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前列腺素E1(PGE1)对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CMVD)治疗的效果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92例CMVD患者随机分为PGE1治疗组(47例)及常规治疗组(45例)。PGE1治疗组给予PGE1静脉注射,10μg/次,一日一次。常规治疗组给予等剂量生理盐水静脉注射,一日一次。两组治疗时间均为10天。通过治疗前后各组的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血清血栓调节蛋白(TM)水平、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观察PGE1对CMVD的治疗效果。结果:PGE1治疗组在西雅图心绞痛量表中的5个维度(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频率、心绞痛稳定状态、治疗的满意程度、疾病认识)评分均高于常规治疗组(P均0.05)。此外,PGE1治疗组患者血清TM水平较常规治疗组显著下调(PGE1治疗组18.25±7.84 vs常规治疗组23.1±9.11,P0.05),血清SOD水平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GE1治疗组78.23±18.61 vs常规治疗组71.01±19.1,P=0.07)。结论:PGE1能够缓解CMVD患者的心绞痛状态,提高CMVD患者的生活质量,其机制可能与下调血清TM水平、保护冠状动脉微血管内皮细胞有关。  相似文献   
12.
张慧敏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7,7(5):682-685,F0003
目的:在分子水平探讨并阐明脑缺血再灌注脑损伤的炎性机理和针刺对局灶性脑缺血模型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动态影响。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阻塞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脑缺血后治疗1d、3d、5d、10d细胞间粘附分子-1的表达。结果:针刺不同疗程治疗各组大鼠在治疗前后的神经症状行为评定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5);模型组ICAM-1脑缺血后ID即出现表达,5D达到表达高峰,各个时间点相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头针对脑缺血状态下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全方位和多层面良性调节机制,并且这种良性机制随着干预时间的选择(早期/6 d)和疗程的适度延长(5天以上),具有明显的累加蓄积效应。  相似文献   
13.
系统性硬化症(systemic sclerosis,SSc)是一种慢性可累及全身多脏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广泛的血管病变及皮肤和内脏的纤维化为特征,但其机制迄今尚不明确。已有研究证实,Wnt通路参与了SSc纤维化,但其在血管病变中的病理作用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拟采用博来霉素(bleomycin,BLM)诱导的SSc小鼠模型,探讨Wnt通路在SSc皮肤血管病变中的作用。将18只Balb/C小鼠随机平均分为3组,分别设为对照组(于小鼠背部皮下注射PBS 100 μL/d)、模型组(于小鼠背部皮下注射浓度为 1 mg/mL 博来霉素BLM 100 μL/d)和治疗组(于小鼠背部皮下注射 1 mg/mL BLM 100 μL/d,同时腹腔注射Wnt及β-catenin的抑制剂 iCRT3 5 mg/kg·d),于造模第28 d处死小鼠。小鼠皮肤取材后,通过HE染色及Masson染色观察到经BLM诱导的模型组小鼠背真皮、表皮厚度较对照组皮肤均明显增加(P<0.05),同时模型组的皮脂腺、毛囊等皮肤附属器明显减少,脂肪层厚度变薄并被纤维组织包绕,模型组皮肤胶原沉积较对照组增加;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组织学层面鉴定α-SMA表达情况,发现模型组及治疗组α-SMA在皮肤组织中均高表达,α-SMA阳性表达在血管周围较对照组明显增加;通过ELISA方法检测出模型组小鼠血清中IL-6及IL-17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小鼠血清中IL-6及IL-17的表达量较模型组明显下降(P<0.05);提取皮肤微血管片段,通过q-PCR检测到模型组及治疗组小鼠皮肤微血管中β-联蛋白的mRNA基因表达水平较正常组升高;通过Western印迹检测皮肤微血管Wnt5A、β-联蛋白、α-SMA、col1A1的蛋白质表达情况,发现纤维化相关蛋白质α-SMA及col1A1在模型组表达升高,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较模型组表达下降(P<0.05),Wnt通路相关蛋白质β-联蛋白及Wnt5A在模型组表达明显升高,较之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本研究提示,BLM能成功诱导小鼠系统性硬化症皮肤表型,Wnt通路的异常激活参与了BLM诱导的硬皮病小鼠皮肤微血管病变,特异性Wnt通路抑制剂iCRT3可能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下调细胞因子IL-6及IL-17,从而降低BLM诱导的小鼠皮肤微血管中的α-SMA及col1A1蛋白质表达,改善小鼠皮肤微血管病变,干预BLM诱导的小鼠血管病变的进展。  相似文献   
14.
大鼠大脑微血管片段的分离纯化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离大鼠大脑微血管并纯化去除完整的神经细胞,用于克隆血脑屏障上的特异表达基因.方法:采用液相合成法制备粒径200~500 nm的铁氧体磁珠,经两侧颈内动脉插管注入大鼠大脑半球.采用机械分离和酶消化相结合的方法解离脑组织,用筛网滤去组织块和大血管,再在磁场下分选标记磁珠的微血管片段,并从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活性角度鉴定获得的脑微血管片段.结果:扫描电镜下没有发现微血管周围存在完整的神经细胞,但在部分区域有胶质的终足包裹.全脑组织微管相关蛋白2a、谷氨酰胺合成酶和CD31的RT-PCR产物均在相应位置出现阳性条带,分离纯化的脑微血管仅CD31阳性.微血管片段内皮细胞摄取的Rh123荧光强度显著低于传代培养的微血管内皮细胞荧光强度.结论:采用本方法可以获得高纯度的、不附带完整神经细胞的脑微血管片段.  相似文献   
15.
牛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和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牛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和鉴定CULTUREANDCHARACTERIZATIONOFBOVINERETINALCAPILLARYENDOTHELIALCELL关键词内皮细胞微血管视网膜体外培养牛KeywordsEndothelialcels,...  相似文献   
16.
光动力疗法已被用于临床治疗除实体肿瘤以外的一些微血管类疾病,包括鲜红斑痣(portwine stains,PWS)和老年视网膜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等。竹红菌素是一种苝醌类光敏剂,因为在光疗窗口(600~900 nm)的吸收较少,它不适用于实体肿瘤的光动力治疗,但对于治疗微血管类疾病却有其独特的优势。本文根据竹红菌素光物理特性提出其主要适应症范围,并根据其临床实用化问题提出应对策略。通过构造竹红菌素水溶性纳米制剂或具有优化脂水双亲性的衍生物,实现脂溶性光敏剂既可以安全给药又最大程度保持生物利用度和光动力活性。生物学实验证明竹红菌素类光敏剂对生物靶体具有超强的光动力活性。由此推测:竹红菌素类光敏剂在光动力治疗微血管疾病(如鲜红斑痣和老年黄斑变性)及其它浅表型疾病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贴块法培养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s),倒置显微镜动态观察细胞生长及形态,Ⅷ因子相关抗原、CD34免疫细胞化学联合鉴定细胞并确定纯度。免疫细胞化学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药物转运体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亚型2(Oatp2)及P-糖蛋白(P-gp)在培养内皮细胞上的表达。结果显示,获得的BMECs呈多角形或铺路石形,单层贴壁生长;培养细胞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细胞化学、CD34免疫荧光染色均为阳性,细胞纯度90%;培养细胞有Oatp2及P-gp表达,且二者均主要表达于BMECs细胞膜。提示贴块法可获得原代培养BMECs,方法简便易行,细胞纯度较高。原代培养的BMECs上有药物转运体Oatp2及P-gp的表达,为血脑屏障上药物转运体的体外研究提供了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生长过程中p53基因表达与微血管密度和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搜集有随访资料的胃癌标本107例,用免疫组化对突变型p53和CD34作了标记,用原位杂交对野生型p53作了检测。结果突变型p53在肿瘤不同侵犯深度、不同生长方式、不同淋巴结转移状态以及预后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突变型p53与微血管密度显著相关(P<0.05),而野生型p53则与突变型p53相反。结论突变型和野生型p53在肿瘤生长过程中的表达不同,说明p53的不同功能状态在肿瘤的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微生态调节剂是否能预防糖尿病肾脏微血管病变。方法糖尿病患者在口服降糖药的同时,口服贝飞达,2个月后检测尿转铁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结果单纯降糖组尿转铁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降糖药加微生态调节机组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生态调节剂能够预防糖尿病患者肾脏微血管病变,对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李姝玉  柴欣楼  吴莹  苏玮莲  王谦 《生物磁学》2012,(29):5657-5660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对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KKAy小鼠脑微血管病变的影响,探讨黄芪注射液对糖尿病脑血管病变的保护作用。方法:饲养至14周龄的雄性KKAy小鼠随机分成模型组和黄芪注射液治疗组(每日腹腔给药,剂量为3mL/kg),同龄雄性C57BL/6J小鼠作为对照组。血糖仪测量20、24、28周龄时各组小鼠的空腹血糖水平。28周龄时处死各组小鼠,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和血栓素B2(TXB2)的含量。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脑组织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模型组KKAy小鼠从20周龄开始血糖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小鼠(P〈0.01);黄芪治疗组小鼠从20周龄开始血糖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小鼠(P〈0.01),但低于模型组小鼠(P〈0.05或P〈0.01)。模型组小鼠血清6-Keto—PGF1α水平较正常组降低(P〈0.01),TXB2含量增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黄芪注射液治疗组小鼠6-Keto—PGF1α水平升高(P〈O.01),TXB:含量下降(P〈0.01)。透射电镜显示模型组小鼠神经细胞胞核染色质疏松,线粒体肿胀,粗面内质网缩小,核糖体减少;治疗组小鼠以上病变明显改善。结论:黄芪注射液可以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KKAv小鼠脑微血管病变,保护神经细胞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