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5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19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9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21.
本文报道海拔3417m和4280m地区世居藏族和移居汉族青少年运动状态下心肺功能的对比研究。结果显示:3417m和4280m世居藏族的最大氧耗量、无氧阈值及最大心输出量都明显大于汉族,血氧饱和度(Sao2)随运动负荷的增加而降低。海拔3417m藏、汉族的△Sao2分别为7.46%和10.03%,4280m处为8.57%和13.75%,最大心率随海拔升高而下降。研究提示,藏族青少年有较高的最大有氧能力,反映了他们对低氧环境的适应优势。  相似文献   
22.
本实验采用国外新近提出的一项能综合评价机体气体交换系统中各氧降阶差时运氧能力的适应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氧比传导(MO2-SC),研究了高原鼠兔气体交换系统运氧能力的低氧适应特征及规律。结果表明,对照条件下,在吸入气(I)至肺泡气(A)(I→A)、A至动脉血(a)(A→a)、a至混合静脉血(v)(a→v)及I→v各阶差中,以A→a的MO2-SC运氧能力最大。低氧15mm后,I→A及a→v的MO2-SC均显著升高,并以I→A增加最为显著,该水平运氧能力是对照的2倍,增长120.9%;而A→a及I→vMO2-SC变化无显著性差异。低氧30min时,I→A的MO2-SC继续显著增长,运氧能力是对照的2.7倍,增长170.7%,其余3个氧降阶差的MO2-SC无显著性改变。以上结果表明,高原鼠兔低氧代偿贮备较大,尤以肺泡气至动脉血阶差最为重要,而通气氧传导能力的增强也是高原鼠兔低氧适应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3.
青海高原6—7岁小儿红细胞形态定量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应用计算机辅助形态测量系统,对我国青海高原贵南县(海拔3100m)、玛多县(海拔4300m)6-7岁小儿红细胞形态进行了定量分析。与北京市儿童(平原地区)相比,高原正常儿童细胞平均周长、面积、直径较平原对照组大,而红细胞平均厚度减小(P<0.01)。且红细胞平均、面积、直径与海拔高度呈正相关。红细胞平均厚度与海拔高度呈负相关(P<0.0001)。在高原低氧状态下,红细胞形态的这种改变使红细胞比表面  相似文献   
24.
李建社  高艺 《蛛形学报》1994,3(1):68-70
经鉴定,山西棉区寄生在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体上有两种缄螨。除已报道的无视异绒螨(Allothrombium ignolum Willmann)外,尚有另一种足绒螨(Podothrombium sp.)本文对Podothrombium sp.的幼螨形态进行了描述;对该螨的背、腹毛数和须肢跗节毛数与足绒螨属已知的幼螨种类比较结果,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相似文献   
25.
高原湖泊流域是高原地区人类活动的重要载体,兼具高生态价值和高脆弱性的特点。随着高原湖泊流域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加速,湖泊面积萎缩,污染加剧,流域生态环境受损严重,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水污染、湿地退化、生境质量下降等。亟需开展生态修复以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关系,而基于整体保护与系统治理思维诊断并修复生态修复优先区,是科学有序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修复的重要抓手。基于此,研究以高原湖泊流域典型代表滇池流域为例,利用人类足迹和景观生态风险模型定量评估生态系统所受负向干扰,以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电路理论构建流域生态网络;提取生态网络受负向干扰较高的关键区域为生态修复优先区并提出针对性修复措施。研究表明:(1)滇池流域人类干扰和生态风险整体较高,人类干扰整体呈核心—边缘递减的圈层式分布,中高生态风险占据了绝大部分区域。人类交通网络大幅扩展了人类干扰和生态风险的强度和深度;(2)区域生态网络呈典型湖泊生态网络特点,38条生态廊道呈放射状或环状分布,连通湖区、山区两大生态空间内共23块生态源地,保障区域生态安全;(3)研究共提取生态源地修复优先区73.83km2  相似文献   
26.
本文描述了采自山西榆社盆地上第三系竹鼠类化石的一新种。新种与Rhizomys(Brachyrhizomyr)rhanriur相似,但个体较小,臼齿相对狭长,M,保留有连接下次尖和下次脊的齿襞(mure)及短的下中脊。这两种化石竹鼠在榆社的出现,超越了现生竹鼠类分布的北界,说明该科的情况要比以前知道的更为复杂,也表明榆社地区在晚第三纪时比近代湿润。  相似文献   
27.
人工饲养高原鼢鼠生长和发育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张通川  周文扬 《兽类学报》1993,13(4):304-306,259
1988年3月至1989年9月,笔者对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幼体的生长和发育进行了观察,结果简报如下。1.材料与方法高原鼢鼠捕自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地区,将捕获孕鼠34只于该站人工饲养房内笼养(50×30×30厘米)。共产仔99只,先后观察10窝29只。从幼体出生日起,每5 日测定其体重、体长、尾长、前足长和后足长,并记录其形态变化和行为发育,共测100天。  相似文献   
28.
近50年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速率是全球平均值的2倍,对高原有蹄类的种群分布和多样性维持带来严重影响。本研究以西藏类乌齐马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马鹿种群为例,通过2013年和2021年对马鹿和牦牛种群数量、分布的调查,并整合了物种分布模型和种群动态模型,评估了当前和未来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放牧、道路、居民点等)对马鹿种群适应性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马鹿种群在2013—2021年由890头增加到1 400头,根据种群增长模型预计在2050年马鹿种群数量将达到1 735头,但其适宜栖息地在2050年代下降43.4%,2070年代下降5.1%,表明马鹿种群增长与适宜栖息地缩小之间的冲突将不利于马鹿种群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当前马鹿与牦牛栖息地重合率为19%,2050年代为60%,2070年代为37%,且牦牛与马鹿存在食物竞争,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马鹿原有的适宜栖息地。为保护马鹿,建议减少牦牛的饲养量1 000~1 500头。本研究将种群增长模型、种间竞争关系与物种分布模型整合,把气候变化对物种的影响延伸到种群层面,对其他物种的保护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9.
本文研究了矮蒿草草甸上高原酚鼠土丘的出现率及其对植被的覆盖状况,土丘高度的下降及其直径的变化,土丘植物地上生物量和土丘营养元素含量。高原鼢鼠土丘出现率为242个/只/年,合土壤干重为1023.82公斤/只/年,对植被的覆盖面积高达22.53平方米/只/年。土丘在地表滞留时间约1年,处于不同演替阶段植被区域内出现的土丘,其植物地上生物量间的差异显著。5月前,在原生植被区出现的土丘,经4个月后,土丘边缘形成环状富草区,士丘边缘至中心区形成环状贫草区,而土丘中心仍处于无草状况。在次生植被区上的土丘则无此现象。新土丘除速效钾的含量与对照区无显著差异外,速效氮、磷的含量显著地高于对照区。旧土丘土壤中的速效氮、磷、钾含量均低于新土丘,但氮、磷的含量仍高于对照区。  相似文献   
30.
为快速鉴定糜子(Panicum miliaceum)资源, 建立分子标记检测平台, 以272份山西糜子核心种质为研究材料, 利用85对简单重复序列(SSR)引物, 应用ID Analysis 4.0软件, 构建DNA分子身份证。结果表明, 对85对SSR引物进行筛选, 发现20对引物组合(RYW67、RYW53、RYW37、RYW65、RYW62、RYW77、RYW5、RYW49、RYW84、RYW19、RYW11、RYW40、RYW54、RYW28、RYW31、RYW7、RYW16、RYW8、RYW9和RYW18)可区分272份材料。共检测到等位变异(Na) 60个, 平均每个位点检出3个; Shannon多样性指数(I)为0.957 8 (RYW16)-1.096 7 (RYW5), 平均值为1.055 2; 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604 4 (RYW77)-0.753 0 (RYW37), 平均值为0.692 1。利用20对引物构建山西糜子核心种质的字符串、条形码和二维码DNA分子身份证, 可为种质身份标识和溯源提供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