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冲绳海槽北部全新世沟鞭藻孢囊组合及其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B-3GC柱状样84个样品的分析,获得了冲绳海槽北部全新世高分辨率沟鞭藻孢囊记录。B-3GC柱状样中沟鞭藻孢囊化石丰富,包含14属28种孢囊。其中的Spiniferitesspp.和Operculodiniumcentrocarpum是沟鞭藻孢囊组合的优势组分,此外最常见的种类是Protoperidinium孢囊。通过与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指标对比,可以确定全新世Spiniferitesspp.和Operculodiniumcentrocarpum的含量变化主要与表层海水温度变化相关,Spiniferitesspp.是较暖水的标志,Operculodiniumcentrocarpum则指示了偏凉的海水。根据这一指标推测冲绳海槽北部早全新世的表层海水温度偏低,约6500aB.P.后由于黑潮及其分支(主要是对马暖流)的影响增强,导致海水温度升高。但在3700—2300aB.P.期间因黑潮及其分支强度有所减弱而引起该区域表层海水温度降低。孢囊组合中异养型沟鞭藻Protope-ridinium孢囊含量随时间逐渐降低,这一趋势可以作为海平面上升引起冲绳海槽北部陆源物质输入减少的有力证据。黑潮及其分支影响的加强造成约6000—3700aB.P.和约2300aB.P.以后两个时期冲绳海槽北部表层海水相对贫营养低生产力。  相似文献   
72.
乐凤凤  宁修仁  刘诚刚  郝锵  蔡昱明 《生态学报》2008,28(11):5775-5784
通过2006年2月在南海北部现场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分析研究了海域的浮游植物现存量和生产力,结果表明冬季浮游植物的分布特征与东北季风引起的环流场的变化关系密切。调查海域水柱平均Chla浓度的变化范围为0.03~1.21mg·m-3(平均(0.33±0.33)mg·m^-3),高值区出现在广东沿岸及海南岛东部附近海域;初级生产力的分布范围为41.3~1040.0mgC·m^-2d^-1。由于东北季风引起近岸水体混合剧烈,不利于浮游植物生长,因此虽然沿岸带Chla浓度((0.53±0.50)mg·m^-3)较高,但初级生产力却是最低的,只有41.3mgC·m^-2d^-1,同时冬季反气旋涡强度下降和底层富营养水的涌升,营养盐充足,因此开阔海的Chla浓度((0.31±0.30)mg·m^-3)和初级生产力((631.3±578.0)mgC·m^-·2d^-1)均高。浮游植物粒度级份测定表明,Pico级份对冬季南海北部浮游植物现存量和生产力的贡献很大,特别是在开阔海区,分别占47%和66%。  相似文献   
73.
通过对前人在南海北部地区的中新世浮游有孔虫生物地层研究结果的对比,发现其中分带方案有一定的差异,而且分带依据和生物事件年龄也存在争议,特别是利用岩屑样品进行地层划分与对比的钻井尤为突出,对于后续研究和南海地区的地层对比都有较大的不利影响。基于此,我们对比了前人在南海北部中新世浮游有孔虫生物地层的研究成果,结合"2012国际地质年代表"和ODP184航次提供的经天文调谐的浮游有孔虫生物事件年龄,总结了研究区中新世以浮游有孔虫生物事件末现面为基础的13个地层分带,为南海北部地区浮游有孔虫生物地层的划分与对比,特别是生产单位利用岩屑样品进行研究的钻井地层划分,提供了可供对比的基础与依据。并依据上述分带方案,将南海北部陆丰凹陷LF14-4-1D井中新世地层详细划分出早中新世至上新世期间共9个有孔虫化石带或联合带,即早中新世M3带,早-中中新世M4-6联合带,中中新世M7带,M8带,M9带,M10带,M11带,晚中新世M12带和晚中新世-早上新世M13-PL1联合带。  相似文献   
74.
报道了英国英格兰西北部和威尔士北部共 6个岩溶沉积地点苔藓植物群落的研究结果。记载典型钙华苔藓群落 1 0个 ,苔藓种类 9科 1 2属 1 4种 (含变种 ) ;区系地理成分含北温带分布 ( 6 4 .3% )、温带欧洲分布( 1 4 .3% )和世界广泛分布 ( 2 1 .4 % ) 3种类型 ;生活型含高丛集型 ( 7.1 % )、垫状矮丛集型 ( 4 2 .9% )、交织型( 35 .8% )和平埔型 ( 1 4 .2 % ) 4种。根据岩溶沉积环境特征 ,划分该地区苔藓群落为 :泉华苔藓群落、瀑华苔藓群落、洞穴钙华苔藓群落、峭壁钙华苔藓群落和溪流钙华苔藓群落等 5种生态类型。研究地点现代苔藓植物群落钙华沉积作用十分活跃  相似文献   
75.
将新疆北部62种啮齿动物在新疆北部6个动物地理省中有或无分布作为二元状态,用联合系数来表征啮齿动物地理省间啮齿种类组成的相似程度,以类平均法进行聚类。聚类结果表明啮齿类在新疆北部各动物地理省的分布主要受各种生态因子的影响。还探讨了分布聚类与动物地理省区划的关系。  相似文献   
76.
哈萨克斯坦北部轮藻植物的分布与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萨克斯坦北部已发现26种轮藻植物,其中以Kockchetav丘陵地区最为丰富。轮藻植物生长的盐度范围为0.2—44.9g/L,一般生长于盐度不超过1—5(8)g/L的淡水或微咸水环境。在盐度高达41.1—44.9g/L的水体中,仅发现Lamprothamnium papulosum。轮藻植物生长的最大水深为7m,多数种生长的水深不超过1m。轮藻生长的主要底质类型为砂及粉砂质。一些种类如Chara kirghisorum,C.glopbularis,C.tomentosa和Nitellopsis obtusa构成稳定的植被,而其它种类构成湖区周期性干涸环境中短时间生长的水生大型植物群落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77.
晚侏罗世蜥蜴化石在世界范围内分布较为贫乏,而这个时期的化石在研究早期蜥蜴类的形态及分类演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记述了河北北部晚侏罗世蜥蜴化石一新属种:丽热河蜥Jeholacertaformosagen.etsp.nov.,该化石保存有大面积精美的皮肤鳞片。这是蜥蜴类鳞片化石在我国的首次发现,同时也为人类认识早期蜥蜴动物的表皮特征提供了珍贵的材料。由于躯干具有较大的方鳞,该蜥蜴应隶属于石龙子次亚目Scincomorpha,似可归入蜥蜴科Lacertidae,有待证实。模式标本采自河北平泉县杨树岭镇石门村义县组下部地层中,保存于中国地质博物馆。  相似文献   
78.
记陕北子长晚三叠世一新的古鳕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记述了陕北子长晚三叠世古鳕科(Palaeoniscidae)一新属新种──子长瓦窑堡鳕(Wayaobulepis zichangensis gen. et sp. nov.)。其一般形态特征如身体长纺锤形、背鳍基长,后部对着腹鳍和臀鳍之间的空隙、鳍条粗壮、饰缘棘鳞细小、悬挂骨倾斜、鳃盖骨很高大、鳞片小及横列鳞数目多等,与澳大利亚中至晚三叠世的Myriolopis很相似,但新属具有吻较尖、背鳍鳍条数目较少、鳞片具有众多的斜嵴、后缘成梳齿状以及具有背嵴鳞等显著特征区别于Myriolopis。瓦窑堡鳕在体形、鳍的位置、鳃盖骨高大及鳞片的纹饰等方面也与欧洲中至晚三叠世的 Gyrolepis相似,但新属以背鳍基较长、臀鳍基较短、背峪鳞发达及鳍条粗壮等特征区别于Gyrolepis。根据瓦窑堡鳕的性质和化石层位的情况,将合鱼化石地层的时代定为晚三叠世。  相似文献   
79.
钟仕强  方鼎   《广西植物》1984,(1):23-25
<正> 1914年,英国植物学者W.G.Craib根据Kerr 1171采自泰国清迈的雄花标本,发表了Thladiantha siamensis Craib; 四年后,法国植物学者F.Gagnepain根据Eberhardt 4273采自越南北部和平的雄花标本,命名为Momordica tonkinensis Gagnep.;1980年12月,C.Jeffrey将前者转移到罗汉果属中,后者作为前者的异名,并指出我国云南有分布,但未引证标本。这个种的发表已近七十年,至今一直未见到雌  相似文献   
80.
张新时 《Acta Botanica Sinica》2001,43(12):1294-1299
天山北部的山盆系统由山地植被垂直带系统和荒漠盆地的同心环形(地质-地貌)植被地带所构成。该系统包括:山地、山前倾斜平原和古老冲积平原3个“圈”和其下的高山带、山地森林-草原带、低山荒漠带、砾石戈壁荒漠带、农业绿洲带、扇缘灌草带、冲积平原带、沙漠带和湖泊等9个“带”。这些地带是干旱区最本质和弥足珍贵的自然资源的存和和作用方式,也是指导干旱区生态保育和土地利用的、不可违抗的大自然规律的宏观展现。在此基础上所提出的“山地-绿洲-过渡带-荒漠生态-生产范式”以山地和荒漠盆地的植被地带为框架,以贯穿和联系着这一系列环带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地球物理过程和生物地球社会经济关系为驱动因素,建立起以可持续农业与生态保育为目的的、优化的土地覆盖与土地利用结构和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