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66篇
  免费   113篇
  国内免费   637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85篇
  2022年   102篇
  2021年   71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83篇
  2018年   72篇
  2017年   83篇
  2016年   92篇
  2015年   114篇
  2014年   196篇
  2013年   134篇
  2012年   221篇
  2011年   243篇
  2010年   161篇
  2009年   162篇
  2008年   246篇
  2007年   180篇
  2006年   162篇
  2005年   183篇
  2004年   129篇
  2003年   170篇
  2002年   182篇
  2001年   149篇
  2000年   140篇
  1999年   97篇
  1998年   60篇
  1997年   62篇
  1996年   81篇
  1995年   66篇
  1994年   77篇
  1993年   86篇
  1992年   52篇
  1991年   45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43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7篇
  1976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8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11.
随着农作物种质资源数量的不断增加,种质资源交流的日益频繁以及种质资源利用的逐步深入,农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对农作物的应用研究和基础性研究至关重要。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借助于本中心保存的近21万份种质资源的信息,开发了一套上海农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本文主要阐述了该数据库设计和构建的目的、原则和数据库的架构、运行环境以及主要功能模块。上海农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采用了B/S结构,平台系统利用多层逻辑架构实现了对农作物种质资源数据信息的收集、存储、查询、统计分析等功能。外部用户通过浏览器即可访问平台系统,浏览查询种质资源信息。内部管理员可使用平台的受限功能,需要认证成功后才可使用后台管理功能,实现对整个平台数据的管理。注册用户还可通过基因资源数据库提交引种申请,管理员结合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外供种全流程的网络化,借此可提高工作效率,增加工作流程的透明度。  相似文献   
112.
罗智檜  牛鑫  魏生龙  于海萍  张波  李玉 《菌物学报》2020,39(9):1741-1749
以采自甘肃省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菌物保育区的野生侧耳作为试验材料,通过形态学及系统发育分析方法将其鉴定为冷杉侧耳Pleurotus abieticola。对该菌株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条件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菌丝体最适生长温度为25℃;最适pH为7.0;最适碳源为玉米粉;最适氮源为豆粉;在以棉籽壳、木屑和麸皮为栽培料时,可获得子实体。  相似文献   
113.
宋莹  刘娜  杨瑞恒  刘俊杰  张敏 《菌物学报》2020,39(6):1109-1116
香菇是我国深受欢迎的食药用菌,产量居食用菌产业之首。为拓宽栽培香菇菌株的遗传背景,解决现有主栽香菇菌株种性退化的问题,本研究以香菇‘808’菌株与3个香菇野生资源、3个栽培菌株(辽抚4号、BY1和荷香)开展单-双杂交育种,开发适合当地栽培环境的主栽品种。研究结果显示:在270对单-双杂交组合中,通过锁状联合观察和与亲本的拮抗试验,鉴定出89个杂交子,进一步通过栽培试验筛选出10个性状相对优良的候选菌株;最终通过农艺性状对比试验,筛选出ZJXG 5和ZJXG 8两个优良杂交菌株,这两个菌株均以当地长白山野生资源S1和本地主栽菌株BY1为双核杂交亲本选育而来,表现出超亲显著、菇形圆整、颜色呈浅褐色的特性,前4潮生物学效率在86%-88%之间。本研究结果揭示,在香菇杂交育种中,当亲本菌株来源地域与杂交后代菌株筛选地域相近时,单双杂交亲和率、杂交菌株的出菇率和丰产性指标较高,这提示我们,利用当地野生香菇资源更有利于创制适合当地自然环境的地方品种。  相似文献   
114.
2002至2019年对广东、广西和海南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的72个保护区、森林公园、植物园、公园和林场等的多孔菌进行了采集和调查,共采集标本2 095号,经对这些材料全面和系统的研究,发现多孔菌500种,按照最新的系统学研究分属于8个目、20个科、145个属,其中多孔菌科和锈革孔菌科分别有173种和124种,约占总数的60%,是最重要的多孔菌类群。此外,其中有10个新属和132个新种是作者等人根据华南地区模式标本发现描述的。本文对华南地区多孔菌多样性进行了系统归纳,按最新的分类系统以属名顺序给出了名录,根据采集材料提供了每种的生长基质,并对所有种类的生长基质习性进行了统计。其中,294、138、112、97、78、77和29种分别生长在倒木、落枝、朽木、死树、活立木、树桩、掉落小枝和地上,故倒木是多孔菌最重要的生长基质。  相似文献   
115.
黑水虻作为近年来广受关注的资源昆虫,其规模化应用的基础理论研究成为热点。本文对其胚胎发育过程进行研究,利用显微镜对资源昆虫黑水虻卵孵化发育过程进行观察并拍照,对胚胎各个时期的发育时间和形态进行记录。试验发现,在32℃下,黑水虻卵的发育历期为51 h。黑水虻的胚胎发育经过卵裂期、胚盘胚带形成期、原肠形成期、胚体分节期、体壁形成期、器官形成期6个典型时期。试验对孵化过程中的15个具体发育时期的特征和发育时间进行记录,形成了一套虫卵镜检技术应用于实际生产。在生产上,通过镜检技术对每一批次待孵化虫卵进行镜检观察,可初步判定该批次待孵化虫卵所处的发育阶段和死亡率,预估虫卵孵化时间和孵化率,为规模化稳定培育黑水虻苗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6.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20,(1):F0003-F0003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月刊)是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主管,南京野生植物综合利用研究院主办的综合性科技期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其办刊宗旨是报道野生经济植物最新科研成果,介绍野生植物资源研究与开发、综合利用、栽培技术,以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从事野生经济植物开发利用者的相互交流,为我国经济社会建设服务。自1982年创刊起,《中国野生植物资源》先后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收录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来源期刊、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2018)等。  相似文献   
117.
浙江是中国野生葡萄属资源分布较广泛、种类较多的地区之一,但对野生葡萄属资源的深入研究和合理开发利用不多。我们在野外调查和民间走访的基础上,结合查询文献资料,分析浙江境内野生葡萄资源的特点,并提出野生葡萄资源创新利用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8.
微藻是指一类形态微小, 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以单细胞或简单多细胞形式存在的藻类。作为一类重要的生物资源, 活体微藻的保藏和共享服务是开展藻类科学研究和藻类产业发展的必要平台和基础。坐落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淡水藻种库(FACHB-Collection)正式成立于1973年, 1996年作为创会成员加入中国科学院典型培养物保藏委员会; 2019年成为国家水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的核心成员。该库保藏逾3400株微藻, 隶属于9门169属。年均为国内外用户提供2500株藻株, 并提供藻种鉴定、分离纯化和培养技术等方面的服务和咨询。文章回顾了国际微藻种质资源库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介绍了国内微藻种质资源保藏情况, 着重介绍国家水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淡水藻种库在库藏藻株多样性、共享服务、藻株无菌化、超低温保藏技术及优良品种选育与应用等方面的进展, 瞄准提升我国在藻类学研究和藻类产业研发的竞争力, 提出了藻种资源库未来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9.
细根(直径≤2 mm)功能性状及垂直分布格局是反映植物对土壤资源吸收策略和影响森林地下生态过程的关键。本研究以岷江上游4个人工林树种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白桦(Betula platyphylla)、华山松(Pinus armandii)和油松(P.tabuliformis)为对象,调查不同海拔树木细根功能性状及其在不同土层间的垂直分布格局,并分析细根功能性状分布与构型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阔叶树种比针叶树种有更大的根长密度、生物量、比根长和比表面积,而直径反之;4个树种细根集中在0~20 cm土层,根长密度和生物量在较高海拔地段均显著大于较低海拔,且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但比根长、比表面积和直径无显著的海拔差异,随土层加深也无明显的垂直变化规律;针阔树种间的细根构型差异显著,但不受海拔差异的影响,阔叶树的细根分支强度与一级根数量显著大于针叶树种;一级根数和根尖密度与比根长以及分根比与根长密度和生物量均呈显著正相关,而分叉与几个细根功能参数均呈负相关;随着土层深度增加,细根总生长量明显减少,但细根资源利用效率和策略不变;5个细根功能性状的垂直分布格局差异明显,且受树种特性影响显著,细根分支构型对其垂直分布及资源获取策略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0.
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草地生态系统及其生态过程所形成和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及其有效性,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草地退化严重制约着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以乌鲁木齐市山地草地为研究靶区,利用遥感图像(Landsat TM/OLI)划分出7种不同草地类型并计算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s, ESV)。使用空间统计方法、网格分析、空间自相关等方法进一步分析研究区山地草地退化程度和ESV变化。结果表明:21年中,乌鲁木齐市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波动性下降趋势,年均减少0.27×10~7元。生态损失主要是由山地荒漠草地(7.44%)、山地荒漠草原草地(10.71%)、山地草甸草原草地(18.32%)和高寒草甸草地(40.69%)退化造成。单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中,草地对调节服务(土壤形成)和供给服务的贡献率较高。草地ESVs Moran平均值为0.869(1994—2015年),并且草地ESV与相邻网格(2 km×2 km)具有更高的空间相关性。草地ESV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高ESV区基本上分布在南山山区,低ESV区主要分布在平原草地区,博格达山草地亚区呈现随机分布格局。研究区气候变化对草地的影响十分显著,平均气温、平均地表温度、湿度、蒸散量、降水量和风速对草地ESV变化均有一定的影响,过度放牧、不合理垦荒、药用植物过度开发、城市化等人为活动仍然是驱动草地退化的主要因子,因此亟需采取措施保育乌鲁木齐市山地草原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