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乐凤凤  宁修仁  刘诚刚  郝锵  蔡昱明 《生态学报》2008,28(11):5775-5784
通过2006年2月在南海北部现场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分析研究了海域的浮游植物现存量和生产力,结果表明冬季浮游植物的分布特征与东北季风引起的环流场的变化关系密切。调查海域水柱平均Chla浓度的变化范围为0.03~1.21mg·m-3(平均(0.33±0.33)mg·m^-3),高值区出现在广东沿岸及海南岛东部附近海域;初级生产力的分布范围为41.3~1040.0mgC·m^-2d^-1。由于东北季风引起近岸水体混合剧烈,不利于浮游植物生长,因此虽然沿岸带Chla浓度((0.53±0.50)mg·m^-3)较高,但初级生产力却是最低的,只有41.3mgC·m^-2d^-1,同时冬季反气旋涡强度下降和底层富营养水的涌升,营养盐充足,因此开阔海的Chla浓度((0.31±0.30)mg·m^-3)和初级生产力((631.3±578.0)mgC·m^-·2d^-1)均高。浮游植物粒度级份测定表明,Pico级份对冬季南海北部浮游植物现存量和生产力的贡献很大,特别是在开阔海区,分别占47%和66%。  相似文献   
2.
乐清湾浮游动物的季节变动及摄食率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2002年8月、11月、2003年2月和5月,在乐清湾进行了4个航次生物、化学和水文等专业综合调查。根据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的分析鉴定及海上现场实验结果,对浮游动物的群落组成、生物量、丰度、多样性指数的分布和季节变动及其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乐清湾已鉴定的浮游动物有56属,75种,17类浮游幼体,主要可划分为4个生态类群,以近岸低盐类群为主,其优势种为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euchaeta、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pacifica、驼背隆哲水蚤Acrocalanusgibber、中华假磷虾Pseudeuphausiasinica和百陶箭虫Sagittabedoti等,半咸水河口类群、暖水性外海种和广布种的种数相对较少。浮游动物生物量和丰度的平面分布趋势基本一致,有明显季节变化。2月份和5月份,浮游动物生物量和丰度,从湾顶向湾口呈逐渐增加趋势;8月份,生物量和丰度的分布与2月份、5月份的分布趋势不同,从湾顶向湾口,生物量和丰度逐渐降低;11月份,生物量和丰度的平面分布相对均匀。浮游动物种类多样性指数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其动态变化与浮游动物种数和丰度的变化一致。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存在摄食压力,且摄食率有季节变化,摄食率的变化在0.15~0.48d-1。  相似文献   
3.
1998/1999年南极普里兹湾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第 1 5次南大洋考察从普里兹湾邻近海域获得 2 5个测站的浮游植物样品 ,主要研究了其种类组成、分布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浮游植物有 5门 1 6科 2 1属 48种 (变种和变型 ) ,浮游植物平均细胞密度为 2 2 .46× 1 0 3个 /dm3,其中以硅藻类占优势 (84.51 % )。浮游植物分布以近海岸陆架区的细胞密度最高 (4 6 .0 3× 1 0 3个 /dm3) ,其次为陆坡 (4 .40× 1 0 3个 /dm3) ,深海区最低 (3.34× 1 0 3个 /dm3)。表层叶绿素a浓度为 0 .1 6~ 3.99μg/dm3,普里兹湾内和湾西部四女士浅滩海域浓度在 3.5μg/dm3以上 ;平面分布趋势浓度从湾内向西北方向递减 ,深海区浓度在 0 .5μg/dm3以下。浮游植物优势种为硅藻的短拟脆杆藻 (Fragilariopsiscurta)。浮游植物垂直分布密集区位于 0~ 50m水层 ,1 0 0m或 1 0 0m以下水层随深度的增加而细胞密度逐渐减少 ,2 0 0m水层稀少或未见。其密集区位于普里兹湾近岸陆架区 ,而陆坡及深海区细胞密度显著减少。叶绿素a浓度的最大值同样分布在 2 5m或 50m层 ,50m以下的浓度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 ,2 0 0m层叶绿素a浓度分布范围为 0 .0 1~ 0 .95μg/dm3。粒径分级叶绿素a浓度以微小型浮游生物的贡献占优势 (56 % ) ,微型浮游生物的贡献占 2 4% ,微微型浮游生物的贡献占 2 0 %。经回  相似文献   
4.
中国第15次南大洋考察从普里兹湾邻近海域获得25个测站的浮游植物样品,主要研究了其种类组成、分布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浮游植物有5门16科21属48种(变种和变型),浮游植物平均细胞密度为22.46×103个/dm3,其中以硅藻类占优势(84.51%).浮游植物分布以近海岸陆架区的细胞密度最高(46.03×103个/dm3),其次为陆坡(4.40×103个/dm3),深海区最低(3.34×103个/dm3).表层叶绿素a浓度为0.16~3.99 μg/dm3,普里兹湾内和湾西部四女士浅滩海域浓度在3.5 μg/dm3以上;平面分布趋势浓度从湾内向西北方向递减,深海区浓度在0.5 μg/dm3以下.浮游植物优势种为硅藻的短拟脆杆藻(Fragilariopsis curta).浮游植物垂直分布密集区位于0~50 m水层,100 m或100 m以下水层随深度的增加而细胞密度逐渐减少,200 m水层稀少或未见.其密集区位于普里兹湾近岸陆架区,而陆坡及深海区细胞密度显著减少.叶绿素a浓度的最大值同样分布在25 m或50 m层,50 m以下的浓度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200 m层叶绿素a浓度分布范围为0.01~0.95 μg/dm3.粒径分级叶绿素a浓度以微小型浮游生物的贡献占优势(56%),微型浮游生物的贡献占24%,微微型浮游生物的贡献占20%.经回归统计分析,浮游植物细胞丰度(y)与水温(T)、盐度成正相关,与营养盐(PO4 (P)、NO-3 (N)、SiO3 (Si))成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蔡昱明  宁修仁  刘诚刚 《生态学报》2006,26(7):2237-2246
2004年首次在南海北部海域使用选择性代谢抑制剂技术进行了SynechococcusProchlorococcus生长率和被摄食消亡率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Synechococcus高丰度值出现在次表层 (15 m或20 m),位于温跃层之上,高生长率往往出现在丰度最大值水层上方;Prochlorococcus丰度在夏季出现次表层最大值,与温跃层深度基本一致,表层生长率高于真光层底部。Synechococcus真光层平均生长率为0.11~1.18 d-1,被摄食消亡率为0.11~0.76 d-1,分布格局均为从沿岸向外海方向升高。Prochlorococcus真光层平均生长率为0.23~0.49 d-1,存在较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近岸略高于外海,而冬季的趋势正好相反;真光层平均被摄食消亡率为0.12~0.33 d-1,冬夏两季均是近岸高于外海。温度、营养盐和光是影响Synechococcus生长率变化的重要因子。SynechococcusProchlorococcus丰度与群落生长率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而与被摄食消亡率之间则存在显著的指数相关。根据SynechococcusProchlorococcus的生长率估算了它们的生产力及其对Pico-生产力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蔡昱明  宁修仁  刘诚刚 《生态学报》2006,26(7):2237-2246
2004年首次在南海北部海域使用选择性代谢抑制剂技术进行了Synechococcus和Prochlorococcus生长率和被摄食消亡率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ynechococcus高丰度值出现在次表层(15 m或20m),位于温跃层之上,高生长率往往出现在丰度最大值水层上方;Prochlorococcus丰度在夏季出现次表层最大值,与温跃层深度基本一致,表层生长率高于真光层底部.Synechococcus真光层平均生长率为0.11~1.18 d^-1,被摄食消亡率为0.11~0.76 d^-1,分布格局均为从沿岸向外海方向升高.Prochlorococcus真光层平均生长率为0.23~0.49 d^-1,存在较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近岸略高于外海,而冬季的趋势正好相反;真光层平均被摄食消亡率为0.12~0.33 d^-1,冬夏两季均是近岸高于外海。温度、营养盐和光是影响Synechococcus生长率变化的重要因子.Synechococcus和Prochlorococcus丰度与群落生长率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而与被摄食消亡率之间则存在显著的指数相关.根据Synechococcus和Prochlorococcus的生长率估算了它们的生产力及其对Pico-生产力的贡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