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6篇
  免费   72篇
  国内免费   605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81篇
  2013年   66篇
  2012年   90篇
  2011年   85篇
  2010年   76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108篇
  2007年   95篇
  2006年   83篇
  2005年   101篇
  2004年   82篇
  2003年   75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68篇
  2000年   63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51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43篇
  1991年   44篇
  1990年   47篇
  1989年   47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6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 毫秒
91.
邢康南  牛翠娟 《生态学报》2020,40(21):7978-7986
周期性孤雌繁殖的轮虫靠休眠卵度过不良环境,等环境适宜时休眠卵孵化出干雌体,再次通过孤雌繁殖建立种群。通常休眠卵要经历一段休眠期再孵化,但也有些休眠卵生成后很快孵化,称为早孵化现象。有关休眠卵不同孵化对策如何影响其干雌体克隆种群的增长,目前尚不清楚。分别观测了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的两个品系H1(窄温度生态位)和D1(宽温度生态位)的休眠卵在不同孵化对策和不同食物浓度下所生产的干雌体克隆群的种群增长差异。孵化对策包括早孵化(early hatching,EH)和晚孵化(late hatching,LH);食物浓度包括高食物浓度(high food concentration,HF:2×106个细胞/mL)和低食物浓度(low food concentration,LF:5×105个细胞/mL),每个品系下各设置4个实验组(LH-HF、LH-LF、EH-HF、EH-LF),每组10个重复。结果发现,对D1品系来说:孵化对策和食物浓度对最大种群数量具有显著的综合影响(P=0.002),但两因素间不存在交互作用(P=0.911);早孵化的干雌体种群在最大种群数量上显著高于晚孵化的干雌体种群(P=0.001)。对H1品系:孵化对策和食物浓度对最大种群数量综合影响显著(P<0.001),且两个因素之间存在交互作用(P<0.001);高食物浓度下,EH干雌体克隆群的最大种群数量显著低于LH干雌体克隆群(P<0.001)。高食物浓度下干雌体克隆群开始有性生殖的密度阈值,D1品系EH组显著高于LH组(P=0.041);而H1品系EH组却显著低于LH组(P=0.022)。最高种群密度下,H1品系的有性生殖率在两种孵化对策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44),EH种群的有性生殖率低于LH种群,而D品系却未见有性生殖率在不同孵化对策间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结果显示休眠卵的孵化对策会影响其后代干雌体种群的增长特性,其影响的结果可能与种群的生境适应相关。  相似文献   
92.
【目的】戊吡虫胍是将新烟碱类和缩氨脲类杀虫剂杀虫活性部分重新组合的新型杀虫剂。但对于该类杀虫剂究竟如何影响离子通道,通道门控特性和功能是如何变化目前尚未见报道。本实验旨在明确该杀虫剂是否影响电压门控钙通道和钾通道的门控过程,探究其是否为该杀虫剂的潜在作用靶标。【方法】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检测戊吡虫胍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中枢神经细胞电压门控Ca~(2+)通道和K~+通道的影响。【结果】戊吡虫胍作用后Ⅰ-Ⅴ曲线和激活曲线均向超极化方向移动10-15 mV,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稳态失活曲线向超极化方向移动约5 mV,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电压门控Ca~(2+)通道峰值电流(I_(peak))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随着浓度增大I_(peak)降低有减小的趋势。此外,1μmol·L~(-1)戊吡虫胍作用后钙离子的窗口电流(I_w)面积增加幅度较10μmol·L~(-1)和100μmol·L~(-1)大,为93.20%。提示在一定的测试电压下,该药物作用后处于激活状态的Ca~(2+)通道数目增多。另外,其作用后电压门控钾通道I_(peak)降低。随着浓度增大I_(peak)降低有减小的趋势。同时Ⅰ-Ⅴ曲线下移,激活曲线向去极化方向移动约8 mV,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这表明戊吡虫胍作用后K~+通道在较高电位下才能激活。【结论】戊吡虫胍能够有效抑制Ca~(2+)通道和K~+通道I_(peak),并使通道的激活曲线和失活曲线发生移动,影响Ca~(2+)通道和K~+通道的门控特性。表明棉铃虫中枢神经细胞上的电压门控Ca~(2+)通道和K~+通道是戊吡虫胍的潜在作用靶标之一。  相似文献   
93.
【目的】研究黑角负泥虫在我国的潜在地理分布及其入侵风险程度。【方法】运用适生性分析软件CLIMEX 4. 0对黑角负泥虫在我国的潜在地理分布进行模拟,将模拟结果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 GIS10.2下进行插值分析,并绘制黑角负泥虫的潜在地理分布示意图。【结果】黑角负泥虫高度适生区主要集中在我国的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南部及云贵高原北部;中度适生区主要集中在华北平原北部、黄土高原北部及东北平原地区;低度适生区则多分布在中高度适生区的过渡区域及我国新疆天山南北两侧地区。限制黑角负泥虫在我国分布的主要胁迫因素为干胁迫和冷胁迫,且其影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北和东北地区。【结论】黑角负泥虫在我国潜在地理分布范围广,适生程度高。目前,黑角负泥虫已经传播到我国的新疆和内蒙古等省(自治区),但由于地理隔离的存在和自身较弱的扩散条件,并没有传入气候适宜度较高的东部地区。随着东西部经济交流的不断增多,黑角负泥虫随人为因素进一步扩散的可能性将不断增加。因此,建议检疫部门做好检疫工作,严防黑角负泥虫的传播扩散。  相似文献   
94.
95.
【目的】通过观察异斑小字大蚕蛾Cricula variabilis的各虫态发育特征,掌握其基本生活史、幼虫各龄形态特征及区分方法。【方法】在室内进行饲养观察,通过测量幼虫头壳宽、体长、体宽3个指标并计算Brooks指数和Crosby指数,结合线性回归方法对得到的数据进行拟合,确定最佳分龄指标。【结果】异斑小字大蚕蛾一个世代共(77.86±1.09)d,蛹期占29.44%,卵期占14.46%,成虫期占6.19%。幼虫共6龄,历期最长,占整个世代的49.91%,且每个龄期随虫龄的增长而增加。运用Dyar法则与Crosby生长法则验证了头壳宽是幼虫最合理的分龄指标。通过对头壳宽、体长、体宽3个分龄指标的进行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头壳宽的指数、二次、三次线性方程来划分幼虫龄期的效果较优,其回归方程分别为y=0.103 8x~2-0.026 2x+0.735 8(R~2=0.996 5)、y=0.572 6e~(0.340 4x)(R~2=0.995 6)、y=0.001 5x~3+0.087 9x~2+0.021 8x+0.697 6(R~2=0.996 5)。【结论】本研究描述了异斑小字大蚕蛾各龄期幼虫的形态特征,和明确幼虫共6龄,头壳宽是幼虫分龄最合适的指标。  相似文献   
96.
张丙行  朱韩  江姗  黄克强  潘玲  席贻龙 《生态学报》2021,41(11):4418-4427
以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为受试动物,在1.0×106(较低)、2.0×106(中等)和4.0×106个细胞/mL (较高)的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密度下,研究了不同浓度(0、200、400、600、800和1000 μg/L)的青霉素钠对轮虫各生命表统计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各藻密度下的对照组相比,当藻密度为2.0×106个细胞/mL时,200-1000 μg/L的青霉素钠处理组中轮虫的生命期望和世代时间分别延长了40.67%-70.67%和34.04%-50.23%(P<0.05),净生殖率和内禀增长率分别提高了204.35%-358.70%和36.26%-62.09%(P<0.05);藻密度的降低或升高均显著降低青霉素钠对轮虫存活、生殖和种群增长的促进幅度。1.0×106 个细胞/mL的斜生栅藻密度下,400 μg/L的青霉素钠处理组中轮虫的生命期望延长了21%(P<0.05),200-400μg/L的青霉素钠处理组中轮虫的世代时间延长了23.15%-33.13%(P<0.05),200-600和1000 μg/L的青霉素钠处理组中轮虫的净生殖率分别升高了40%-81.05%和41.05%(P<0.05);但4.0×106个细胞/mL的斜生栅藻密度下,各青霉素钠处理组中轮虫的所有生命表统计学参数均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藻密度对轮虫的生命期望、净生殖率、内禀增长率和后代混交率均具有显著性影响(P<0.01),青霉素钠浓度对轮虫的世代时间、净生殖率和内禀增长率均具有显著性影响(P<0.05),藻密度和青霉素钠浓度的交互作用对轮虫的生命期望、净生殖率和内禀增长率也具有显著性影响(P<0.05)。在实验设置的青霉素钠浓度范围内,1.0×106个细胞/mL藻密度下轮虫的生命期望、世代时间和净生殖率与青霉素钠浓度之间均具有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P<0.05);2.0×106个细胞/mL藻密度下,轮虫的生命期望、世代时间和内禀增长率与青霉素钠浓度之间均具有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P<0.05)。本研究结果提示,环境相关浓度的青霉素钠不会对萼花臂尾轮虫的存活、生殖和种群增长产生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97.
为弄清倒刺鲃两极虫(Myxidium spinibarba)的宿主多样性和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寄生黏孢子虫的种类组成, 研究基于形态和分子数据, 比较分析了寄生于不同宿主的倒刺鲃两极虫的形态学和形态计量学特征及分子系统发育关系。结果显示: 寄生于胭脂鱼和中华倒刺鲃的倒刺鲃两极虫株系在形态学和形态计量学上未出现显著性差异, 18S rDNA序列相似度为99.9%—100.0%, 遗传距离为0.000—0.001, 符合种内变异; 寄生于不同宿主倒刺鲃两极虫的株系在系统发育树中嵌合聚支, 且寄生于胭脂鱼的倒刺鲃两极虫株系先分化。以上结果表明: 研究中两株系与倒刺鲃两极虫为同一物种, 但在分子水平已经出现分化; 这是首次在胭脂鱼中检获到黏孢子虫, 胭脂鱼是倒刺鲃两极虫的新宿主。  相似文献   
98.
通过活体显微观察和银染法, 文章对采自重庆地区不同宿主的眉溪小车轮虫Trichodinella myakkae (Mueller, 1937) ?rámek-Hu?ek, 1953的3个株系进行了详细的形态学描述, 并与近缘种周丛小车轮虫Trichodinella epizootica (Raabe, 1950) ?rámek-Hu?ek, 1953和纤细小车轮虫Trichodinella subtili (Lom, 1959) Lom & Haldar, 1977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 眉溪小车轮虫各株系在形态上无明显差异, 但与周丛小车轮虫及纤细小车轮虫有明显差异。基于所获眉溪小车轮虫的分子数据, 详细分析了眉溪小车轮虫的分子特征, 研究了眉溪小车轮虫种内分化, 结果显示: 眉溪小车轮虫各株系的18S rDNA序列相似度为99.2%—100%, 遗传距离为0.000—0.003, T. myakkae (HM)与T. myakkae (AN)的18S rDNA几乎一致, 但T. myakkae (PP)与T. myakkae (HM和AN)的18S rDNA存在7个变异位点, 且在18S rRNA 四个高变区 (V3、V4、V5和V7) 均具有一致的二级结构构型, 表明三株系的18S rDNA相似度和遗传变异属于种内水平, 但T. myakkae (PP)与T. myakkae (HM和AN)则显示出分子分化。系统发育分析显示: 眉溪小车轮虫与周丛小车轮虫相互独立, 眉溪小车轮虫各株系与其宿主鱼一致的系统发育关系显示出两者具有协同进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99.
为研究全雄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瓦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和杂交黄颡鱼(黄颡鱼P. fulvidraco♀×瓦氏黄颡鱼P. vachelli♂)对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的抗性差异, 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黄颡鱼皮肤黏液蛋白质组, 发现其血红蛋白源抗菌肽(HBβ-C)位于血红蛋白β链HBβ的碳端, 共33个氨基酸。利用化学合成的不同浓度的HBβ-C肽段进行体外抗虫实验, 研究发现其能有效杀死滋养体、包囊体和掠食体阶段的多子小瓜虫, 其中15 μg/mL的HBβ-C能在3min内杀死所有滋养体。基因表达量分析显示, 在杂交黄颡鱼的鳃和皮肤组织中, HBβ的mRNA表达量高于全雄黄颡鱼; 但在应对小瓜虫感染的过程中, 全雄黄颡鱼的HBβ mRNA转录水平快速提升, 其表达水平和上升倍率显著高于杂交黄颡鱼。蛋白表达量分析显示, HBβ在全雄黄颡鱼鳃组织中的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杂交黄颡鱼。免疫荧光定位结果显示, 抗菌肽HBβ-C特异地在红细胞中表达, 可以分泌并附着在滋养体上。综上所述, 相对于杂交黄颡鱼, 全雄黄颡鱼中HBβ具有更高的翻译效率, 可以更高效地应对多子小瓜虫的感染。  相似文献   
100.
[目的]利用大豆高抗虫和高感虫品种混播,明确有效控害保产的最优比例,以实现大豆生产中有效的害虫生态防控和提高大豆产量.[方法]本研究选取高抗(Lamar;R)和与高感(JLNMH;S)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的大豆品种,进行不同比例的种子混播种植(即R、S单作,90%R和10%S(9R1S)、80%R和20%S(8R2S)、70%R和30%S(7R3S)、50%R和50%S(5R5S)混播),探究对大豆产量和主要害虫种群发生及昆虫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不同比例混播处理间斜纹夜蛾和筛豆龟蝽Megacopta cribraria的百株虫量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低于S单作.混播处理8R2S和9R 1S以及R单作下昆虫群落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E)显著高于其他试验处理,而优势度指数(C)显著低于其他试验处理.此外,昆虫群落丰富度指数(D)随着高感虫大豆混播比例的增加而降低;其中,混播处理8R2S和9R1S,以及R单作都显著高于S单作.对于大豆产量,混播处理显著影响大豆百株籽粒重,但对千粒重的影响不明显.其中,R单作和9R1S混播方式下大豆百株籽粒重最高,且有随着高抗虫品种(R)混播比例的增加而提高的趋势.[结论]高抗虫和高感虫品种混播可有效降低大豆主要害虫发生,且R混播比例≥80%能有效提高昆虫群落多样性、均匀度和丰富度,并对大豆产量提高有利.大豆生产中,建议采用80%以上的高抗虫品种与高感虫品种混播以实现大豆控害保产的生态防控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