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4篇
  免费   261篇
  国内免费   80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应用免疫学原理,将伤寒沙门菌O901、H901和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分别制成全菌体抗原,免疫实验兔获取免疫血清。依据伤寒沙门菌和副伤寒沙门菌的抗原成分的异同性,选择适当的吸收菌除去免疫血清中的交叉反应抗体和类属凝集素,而保留其特异性的抗体。通过对诊断菌液的验证试验,证实吸收充分的免疫血清具有质控血清的特性。具备可靠性能的质控血清,适用于伤寒沙门菌与副伤寒沙门菌的菌种检定及其效价检测;亦有利于肥达氏诊断菌液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92.
陶立生  许亚平  姚俊  薛翠华 《生物磁学》2011,(18):3494-3496
目的:比较埃索关拉唑与兰索拉唑、奥美拉唑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十二指肠球部渍疡疗效观察。方法:将84例Hp阳性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随机分为三组。埃索美拉唑组(28例):埃索美拉唑20mg+阿莫西林1g+呋喃唑酮100mg,每日2次,共7日,后服用埃索美拉唑20mg,每日一次,共21天;兰索拉唑组(28例):兰索拉唑15mg+阿莫西林1g+呋喃唑酮100mg,每日2次,共7日,后服用兰索拉唑15mg,每日一次,共21天;奥美拉唑组(28例):奥美拉唑20mg+阿莫西林1g+呋喃唑酮100mg,每日2次,共7日,后服用奥美拉唑20mg,每日一次,共21天。疗效结束4周后复查胃镜并检测Hp,观察腹痛缓解率、溃疡愈合率,Hp根治率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埃索美拉唑组、兰索拉唑组和奥关拉唑组溃疡愈合率分别为100%,85.7%,82.1%,HP根治率为85.7%,60.7%,64.3%,埃索美拉唑组溃疡愈合率及Hp根除率高于兰索拉唑组及奥美拉唑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兰索拉唑组及奥美拉唑组溃疡愈合率及Hp根除率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用药后不良反应少,具较好的安全性。结论:埃索关拉唑三联疗法治疗Hp阳性的消化性溃疡疗效优于兰索拉唑及奥美拉唑三联疗法,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93.
目的:探讨小剂量肝素治疗皮神经营养皮瓣术后静脉危象的临床价值。方法:我院自2010年1月至10月共5例发生皮神经营养皮瓣术后皮瓣出现静脉危象。所有5例患者均在间断拆线的同时应用皮瓣皮下小剂量肝素注射使切缘持续缓慢渗血,并根据血运情况调整肝素使用剂量,观察皮瓣血运恢复情况及存活情况。结果:经小剂量肝素治疗后,5例皮神经营养皮瓣术后皮瓣颜色转红润,静脉危象均逐步缓解,全部皮瓣均成活,伤口无感染,愈合良好。患者对皮瓣外观和功能满意。结论:小剂量肝素皮下注射是一种简易但有效的解决皮神经营养皮瓣术后静脉危象的方法。  相似文献   
94.
目的 初步探讨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联合治疗孢子丝菌病的疗效,评价两药体外联合对申克孢子丝菌菌丝相和酵母相的抗菌活性.方法 口服伊曲康唑200mg/d和特比萘芬250mg/d治疗孢子丝菌病;体外联合药敏试验采用棋盘微量稀释法,计算分数抑菌浓度(FIC)指数判定两药相互作用具有协同、拮抗或无关作用.结果 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联...  相似文献   
95.
目的观察2%酮康唑乳膏治疗浅部真菌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确诊为手足癣、体股癣、花斑糠疹和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2%酮康唑乳膏1次/d,对照组采用1%联苯苄唑乳膏1次/d。体股癣、花斑糠疹用药2周,手足癣、马拉色菌毛囊炎用药4周,角化型手足癣用药6周。结果 2%酮康唑乳膏和1%联苯苄唑乳膏治疗浅部真菌病的综合有效率分别为86.09%和78.82%;对体股癣、手足癣、花斑糠疹、马拉色菌毛囊炎综合有效率分别为83.67%、95.45%、77.42%、100%和64.52%、94.44%、84.00%、81.82%。真菌清除率分别为96.52%和94.12%,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除1人用2%酮康唑乳膏后出现局部瘙痒外,未观察到其他不良反应。结论 2%酮康唑乳膏治疗浅部真菌病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96.
目的:比较埃索美拉唑与兰索拉唑、奥美拉唑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疗效观察。方法:将84例Hp阳性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随机分为三组。埃索美拉唑组(28例):埃索美拉唑20mg+阿莫西林1g+呋喃唑酮100mg,每日2次,共7日,后服用埃索美拉唑20mg,每日一次,共21天;兰索拉唑组(28例):兰索拉唑15mg+阿莫西林1g+呋喃唑酮100mg,每日2次,共7日,后服用兰索拉唑15mg,每日一次,共21天;奥美拉唑组(28例):奥美拉唑20mg+阿莫西林1g+呋喃唑酮100mg,每日2次,共7日,后服用奥美拉唑20mg,每日一次,共21天。疗效结束4周后复查胃镜并检测Hp,观察腹痛缓解率、溃疡愈合率,Hp根治率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埃索美拉唑组、兰索拉唑组和奥美拉唑组溃疡愈合率分别为100%,85.7%,82.1%,HP根治率为85.7%,60.7%,64.3%,埃索美拉唑组溃疡愈合率及Hp根除率高于兰索拉唑组及奥美拉唑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兰索拉唑组及奥美拉唑组溃疡愈合率及Hp根除率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用药后不良反应少,具较好的安全性。结论:埃索美拉唑三联疗法治疗Hp阳性的消化性溃疡疗效优于兰索拉唑及奥美拉唑三联疗法,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97.
体内致敏的树突状细胞诱导特异性抗肿瘤免疫的基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证实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可在体内通过吞噬凋亡肿瘤细胞获取抗原物质,探讨其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意义.方法以615小鼠的前胃癌细胞株造模,在体外用rmGM-CSF和rmIL-4从荷瘤小鼠骨髓细胞分化、诱导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分为4组:小剂量化疗组、树突状细胞组、小剂量化疗+树突状细胞组和对照组,以BAX试剂盒检测肿瘤细胞凋亡.在瘤体内注射树突状细胞,观察给药侧瘤体及对侧瘤体体积,生存期,和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s)对肿瘤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结果小剂量化疗能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小剂量化疗后瘤内应用树突状细胞,给药侧瘤体及对侧瘤体体积明显缩小(P<0.05),小鼠的生存率提高,体内凋亡肿瘤细胞致敏的DC诱导的CTL对MFC有显著的杀伤作用,在效靶比为40:1、20:1、10:1和5:1时72 h的杀伤率分别为87.64%、70.32%、34.63%和13.87%.并能特异性杀伤小鼠前胃癌细胞MFC(P<0.01).结论体外诱导分化的未成熟DC,能于体内捕获小剂量化疗诱导的凋亡肿瘤细胞所携带的肿瘤抗原,诱导机体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98.
目的 观察伊曲康唑序贯疗法治疗老年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中,老年MODS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14例,最初应用伊曲康唑注射液7~14d,第1~2d,200mg,1次/12h,第3~14d,200mg,1次/d;然后,采用伊曲康唑胶囊或口服液序贯治疗,400mg/d剂量水平,疗程2—4周。结果 临床有效率85.7%,真菌清除率为92.9%,真菌清除平均天数为6.1d;患者28d生存率85.7%,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9%。结论 对老年MODS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广谱抗真菌药物——伊曲康唑序贯疗法,是巩固疗效,防止复发值得推广的给药方式。临床应用伊曲康唑时,应注意适应证、药物不良反应及药物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99.
近年来,由多重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院内感染不仅是临床医师必须经常面临的棘手问题,而且已对全人类的健康构成极大威胁。一直以来,万古霉素都是临床治疗革兰阳性菌感染的首选药物,曾被称为临床抗感染的"最后底线"。但目前,万古霉素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已经在许多国家分离出来,这就对开发新型抗感染治疗药物提出了迫切要求。就万古霉素及新型替代药物利奈唑胺和达托霉素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情况及耐药状况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0.
多效唑对大花高代组培苗生长的效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MS0、MS+PP3330.5mg·L-1、MS+PP3331mg·L-1和MS+PP3332mg·L-14种培养基研究多效唑(PP333)对大花高代组培苗生长影响的结果表明,PP333对大花高代组培苗有明显的矮化效应,在0.5 ̄2mg·L-1PP333范围内,浓度越高,植株越矮,节间越短,叶形指数越小。根据组培苗的真叶和根的发生动态、矮化和黄化程度综合考虑,认为MS+PP3331mg·L-1是较理想的矮化大花高代苗的培养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