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杜霞  孟彦如  方创琳  李聪 《生态学报》2020,40(16):5546-5559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是目前国际研究的热点与前沿领域。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建立城镇化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分析山东半岛城市群2000—2016年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时空格局。结果表明:(1)2000—2016年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多年平均值表现为空间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生态环境水平呈现出波动中上升的趋势,生态压力子系统曲线下降,生态状态和生态保护子系统曲线不断上升,生态环境总体有了一定的改善和提高;(2)2000—2016年耦合协调度逐渐增强,依次经历了严重不协调、基本不协调、基本协调、中度协调、高级协调5个阶段,实现了从极度不协调向优质协调的转变,子系统耦合协调特征从严重不协调-城镇化滞后型向高级协调-生态环境滞后型演变;(3)17地市城镇化以中等水平城镇化区为主要类型,高水平城镇化区集中在济南、青岛"双核"地区和北部的东营,较低水平城镇化区范围逐渐缩小,低水平城镇化区消失;生态环境优质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城市带威海、青岛、烟台、日照和中部泰安,生态环境中等区从胶济城市带轴线向南北扩散,生态环境较低区主要集中在菏泽、聊城、滨州,生态环境恶劣区不存在;(4)2000—2016年城市耦合协调度不断提高,空间差异明显,呈现出由沿海城市带、济南都市圈核心城市向西南地区逐渐降低的空间分布趋势,子系统耦合协调特征由城镇化滞后型向同步型、生态环境滞后型开始转化,发达城市的集聚作用明显,落后地区的城镇化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62.
目的:研究江苏北部某村农民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及控制情况,为农村高血压疾病的防控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8年12月江苏北部某村124名农民高血压患者作为观察组,124名非高血压人群作为对照组,通过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方法分析其高血压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并统计其血压控制情况。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超重或肥胖(OR=6.038,P<0.001)、高盐饮食(OR=6.167,P<0.001)、高油饮食(OR=9.626,P=0.002)、家族史(OR=8.008,P<0.001)、缺乏体育锻炼(OR=4.202,P<0.001)、吸烟(OR=3.067,P<0.001)等因素与该村农民高血压发生显著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超重或肥胖(Exp(B)=3.931,P<0.001)、家族史(Exp(B)=6.212,P<0.001)、高盐饮食(Exp(B)=2.257,P<0.001)、缺乏体育锻炼(Exp(B)=3.393,P=0.007)、吸烟(Exp(B)=2.513,P=0.018)是该村农民高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124例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率为47.58%(59/124),不同性别和年龄段农民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发病是遗传因素和生活习惯共同作用的结果,超重或肥胖、高盐饮食、缺乏体育锻炼、吸烟是农村地区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农村高血压的控制情况一般,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63.
利用莺歌海盆地钻井中获得的丰富的有孔虫、钙质超微化石等微体古生物资料,对研究区新近纪各地层沉积时期的古环境及演化进行了研究。结合古环境及地震资料分析,重新认识了莺歌海盆地新近纪各层序界面。S40、S30、S28、S27等界面都具明显的峡谷侵蚀特征。另外,①号断层上升盘地层受峡谷侵蚀搬运后在下部S29界面上形成较好的储层,是下一步油气勘探的重要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64.
大兴安岭北部林区野果资源及保护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了大兴安岭北部林区野生果树种质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记录到该地区野生肉果类10科,15属,29种。其中越桔和笃斯越桔是大兴安岭北部林区资源极其丰富的野果。蔷薇科有16种,为该地区野生果树的优势科。介绍了11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野果。大兴安岭北部林区的野果资源已得到初步开发利用,越桔、笃斯越桔、山刺玫等数种野果已进入产业化阶段。提出了合理保护和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65.
对南海北部大洋发现计划(IODP)367/368航次的1501站位进行了钙质超微化石定量分析,讨论了晚中新世以来Reticulofenestra属碳酸钙通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上新世Reticulofenestra属碳酸钙通量最高,更新世次之,晚中新世最低。影响Reticulofenestra属碳酸钙通量主要因素是颗石数量累计速率和颗石重量,两者在不同阶段对Reticulofenestra属碳酸钙通量的影响力不同。晚中新世,二者共同影响碳酸钙通量;上新世期间,数量累计速率是主要因素;更新世期间则是颗石重量对碳酸钙通量变化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66.
海伦兜兰     
<正>海伦兜兰(Paphiopedilum helenae Aver.),为近年来新发现的兰科兜兰属植物,其突出的特点为中萼片黄色,花瓣橙色,狭长圆形或略带匙形,边缘直,唇瓣橙褐色,退化雄蕊为近圆形。1996年被首次报道,分布于越南北部高平省。我国2005年在广西西部发现有分布,并于2007年正式报道。海伦兜兰目前在我国的种群数量很少,报道的仅有35株,为地生兰,生长在石灰岩地貌近山顶处  相似文献   
67.
本文以潍坊北部沿海地区为例,利用市场价值法、造林成本法、影子工程法、成本替代法、成果参照法等方法,分别从湿地生态系统提供的食品生产、原料生产、氧气生产、气候调节、水质净化、旅游娱乐和知识扩展服务等7个方面,计算得出了该区域围填海造成的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损失值为1.02×104万元/年,单位面积损失为1.06万元/hm2·年。通过对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科学、全面的分析和评价,为分析围填海工程综合损益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围填海形成后的生态恢复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68.
在山东半岛南部近岸海域QDZ03孔16.2m的沉积记录中,通过有孔虫和介形类化石群落的定量分析,探讨了研究区晚第四纪氧同位素(MIS)4期以来古沉积环境演变。在距今6万年前后开始的黄海海退期(相当于MIS4期),发育了有多次沉积间断的第1层(孔深16.2~12.0m)陆相地层。进入玉木亚间冰期(相当于MIS3)后,由于海平面的震荡上升,发育了第2层—第5层的滨岸弱海相—陆相沉积层,其中第5层上部可能包含部分MIS2期的产物,而MIS2期绝大部分沉积地层缺失。在距今12 000—11 000年前,海水逐渐由黄海入侵到青岛地区,发育了第6层下段(孔深9.1—8.6m)的海陆过渡相沉积层;在全新世最大洪泛面MFS来临之前(距今约11.0—9.0ka期间),海平面进一步上升,钻孔中发育了第6层中段(孔深8.6—7.7m)的滨岸相沉积层。随着距今6 000年前南黄海最大海泛面出现,后降至现今水平,并基本保持稳定状态,在黄河、近岸短源河流以及海岸带基岩侵蚀物等物质联合贡献下完成了南黄海中部泥质沉积体在近岸的延伸(7.7m以上),其中顶部约4.8m以上粒度粗化及与之相关的较多含量胶结壳有孔虫化石的出现,可能与约3 000—2 000年以来海岸带地区人类活动的加剧有关。  相似文献   
69.
2000-2004年5-7月,"北斗"号生物资源调查船对山东半岛南部产卵场进行了11个航次多学科的综合调查,鳀鱼鱼卵和仔稚幼鱼的数量与分布及其与环境因氐墓系为重点调查内容.调查结果表明:1)山东半岛南部产卵场5月中、下旬鳀鱼才进入产卵初期;6月上旬产卵个体逐渐增多,即将进入产卵盛期;6月中、下旬进入产卵盛期; 2)山东半岛南部产卵场中,35°N断面及其邻近海区的鳀鱼鱼卵密集分布区相当稳定,这一带海域基本上每年都有鱼卵的密集分布中心形成;北部海域的密集分布区的分布范围和分布位置变化比较大,但是,密集分布区一旦形成,鱼卵的平均密度相当可观;西南部沿岸一带海域的鱼卵数量很少.鳀鱼鱼卵的分布与海流、潮汐以及水温分布等物理海洋学要素的关系密切,南、北两个鱼卵密集分布区正是潮锋所在的位置,锋区的辐聚和卷夹作用,使鳀鱼鱼卵聚集成密集的斑块,从而形成了鱼卵的密集分布中心; 3)鳀鱼鱼卵在水体中的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上混合层,温跃层中的数量次之,下混合层的数量最少;统计学检验, 上混合层、温跃层和下混合层之间的鱼卵数量差异显著; 4)鳀鱼仔稚幼鱼的数量明显少于鱼卵,水平分布特征与鱼卵也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70.
2000-2004年5-7月在山东半岛南部鲤鱼产卵场调查结果表明:鲲鱼受精卵的胚胎发育全程,在表层水体中,水温条件为21.78%-22.68qc(平均22.05℃)和17.05℃-18.88℃(平均17.900C),大约需要42-44h和50-52h;在上混合层水体中,水温条件为21.26℃-22.050C(平均21.70℃)和17.02℃-17.90℃(平均17.50℃),大约需要44-46h和50-54h;在温跃层水体中,水温条件为16.22℃-21.26℃(平均18.70℃)和14.42℃-17.02℃(平均15.72%),大约需要46-48h和68-72h。对鲲鱼胚胎发育时间的观测值与计算值进行单因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本研究所用的现场观测和估算方法是值得信赖的。2003年6月下旬产卵场中的水温分布较2002年6月下旬低1.80℃-3.80℃,鲤鱼受精卵的胚胎发育时间要长8-24h。鲲鱼胚胎发育的阈温度和有效积温值分别为10.26℃和423.1h&#183;℃。在产卵季节,产卵场中傍晚7:00就有少量的鲲鱼开始产卵,直到凌晨5:00仍然有少量的鳃鱼还在产卵,产卯时间持续10h;上半夜9:00至凌晨2:00为鲤鱼的产卵高峰时间,鲤鱼主要在温跃层内产卵[动物学报54(6):988-997,200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