壤、极度干旱且保水能力弱的环境区域,结皮藓类植物以其特有的吸水特征、持水功能和抗旱机制等生态功能在石漠化治理、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7.
选取亳芍茎尖为试验材料,探究不同培养条件对亳芍组织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亳芍茎尖在1/2MS+6-BA 1.0 mg/L培养基上培养39 d后,茎尖分化出芽的同时也形成较多的丛生芽;丛生芽在1/2MS+6-BA1.0mg/L培养基上增殖速度最快;来自不同启动培养基上的丛生芽在相同培养基上,接种15 d后观察,不同来源的丛生芽长势不同,30 d后仍存在一定的差异;幼苗在1/2MS+IBA 0.1生根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58.
沙枣是分布在荒漠半荒漠地区的野生树种,由于生长快,用途广泛,受到西北人民的欢迎,被称为"宝树"。根据已经查明的沙枣中有效化学成分,对新疆尖果沙枣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其防腐性能。采用水提取法、醇提取法和石油醚提取法对新疆尖果沙枣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定性研究,并用冷冻干燥分离技术、试管反应物颜色判断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沙枣果实及其叶子水煎混合液(比例为10∶1)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  相似文献   
59.
陈金印  张坤  沈勇  徐敏  蒋福升  丁志山  范永升 《蛇志》2012,24(2):156-159,184
目的观察投喂不同食物时尖吻蝮(Dienagkistrodon acutus)幼蛇的开口率,研究尖吻蝮幼蛇对食物的选择性,寻找最适宜的尖吻蝮幼蛇开口饵料;研究气味对尖吻蝮进食行为的影响,为人工配合饲料开发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将尖吻蝮幼蛇随机分组,在相同条件下对幼蛇进行饲养,分别使用泽蛙、幼体蟾蜍、SD大鼠的乳鼠、昆明种小鼠幼鼠、大麦虫、蚯蚓、中华蟋蟀、蟑螂对尖吻蝮幼蛇进行投喂,并统计开口率;在黑暗条件下投喂新鲜的死泽蛙和小鼠肉块,减少振感和食物与环境间温差对尖吻蝮的刺激,观察记录尖吻蝮的进食行为。结果尖吻蝮幼体开口率与食物种类有明显相关性,对蛙类和鼠类的开口率较高,而对昆虫类几乎无捕食。同时存在多种食物时尖吻蝮对食物有一定选择性,对运动较活跃和体温较高的食物选择性高。尖吻蝮可凭借气味寻找到食物并完成进食,对死食的进食率较活食低。结论 (1)泽蛙和幼鼠是尖吻蝮幼蛇的理想开口饵料;(2)尖吻蝮捕食过程中,除依赖视觉、震感、颊窝红外热感等感知食物外,还可通过气味来识别食物。  相似文献   
60.
目的研究尖吻蝮(Dienagkistrodon acutus)幼蛇成活率低的原因,观察不同温度条件和不同卵大小对尖吻蝮幼蛇的孵化、幼体特征、转化率、幼蛇存活率的影响。方法将不同窝尖吻蝮蛇卵按产卵日期相差不超过1天分为同一组,每组随机选择不同的温度进行孵化,采用隔水式恒温培养箱进行控温,以常温孵化作为对照试验,幼蛇出壳后采集相关试验数据并进行分析。在环境条件、养殖模式和养殖方法相同情况下对幼蛇饲养3个月,然后统计各组成活率。结果尖吻蝮幼体的孵化和幼体特征及存活率与孵化温度条件有明显相关性,孵化温度越高,孵化期越短,畸形率越高,蛇卵重量转化为幼体体重的转化率越低,3月龄幼蛇存活率越低。较大的尖吻蝮蛇卵孵出的幼蛇个体较大,生存力较强,存活率较高。结论尖吻蝮幼蛇的存活率与孵化温度条件及蛇卵重量大小有明显相关性,较适宜的孵化温度为24-26℃,蛇卵越大幼蛇存活率越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