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背景】暗褐网柄牛肝菌(Phlebopus portentosus)是第一个能够人工栽培的食用牛肝菌,人工栽培过程中,不同菌株会形成数量不等的菌核。【目的】探明不同菌株产核差异机制。【方法】采集多菌核(JH1)、寡菌核(JH2)菌株的成熟菌核及无菌核(JH3)菌株培养相同时间的菌丝体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差异表达基因对菌核形成的作用和功能。【结果】KEGG富集分析显示,JH2 vs. JH1互比,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半胱氨酸及蛋氨酸代谢显著富集;JH3 vs. JH1互比,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显著富集;JH3 vs. JH2互比,谷胱甘肽、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显著富集。菌核形成相关基因分析显示,从JH2 vs. JH1、JH3 vs. JH1和JH3 vs. JH2的差异表达基因中分别筛选到69、118和82条与信号转导、感知刺激、防御、碳水化合物活性酶等有关的基因,其中碳水化合物活性酶基因数量最多。三个比较组共有的碳水化合物活性酶基因在JH1中的表达量高于JH2、JH3,表明JH1更能充分利用底物营养以形成更多菌核。【结论】本研究从转录组水平初步分析了暗...  相似文献   
52.
滇黔数种颇饶趣味的菌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臧穆 《真菌学报》1995,14(4):250-255
  相似文献   
53.
云南美味牛肝菌ITS区域结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ITS的通用引物(ITS5-ITS4)对云南的美味牛肝菌(Boletus edulis)子实体的DNA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回收后直接测序。序列的聚类分析表明,在ITS1—5.8S rDNA-ITS2区域,云南的美味牛肝菌与欧洲的夏牛肝菌(B.aestivalis)和铜色牛肝菌(B.aereus)同源性较高,但在ITS2区域夏牛肝菌和铜色牛肝菌分别有一段美味牛肝菌没有的大小分别为73bp和26bp的特征序列。  相似文献   
54.
张利平  薛燕  郭翔  王明田 《应用生态学报》2020,31(11):3823-3832
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土地覆盖栅格数据、四川省52个站点和4个其他省市站点的气象观测数据,基于美味牛肝菌的生物学特性,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系统分析了川西高原山地美味牛肝菌的气候生态适宜性。选取气温、降水、植被等影响因子作为区划指标,应用集优法,通过GIS分析本区美味牛肝菌资源的潜在分布。结果表明: 美味牛肝菌潜在分布区的北界在32° N附近,海拔上限约为3000 m,下限约为800 m,总面积约286.3万hm2,约占研究区整个行政区域面积的9.7%;29° N以南的攀西地区是美味牛肝菌的主要潜在分布区,核心分布区在攀西地区中南部,攀西分布区面积约占全部潜在分布区的90%,其中,适宜区面积约占20%,次适宜面积约占80%。适宜区主要分布于攀西地区雅砻江以东的安宁河流域、海拔1000~2600 m的山区;次适宜区主要是适宜区分别向上、向下延伸到海拔3000和800 m左右的林区;海拔3000 m以上的高原高山区和海拔800 m以下的干热河谷区为不适宜区。  相似文献   
55.
在全球的牛肝菌物种中,暗褐网柄牛肝菌Phlebopus portentosus是唯一一种成功被人工驯化、实现了周年工厂化栽培的牛肝菌,总产能已达日产16t。暗褐网柄牛肝菌人工栽培技术,从初期的实验室探索阶段,到工厂化栽培的发展阶段,再到工厂化菌株菌种选育的提升阶段,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本文将从暗褐网柄牛肝菌的生态学特性、人工栽培、菌种选育及营养活性物质等方面对目前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总结现阶段产业和学科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基础研究和生产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6.
【目的】筛选对暗褐网柄牛肝菌菌丝及子实体生长有促进作用的细菌单菌株,并对其进行鉴定。【方法】将3株细菌菌株C1、T24、T34及引进4株细菌菌株1B00263、1A0081、1A03263、1A01082单菌株添加到覆土层,定期测覆土层菌丝生长长度、原基形成时间、原基数目、子实体成熟数及子实体重。选出对暗褐网柄牛肝菌菌丝及子实体生长有促进作用的菌株,并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进行鉴定。【结果】添加T34菌株的处理在暗褐网柄牛肝菌子实体整个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对覆土层暗褐网柄牛肝菌菌丝生长有显著促进作用,对子实体形成、平均单菇重也有显著促进作用;添加C1、T24、1A01082、1B00263、1A03263单菌株的处理对覆土层暗褐网柄牛肝菌菌丝的生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添加1A00081、1B00263、C1、1A03263单菌株的处理,原基形成时间(19.86 24.14 d)比对照(27.00 d)提前7 3 d,对暗褐网柄牛肝菌原基的形成也有促进作用。C1、T24、T34对暗褐网柄牛肝菌菌丝、子实体的生长起着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这3株细菌经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为:C1为短杆菌属(Brevibacterium sp.),T34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T24的种属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确定。【结论】7株细菌单菌株添加到覆土层,研究其对暗褐网柄牛肝菌菌丝及子实体生长的影响。最终筛选到一株细菌菌株T34(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对暗褐网柄牛肝菌菌丝及子实体的生长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7.
食用牛肝菌不同部位紫外指纹图谱鉴别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紫外光谱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建立快速鉴别牛肝菌的不同部位及不同种类、产地的方法。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提取牛肝菌特征成分的最佳条件,制备测试液并进行紫外光谱测定。结果表明,牛肝菌样品的重现性、精密度和10h内稳定性的RSD(%)分别在0.09–1.81、0.11–1.92、0.06–2.33之间;牛肝菌不同部位紫外指纹图谱具有明显的指纹特性;主成分分析(PCA)表明菌盖和菌柄前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分别为94.797%和92.961%,能够反映样品的主要信息;SIMCA软件分析显示牛肝菌菌盖和菌柄化学成分积累不同。根据牛肝菌不同部位紫外光谱信息和主成分分析能区分同一牛肝菌的不同部位,鉴别不同种类、不同产地的食用牛肝菌。  相似文献   
58.
亚硝酸盐是泡菜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有害的副产物。首次发现美味牛肝菌Boletus edulis子实体能显著降低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在实验组原料中加入新鲜美味牛肝菌子实体时,发酵第4天亚硝酸盐含量可降低97.1%。当泡菜中冷冻保藏的美味牛肝菌子实体的加入量分别为10%、20%、30%、40% 和50%时,发酵第4天对应的亚硝酸盐含量比不加美味牛肝菌的对照分别降低了20.9%、51.6%、93.9%、96.1% 和96.9%。发酵第6天开始亚硝酸盐含量降低百分比逐渐减小,发酵10d以上实验组和对照组中亚硝酸盐含量趋于一致,但此时的泡菜酸度增加、质量降低。此外,新鲜的和冷冻的美味牛肝菌子实体降低泡菜中亚硝酸盐的活性最高,常温晾干的活性次之,高温烘干的美味牛肝菌子实体没有降低亚硝酸盐的活性。  相似文献   
59.
臧穆 《菌物系统》2001,20(1):8-12
近来在川、滇Cai到和鉴定了担子菌的三个新种:金囊体刺管牛肝菌Tubosaeta aureocystis M.Zang(牛肝菌科Boletaceae)、石栎假脐菇Tubaria lithocarpicola M.Zang(锈伞科Crepidotaceae)和竹生墨伞Coprinus bambusicola M.Zang(伞菌科Agaricaceae)。刺管牛肝菌属Tubosaeta为典型热带属,为我国新记录。  相似文献   
60.
罗顺珍  纪开萍  曹旸  纪光燕 《菌物学报》2022,41(7):1140-1142
以野生驯化栽培品种HZ14080和野生菌株HZ16009为亲本,经孢子单核菌丝有性杂交选育获得YL1701-2。其菌丝生长适温25-32 ℃,子实体发育适温25-32 ℃。该品种具有菌柄粗壮、菌盖厚且大、菇肉紧实、出菇早、抗逆能力强、生长周期短、出菇整齐、成品率较高和产量高的优势;具有伤后不变或轻微变色、特有土味淡和商品化程度高的特点。既可袋栽也可瓶栽,但以瓶栽为主。目前该菌株已大量用于生产且已获得专利授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