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6篇
  免费   135篇
  国内免费   241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132篇
  2009年   84篇
  2008年   192篇
  2007年   113篇
  2006年   115篇
  2005年   112篇
  2004年   120篇
  2003年   82篇
  2002年   82篇
  2001年   68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21.
线粒体是“动力工厂”,能够进行氧化代谢实现能量的转化,参与三羧酸循环形成ATP。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技术的发展,担子菌灵芝属中已有几种灵芝的线粒体基因组被相继报道,但尚未有对重伞灵芝线粒体基因组的报道。本研究通过对重伞灵芝YX线粒体基因组进行组装注释,比较分析了与其他灵芝属物种的差异,根据差异序列构建分子标记对重伞灵芝菌株快速鉴定。结果显示重伞灵芝线粒体基因组大小为67 340bp的闭合环形结构,含有15个普通蛋白编码基因,28个tRNA基因,以及rRNA的大小亚基基因。共5个基因含有12个内含子,主要为IB型,部分为ID型,包含LAGLIDADG_1 superfamily、GIY-YIG_Cterm superfamily保守结构域。根据重伞灵芝线粒体cox2基因设计的特异性引物扩增结果显示:4株重伞灵芝的cox2基因片段均可准确扩增,且扩增不出其他灵芝物种的cox2基因片段。基于各灵芝菌株线粒体cox2基因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可以将4株重伞灵芝归在同一分支上,并且同源性为98%,与ITS鉴定结果一致。可见,基于线粒体基因cox2特异性引物可以快速地对重伞灵芝进行鉴定,且只需通过观察扩增条带的有无,无需测序,省时省力。  相似文献   
22.
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基于Taqman-MGB探针的亚稀褶红菇Russula subnigricans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根据亚稀褶红菇与其近似种的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s,ITS)序列差异,设计合成1对引物和1条特异性Taqman-MGB探针,并用常见有毒红菇种类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引物特异性良好,仅亚稀褶红菇出现荧光信号,完成整个检测过程只需2h。该法能够为毒蘑菇中毒的快速检测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3.
柯萨奇病毒B组(Coxsackievirus B,CVB)感染细胞时其基因组RNA存在不稳定现象,但产生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将柯萨奇病毒B组3型(CVB3)感染细胞后,利用5′ 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5′ 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5′ RACE)扩增并克隆细胞内CVB3基因组片段,并对每条序列及其5′端的二级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获得的20条CVB3基因组片段,长度为 2 067~5 547 bp,片段断端主要分布于2Apro和2C编码区。RNAfold分析显示,这些片段多数在5′断点端形成二级茎-环结构。本研究显示,CVB在宿主细胞感染时可形成大量不完整基因组RNA片段,这些片段可在5′断点端形成局部双链结构,提示片段不是随机产生,可能是RNA酶剪切产物。此发现有助于理解CVB基因组不稳定的机制。  相似文献   
24.
目的:研究思维导图引导康复锻炼对胸腰椎肿瘤术后功能恢复的干预效果,为患者术后的康复提供指导。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我院200例胸腰段肿瘤术后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采用思维导图引导康复锻炼措施,对照组采用常规术后康复锻炼措施。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腰背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社会生活生存质量及康复质量的评分结果。结果:干预后研究组生活自理能力、疼痛情况、站立、坐位、步行、睡眠情况、社会生活的Oswestry功能障碍(ODI)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Barthel指数以及Fugl-Meyer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评分与生存质量测定量表(QOLI)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躯体症状、心理状态及康复状况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思维导图引导康复锻炼对胸腰椎肿瘤术后功能恢复有着较为理想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25.
目的分析大连市2011-2017年7例输入性卵形疟原虫感染病例的病原、抗原及核酸检测结果,以提高卵形疟原虫诊断的准确率和效率。方法收集7例疑似疟疾患者的血样,对血样进行血涂片镜检、快速疟疾诊断试纸条检测(RDT)及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血涂片镜检结果显示7例患者均感染卵形疟原虫。RDT检测结果显示2例阴性,另外5例为泛疟原虫抗原阳性。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7例患者均检出疟原虫属和卵形疟原虫核酸。结论综合镜检、RDT及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确定该7例患者均为卵形疟原虫感染。  相似文献   
26.
赵倩  张学林 《生理学报》2021,(1):143-147
按照肌纤维收缩时长度的变化,可将骨骼肌收缩分为向心(长度变短)、等长(长度不变)和离心(长度变长)收缩。与前两种收缩形式相比,离心收缩在增加肌肉体积和肌力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1,2],偏重于离心收缩的运动方式作为训练手段已广泛应用于竞技体育和运动康复领域[1–3]。然而,离心收缩很容易对骨骼肌的结构和功能造成负面影响,出现超微结构改变(如肌节、Z盘损伤),引起肌肉酸痛、肿胀和肌力下降等损伤症状[1,4,5]。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究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ALB)在吉林珲春的耐寒性,为实现在当地释放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防治ALB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于吉林珲春采集被ALB危害的杨树木段,室内解剖木段后收集各虫态/龄期ALB,并测量这些天牛的过冷却点。通过设置同一时间(0.5 h)下0、4和8℃不同驯化温度和最适驯化温度下0.5、1和4 h不同驯化时间,以明确花绒寄甲成虫的过冷却能力受驯化温度和驯化时间的影响。将上述两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ALB大幼虫与不同冷驯化条件下花绒寄甲成虫过冷却点的相关性。【结果】ALB卵(分布在树皮表层)的过冷却点最低,随着其不断发育并向树内蛀食,其过冷却点逐渐升高,即不同虫态/龄期的过冷却点大小顺序为卵?小幼虫(100mg以下)?大幼虫(500 mg以上)。花绒寄甲成虫的过冷却能力受低温驯化影响明显,4℃条件下冷驯化0.5 h时最易提高其耐寒性。ALB大幼虫的过冷却点显著高于0(0.5 h)、4(0.5 h)、8(0.5 h)和4℃(1 h)冷驯化条件下处理的花绒寄甲成虫。【结论】ALB能以高于当地最低温的过冷却点越冬,除受自身耐寒能力影响外,还与所处微生境有关。而花绒寄甲成虫在经历一定时间的快速冷驯化处理后,过冷却点显著降低,耐寒性得到明显提高。表明吉林珲春等高纬度地区利用花绒寄甲防治ALB存在较大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8.
黄艳  彭敏锐  夏继刚 《生态学报》2021,41(6):2496-2504
驯化有益假说(Beneficial acclimation hypothesis)认为生物表型的适应性变化会增强其在诱导这些变化产生的环境中的生理机能或适合度。然而,由于动物不同生理生态性能对环境驯化的响应可能不一致,那么,测试表型性状的选择对驯化有益假说的验证就尤为关键。为此,整合表征动物生存适合度的不同生理生态性能并探究其对环境驯化的响应模式就十分必要。以我国长江中上游广泛分布的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为对象,考察了驯化温度(18℃、28℃)和测试温度(18℃、28℃)及其交互作用对该物种有氧运动能力和无氧运动能力的影响,为驯化有益假说等相关假说的验证提供参考。研究发现,中华倒刺鲃不同生理生态性能对温度驯化的响应存在差异:(1)驯化温度对表征中华倒刺鲃无氧运动能力的快速启动游泳无显著影响(除最大加速度外)(P>0.05),研究数据倾向于支持无益假说(No-advantage hypothesis);(2)驯化温度对表征中华倒刺鲃有氧运动能力的临界游泳速度(Critical swimming speed,Ucrit)和最大代谢率(Maximum metabolic rate, MMR)影响显著(P<0.05),18℃驯化-18℃测试下的Ucrit和MMR均优于28℃驯化-18℃测试下的Ucrit和MMR,结果部分支持驯化有益假说和冷有益假说(Cooler is better hypothesis);(3)驯化温度、测试温度、游泳速度对中华倒刺鲃的运动代谢率(Active metabolic rate,MO2)和单位距离能量消耗(The energetic cost of transport, COT)影响显著(P<0.05)。值得关注的是,当游泳速度小于30 cm/s时,驯化温度对MO2和COT无影响,结果支持无益假说;而当游泳速度大于30 cm/s时,在特定的流速下经过28℃驯化的中华倒刺鲃无论在28℃还是18℃的测试环境下MO2和COT均较低,结果倾向于支持热有益假说(Warmer is better hypothesis)。研究结果提示:驯化有益假说并不具有普遍性,热驯化相关假说的验证不仅受表型性状选择的影响,而且还与测试的环境选择压力有关。  相似文献   
29.
间斑寇蛛Latrodectus tredecimguttatus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毒腺外组织甚至卵粒中也存在毒性成分。研究毒腺外的毒素不但可以加深对蜘蛛毒素的了解,而且可以发现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新型毒素分子。为了探究间斑寇蛛卵粒中低丰度表达的蛋白质类毒素,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从间斑寇蛛卵粒转录组中挖掘出一条编码多肽毒素的基因序列,利用基于3′-RACE和巢式PCR的策略成功克隆并异源表达了该基因。表达的多肽毒素命名为间斑寇蛛卵粒毒素-Ⅵ(Latroeggtoxin-Ⅵ,LETX-Ⅵ)。生物学活性鉴定结果表明,LETX-Ⅵ能抑制ND7/23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电流和促进PC12细胞多巴胺的释放,但对美洲蜚蠊Periplaneta americana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白色念珠菌等细菌和真菌不显示明显的毒性,说明LETX-Ⅵ是一种哺乳动物特异的神经毒素,在神经生物学研究工具试剂和相关疾病治疗药物的研发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0.
胡庆峰  罗毅  雷卓异  翟崇宇  王琦  吴雪 《蛇志》2021,(1):10-12,16
目的探讨动物学、临床医学跨界研究成果联合运用于快速准确诊断不明蛇类咬伤中的作用及效果。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1例不明蛇类咬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从病史、动物学生活习性、咬痕鉴别、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蛇类动物学分布6个方面进行剖析不明蛇类咬伤的诊断思路与方法。结果该例蛇伤患者的病史特征以及诊断与鉴别诊断:(1)病史特征符合银环蛇生活习性;(2)咬痕特征首先符合毒蛇咬痕,其次与银环蛇咬痕特征高度吻合;(3)蛇伤流行病学研究支持被咬地域存在银环蛇致伤病种;(4)临床表现首先符合毒蛇咬伤,其次与银环蛇/金环蛇咬伤临床表现高度吻合;(5)依据桂中毒蛇种类分布研究成果结合银环蛇咬痕特征确诊为银环蛇咬伤。结论将蛇类动物学、临床医学跨界研究成果联合运用于不明蛇类咬伤的快速准确诊断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