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41篇
  免费   99篇
  国内免费   1304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70篇
  2020年   64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80篇
  2015年   101篇
  2014年   159篇
  2013年   150篇
  2012年   150篇
  2011年   182篇
  2010年   171篇
  2009年   194篇
  2008年   236篇
  2007年   219篇
  2006年   218篇
  2005年   214篇
  2004年   254篇
  2003年   259篇
  2002年   256篇
  2001年   271篇
  2000年   251篇
  1999年   263篇
  1998年   166篇
  1997年   184篇
  1996年   174篇
  1995年   138篇
  1994年   128篇
  1993年   133篇
  1992年   134篇
  1991年   110篇
  1990年   92篇
  1989年   94篇
  1988年   31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20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61.
大绒鼠的分带核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G带、C带和银染核仁组织者(Ag-NORs)等技术,对大绒鼠(Eothe nomys miletus miletus)的核型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表明:2n=56,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皆为单臂染色体。X染色体的长度接近于No.1染色体,Y染色体的长度相当于14号染色体。G分带可鉴别每对染色体的特征,C-带核型中全部着丝点C带均显示不同程度的阳性。Y染色体整条呈阳性。Ag-NORs有5对,分别分布于1、2、6、14和27号染色体的着丝粒附近。通过核型分析,对大绒鼠的分类地位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2.
噻替派浓度为0.1%、0.3%、0.5%时,黑胸大蠊精母细胞染色体断裂和裂隙率分别为6.3%、 10.5%和14.2%,显著地高于对卵母细胞的影响;和雄虫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呈平行关系,随微核率增多而增加。5-氟尿嘧啶浓度为0.1%、0.3%和0.5%时,卵母细胞染色体断裂和裂隙率分别为3.5%、9.8%和16.2%,和雌虫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呈平行关系,随微核率增多而增加,而对雄虫生殖细胞影响不显著。 Abstract:0.1%,0.3%,0.5% Thio-TEPA induced 6.3%,10.5% and 14.2% chromosome break or gap in spermatocyte of cockroach respectively.This was markedly higher than those in oocyte.In doses from 0.1 to 0.5 Tho-TEPA the frequency of micronucleus increased parallely with nuclear damage.0.1%,0.3%,0.5% 5-fluorouracil induced 3.5%,9.8%,16.2% chromosome break or gap in oocytes respectively.This was paralled with the frequency of micronucleus in lymphocytes of the female.5-fluorouracil showed not marked effect on spermatocyte.  相似文献   
63.
通过普通小麦与滨麦、簇毛麦及山羊草属7个种杂交幼胚培养,获得8个体细胞胚性无性系(8个组合10个胚)及大量试管苗。愈伤组织及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分别为65.79%和26.32%。形态学及细胞学鉴定结果,均为真杂种。不同染色体组及同一染色体组不同基因型的幼胚,在组织培养中有明显差异。非部体细胞具有遗传的全能性,但当染色体数目严重偏离双单倍体数目的,其全能性即丧失。胚状体的发育具有与合子胚极相似的典型结  相似文献   
64.
10-8mol/L的DON毒素加入小麦根质膜制剂中可促进K+刺激的ATP酶活力,10-6mol/L开始呈抑制效应,抑制程度随DON浓度加大而提高。根尖(5cm)离体根段于0.5mmol/L的KCl中,10-8mol/L的DON能促进根段K+吸收,10-6mol/L以上浓度则K+吸收呈抑制,10-2mol/L浓度下根段的净吸收为负值,表明组织中K+大量外渗。根段置蒸馏水中6h,4mmol/L的DON即导致振段K+渗漏。用DON处理整株小麦根,浓度在0.25mmol/L以上可促进K+从植株其它部位向根运输,而浓度在8mmol/L时即抑制K+向根富集,且根内K+明显渗漏。  相似文献   
65.
我国当前的葡萄生产中,早熟大粒优质的鲜食品种很少,而在为数甚少的早熟品种中,由于果粒较小,产量偏低,或抗性差,易裂果,或鲜食品质欠佳,均难以大面积栽培,以致形成巨峰,龙眼等中、晚熟品种一统天下,市场早熟葡萄奇缺的局面。  相似文献   
66.
张广骅  李杭萍 《遗传学报》1995,22(3):223-229
控制大豆白花亲本籽粒脐色的基因有带R与r之分,带R基因的白花产本与紫花亲本杂交,F1代籽料出现蓝脐性状,其基因型为I-R-W1-tt。当控制脐色的基因有两对相差时(R、r;W1、w1)F2代籽粒脐色分离蓝脐与无色脐之比为9∶7。  相似文献   
67.
利用激光微束穿刺法将外源基因导入小麦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用激光微束穿刺法将携带有新霉素磷酸转移酶(NPT-Ⅱ)基因的质粒pJIT101导入京花1号小麦幼胚细胞。方法是将小麦幼胚细胞进行高渗缓冲液预处理,用微米级的激光微束处理,然后在卡那霉素培养基上筛选出具抗性的愈伤组织及绿色小植株。第一年,从150个小麦幼胚中,在卡那霉素培养基上筛选出4株绿苗,取两株进行NPT-Ⅱ酶活性分析,测到了NPT-Ⅱ酶的活性。第二年重复实验,从245个小麦幼胚中,经筛选获得1株绿苗,进行了叶片DNAPCR扩增检测,转化的绿色小苗扩增出所导入的NPT-Ⅱ基因编码的片段。结果表明,外源NPT-Ⅱ基因已导入了小麦,并实现了整合表达。  相似文献   
68.
普通小麦×东方旱麦草属间杂种的产生及无性系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以普通小麦(TriticumaestivumL.;2n=6x=42,AABBDD)为母本,以东方旱麦草(Eremopyrumorientale(L.)Jaub.etSpach;2n=4x=28)为父本,首次成功地获得了属间远缘杂种F1,其平均结实率为0.08%。利用植物细胞工程技术,对杂种幼胚愈伤组织的诱导、胚性无性系的建立、植株再生、壮苗培养等,最终获得了生长正常的杂种F1植株。同时,通过对杂种幼胚愈伤组织、根尖细胞的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该杂种为真杂种,即2n=5x=35(预期染色体数)的杂种细胞占主体;另外,因组培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故也有少量2n=28-34染色体数的细胞。以上杂种的获得为将旱麦草优异基因向小麦的转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9.
磷细菌剂(土壤磷活化剂,生物磷肥)系用自行分离筛选的HM0332和HM483解磷细研制的微生物肥料,多年盆栽,小区试验和田间简单对比试验,增产效果显著,亩增小麦16.7-42.7kg,增产率6.2-19.8%并有改善小麦品质,提高土壤速效磷含量,培肥土壤的作用。  相似文献   
70.
腐殖酸对小麦抗旱性的生理效应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在干旱气候条件下,喷施腐殖酸钠(HA)、黄腐酸钠(FA)可降低土壤水分损耗,提高小麦叶片持水能力,叶片细胞超氧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明显提高,丙二醛(MDA)含量和电解质渗出率明显降低,可减缓叶绿素降解,增强光合速率和光合产物积累,延缓植株衰老,小麦抗旱性增强,千粒重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