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通过一种新方法使T7基因I置换araBAD基因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用T7 RNA聚合酶基因T17基因I置换大肠杆菌基因组中的araBAD基因簇.方法:通过分析大肠杆菌基因组中araBAD基因序列,设计两侧同源臂,构建高拷贝数的打靶质粒,并且在这个质粒上的打靶片段两侧各加上一个归巢内切酶位点;将辅助质粒和打靶质粒同时转化到宿主体内,在L-阿拉伯糖的诱导下表达归巢内切酶和Red重组酶,实现体内重组,使T7基因I置换araBAD基因簇.结果:在4株不同的大肠杆菌中用T7基因I置换了araBAD基因簇.结论:成功地将T7基因,整合到araBAD基因位置,为构建Para-PT7表达系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通过一种新方法使T7基因Ⅰ置换araBAD基因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用T7RNA聚合酶基因T7基因Ⅰ置换大肠杆菌基因组中的araBAD基因簇。方法:通过分析大肠杆菌基因组中araBAD基因序列,设计两侧同源臂,构建高拷贝数的打靶质粒,并且在这个质粒上的打靶片段两侧各加上一个归巢内切酶位点;将辅助质粒和打靶质粒同时转化到宿主体内,在L-阿拉伯糖的诱导下表达归巢内切酶和Red重组酶,实现体内重组,使T7基因I置换araBAD基因簇。结果:在4株不同的大肠杆菌中用T7基因I置换了araBAD基因簇。结论:成功地将T7基因Ⅰ整合到araBAD基因位置,为构建PAra-PT7表达系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蛋白质内含肽及其生物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蛋白质内含肽是存在于前体蛋白质中的一段多肽链,靠自我剪切的方式从前体蛋白中释放出来。蛋白质内含肽的发现,不仅在理论上丰富了遗传信息翻译后加工的内容,而且在实践上有重大的生物学意义,特别是在蛋白质纯化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就蛋白质内含肽的发现、特征、鉴定、剪接机制及其生物学意义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4.
15.
内蛋白子及其功能白玉明,袁静明(山西大学生命科学系,太原030006)关键词内蛋白子,蛋白质剪接,内蛋白子归巢1.内蛋白子内蛋白子(intein)是由Perler等[1]于1994年正式提出的与蛋白质剪接(proteinsplicing)有关的一个专...  相似文献   
16.
α4β7是一种整合素分子 ,主要介导淋巴细胞向粘膜部位的迁移和归巢 ,同时参与一些炎症反应 ,并对肠相关淋巴组织 (GAL T)的发育、粘膜部位的免疫应答等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CD62L、CD44在着床期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胚泡着床是一个复杂而又受到精细调控的特殊生理过程。着床过程中,蜕膜内免疫微环境中淋巴细胞的功能状态对胚泡着床及胚胎发育具有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目前认为选择素L(SelectinL,亦称CD62L)和CD44为最主要的淋巴细胞归巢受体,介导淋巴细胞与组织中高内皮小静脉(highendotheliavenules。HEV)的内皮细胞相互作用,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有研究发现,早孕10周人蜕膜淋巴细胞与同期外周血淋巴细胞(peripheralbloodlymphocyte,PBLC)中CD62L和CD44表达明显不同。但对着…  相似文献   
18.
19.
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金雕育雏期间日活动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助单、双筒望远镜,采用定点蹲守的方法,于2007年5月29日~6月6日对正处于育雏期的金雕日活动行为进行了连续观察.发现育雏期间的金雕日活动行为具有一定规律性,很少受巢穴旁边公路上过往车辆和游人活动等人为影响;但随天气变化有所变化.阴雨天与晴天相比,早上活动时间推迟约半小时,而晚间归巢时间约早半小时.  相似文献   
20.
Ⅱ组内含子(group Ⅱ intron)存在于原生生物、真菌、藻类、植物细胞器以及细菌和古细菌基因组中.在体内,Ⅱ组内含子可通过两步连续的转酯反应从前体RNA中自剪接,并连接两 侧外显子.许多Ⅱ组内含子的剪接反应是由蛋白质辅助完成的,这种蛋白质有的是由内含子编码,有的是由宿主基因编码.Ⅱ组内含子能够有效地归巢进入无内含子的等位基因,也能 够以低频率逆转座进入非等位基因.转座过程依赖内含子RNA和内含子编码的蛋白质(内切核酸酶活性和逆转录酶活性).本论文在总结Ⅱ组内含子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Ⅱ组内含子可能的起源和进化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