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9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9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现生珊瑚在海洋里五光十色,人称海石花,实际上珊瑚仍然是一类相对原始的单细胞生物。  相似文献   
102.
以斑叶红雀珊瑚叶片为外植体,在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上 20d 后产生浅黄绿色愈伤组织;转入幼芽分化培养基中 20~25d 后逐渐产生幼芽;外植体直接接入幼芽分化培养基培养 30d 后,可从外植体表面产生绿色幼芽。所产生的幼芽转至生根培养基上可长根,并发育成完整再生植株。  相似文献   
103.
以萼内分裂繁殖为主的十字珊瑚类在我国扬子区广泛分布于志留系兰多维列统的香树园组、雷家屯组、石牛栏组及宁强组等,层位稳定,演化迅速,具有重要的地层意义。文章对我国扬子区发表的志留纪十字珊瑚类属种进行系统整理和修订,十字珊瑚亚科(Stauriinae)分为7属:Ceriaster Lindstr6m,1883,Eostauria Heet Li,1983,Massparaceriaster Tanggen.nov.,ParaceriasterY.X.He,1980,Stauria Edwards et Haime,1850,Cystostauria He et Li,1983和Parastauria He et Li,1974,同时讨论7属的属征,并对一些种群进行归并。此外,描述采自扬子区志留系兰多维列统的十字珊瑚6属8种,其中1新属,3个新种,它们是:Massparaceriaster Tanggen.nov.,Eostauriastauriata Tangsp.nov.,Paraceriastermicropora Tangsp.nov.和Paraceriasterbaishaensis Tangsp.nov.。  相似文献   
104.
提要具分裂繁殖的十字珊瑚类在我国扬子区兰多维列统(Llandovery)分布广泛,属种繁多,有重要的地层意义.但长期以来关于该类群的分类位置及各属的定义和范围各家意见不一。文章应用Q型聚类分析研究十字珊瑚类的分类.提出十字珊瑚亚科可分为7属.即:Stauria Milne-Edwards et Haime, Cystostauria He et Li, Ceriaster Lindstrom. Eostauria He et Li. Paraceriaster Y. X. He. Parastauria He et Li. Massparaseriaster nora. provis. 对7个属分别给予简要定义。文中对十字珊瑚亚科的起源、演化及扩散进行探讨.并分析各属可能的演化亲缘关系。资料表明.最原始最早期的Eostauria属很可能起源于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晚奥陶世的Palaeophyllum的某一种群.后在早兰多维列世晚期扩散到扬子区.在中兰多维列世的爱隆期(Aeronian)迅速繁衍,产生许多新属种,因而扬子区在兰多维列世是十字珊瑚类的演化中心。除少数类群,如:Eostauria,Ceriaster.Stauria在晚兰多维列世或文洛克世(Wenlock)早期分别迁移到中亚地区和欧洲,多数类群在扬子区晚兰多维列世的早、中期因不适应环境巨变而快速衰亡。  相似文献   
105.
游离股前外侧皮瓣Ⅰ期修复大面积深度眼镜蛇伤溃疡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谭宇顺  李景新  张跃  余佩琦 《蛇志》2001,13(1):44-46
目的 探讨大面积深度眼镜蛇伤溃疡的修复方法。方法 对8例大面积深度眼镜蛇伤溃疡,采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Ⅰ期修复创面。结果 8例皮瓣均全部成活,患肢外观及活动功能均满意。结论 游离股前外侧皮瓣是一种Ⅰ期修复大面积深度眼镜蛇伤溃疡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06.
蛇伤致局部组织坏死的机理和防治研究现况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曾仲意  曲敬来  林申 《蛇志》2001,13(4):72-75
蛇伤引起的局部组织坏死是血循毒和混合毒类毒蛇咬伤后的一个严重并发症 ,其发生率高 ,临床处理棘手 ,伤口往往形成经久难愈的溃疡 ,许多患者还造成肢体残障。面对这样的难题 ,许多专家和临床工作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 ,提出了很多论点和方法 ,本文拟就文献中有代表性的成果和观点综述如下。1 蛇伤致局部组织坏死的机理  毒蛇咬伤所致的局部组织坏死是由蛇毒中的肌肉毒素 (又称肌溶毒素、膜毒素、细胞毒素、心脏毒素、直接溶血因子等 )、响尾蛇胺及其类似物、蛋白水解酶和磷脂酶 A2 (PLA2 )对组织细胞结构(主要是膜性结构、特别是细…  相似文献   
107.
生肌纱布条治疗蛇伤溃疡5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卯斌  吴国理 《蛇志》2001,13(2):25-26
被毒蛇咬伤的患者经抢救脱离危险后 ,常留下局部软组织坏死 ,形成溃烂不愈 ,往往导致截肢 ;即使溃疡愈合后也常留疤痕增生及挛缩 ,严重者可致畸形或终身残废。我所自 1 995年 6月至 2 0 0 0年1 0月共收治蛇伤溃疡患者 56例 ,采用生肌纱布条 ,配合对症治疗 ,均获良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 56例 ,男 45例 ,女 1 1例 ;年龄 7~ 68岁 ,平均 33岁。56例均发生在 4~ 1 1月间。致伤部位 :手 32例 ,足 2 2例 ,其它部位 2例。伤后至我所诊治的时间 :1~ 52天 ,平均 1 2天。溃疡创面情况 :局部组织破坏严重 ,皮肤缺损最大 1 4cm× 2 6cm…  相似文献   
108.
显齿蛇葡萄基本成分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对显齿蛇葡萄(Ampelopsis grossdentata)幼嫩茎叶中的粗蛋白,水溶性蛋白,氨基酸组分,总灰分,无机营养元素,多酚,水提取物,总黄酮以及其中的二氢杨梅素含量作了测定,结果表明:显齿蛇葡萄幼嫩茎叶中粗蛋白氨基酸及无机营养元素含量丰富,多酚,水提取率,总黄酮和二氢杨梅素含量高。显齿蛇葡萄幼嫩茎叶既可粗加工为具特殊风味的类茶产品,又可作集营养,保健,药用功能于一体的资源加以深度开发。  相似文献   
109.
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和异地栽培试验研究了蛇床的生物学特性及资源分布,为蛇床子药材的生产、收购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0.
陈慧丽  计翔 《生态学报》2002,22(11):1852-1858
用恒温(24、27、30和33C)和波动温度(平均26.1C,范围20.1—32.7C)孵化虎斑颈槽蛇(Rhabdophis tigrinus lateralis)卵,检测热环境对孵化期、孵化成功率和孵出幼体的影响。孵化热环境显著影响孵化期、孵化成功率和胚胎畸形率,对孵出幼体性别无显著影响。孵化期随孵化温度升高而缩短,24、27、30和33C的平均孵化期分别为45.0、32.7、27.3和26.0d,波动温度的平均孵化期为37.9d。33C孵化成功率最低(16.7%),胚胎畸形率最高(100%)。孵出幼体总性比(雌性/雄性=0.6)不显著偏离1:1。孵出幼体的尾长显示两性异形,雄性尾长大于雌性;其它被检幼体特征无显著的两性差异。24、27和30C以及波动温度孵出幼体的所有被检指标均无显著差异。33C孵出幼体的体重和个体大小小于其它热环境中孵出的幼体,并特征性地具有较小的躯干、较大的剩余卵黄。33C中胚胎发育的能耗显著大于其它热环境中胚胎发育的能耗。33(‘孵出幼体的灰分含量较低,但孵出卵卵壳较重。33C孵出幼体不能运动;其它热环境中孵出的幼体在跑道上表现良好,这些幼体的不问断运动的最大距离、每分钟运动距离和每分钟停顿次数无显著的差异。结果表明,持续将虎斑颈槽蛇卵暴露在33C条件下不利于该种胚胎发育并可能对胚胎具有致死性影响,波动温度孵卵有利于拓宽存活孵化温度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