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3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微型移动导管手术室的民用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微型移动导管手术室是为适应野战条件下心血管急重伤病的快速诊治而研制的新型医疗设备。本文主要研究探讨该微型移动导管手术室的民用模式,包括针对STEMI病人的人机一体化反送救治模式,突发事件中伤员的现场救治模式,重要活动的卫生安全保障模式以及对三线以下城市乡镇的医疗巡诊模式。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讨全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与磁共振成像检查相结合对乳腺导管上皮内瘤变(DIN)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2例经乳腺平板数字X线摄影及磁共振检查并且病理证实为乳腺导管上皮内瘤变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DIN中,普通导管上皮增生(UDH)17例,DIN1A 2例;DIN1B 1例;乳腺导管原位癌(DIN1C-DIN3)12例。采用全数字化X线乳腺摄影与MRI相结合诊断乳腺增生18例,乳腺导管原位癌11例,3例未能明确诊断。结论:平板数字X线乳腺摄影及磁共振成像综合诊断,对乳腺导管原位癌的早期发现具有重要意义,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3.
目的:观察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加尿激酶心包内灌洗治疗急性结核性心包炎的疗效。方法:自1996年1月~2009年5月对我院48例临床确诊为急性结核性心包炎伴中到大量积液的患者(病程均短于1月),男28例,女20例,年龄14~72岁。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常规抗结核、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心包引流加心包内尿激酶灌洗治疗)或对照组(常规抗结核、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基础上给予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观察并比较两组穿刺并发症(心包内出血、心律失常及感染),治疗前、后心包膜厚度的变化,拔管时心包积液的残留量,以及通过电话问询及心脏超声随访并发症,随访截止日期为2010年5月。随访期限为11~132个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1周及2周后心包膜厚度的变化、拔管时积液残留量及发生心包缩窄方面有明显差异(P<0.05),穿刺相关并发症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全部治疗组患者给予尿激酶治疗后未见心包内出血及系统性出血并发症。随访期内无一例发生死亡,治疗组及对照组分别有1例(4.2%)及8例(33.3%)发生心包缩窄。结论: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加尿激酶灌洗治疗急性结核性心包炎安全、可行,心包积液引流彻底,拔管时间早,心包膜增厚程度显著减轻,心包粘连机会减少,能有效地预防患者心包缩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94.
荔枝次生木质部导管分子及穿孔板观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树思   《广西植物》2007,27(3):397-400
运用细胞图像分析系统及显微照相的方法,对荔枝次生木质部导管分子进行了观察研究。在荔枝的次生木质部中导管分子存在着多种的样式,并且导管分子穿孔板存在着3种类型:两端均为一个单穿孔板;一端一个单穿孔板另一端两个单穿孔板;一端两个单穿孔板另一端三个单穿孔板。分别对其进行了描述,并从导管分子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的角度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5.
目的:研究肿瘤患者经外周放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感染的病原菌分布、耐药性,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以2016年1月~2019年3月于我院行PICC置管的肿瘤化疗患者450例为研究对象,分析其PICC相关性感染发生情况。采集感染患者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查,并分析感染病原菌种类、分布情况以及耐药性。同时对PICC相关性感染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450例患者发生PICC相关性感染的人数为40例,占比8.89%。共检出病原菌40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12株,革兰阴性杆菌28株。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呋喃妥因均不耐药(0.00%),而对青霉素耐药率最高(100.00%)。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吡肟、四环素的耐药率最高(100.00%),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对呋喃妥因、头孢唑林的耐药率最低(0.00%)。经单因素分析发现:穿刺次数、导管留置时间、免疫功能、化疗次数以及是否合并糖尿病均与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感染有关(均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穿刺次数≥2次、免疫功能低下、化疗次数≥5次以及合并糖尿病均是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PICC相关性感染病原菌分布主要包括革兰阳性球菌与革兰阴性杆菌,临床应针对各病原菌的耐药性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同时加强对危险因素的干预,以降低PICC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6.
目的:评估导管引导介入治疗急性中高危肺动脉栓塞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柳州市工人医院血管外科诊治的112例急性中高危肺动脉栓塞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分单纯抗凝组(共38例)、导管介入+抗凝治疗组(共74例),对比两组肺动脉压及肺动脉栓塞严重指数降低情况、肺栓塞症状改善率、住院时长和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以其随访中肺栓塞复发率和慢性血栓性肺动脉高压发生率。根据介入方案不同,介入治疗组包括AngioJet机械吸栓(共13例)、猪尾导管碎栓及溶栓(61例);分别对比两种介入方案术前及术后的动脉血氧分压、指脉氧、心率及肺动脉压、弥勒指数评估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术前人口学特征、发病时间、DVT并发率、肺动脉压、肺动脉栓塞严重指数等无明显差异(P均0.05)。介入治疗组在降低肺动脉压及肺动脉严重指数、症状的改善率、缩短住院时间上明显优于单纯抗凝组(P分别为0.000、0.001、0.01、0.003);而相关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分别对比介入治疗两种方案的术前及术后动脉血氧分压、指脉氧、心率及肺动脉压、弥勒指数,两种治疗方案在这五个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值均0.05)。随访6月至7年,肺栓复发率在单纯抗凝组、导管介入+抗凝治疗组分别为10.5%、6.8%,统计学差异显著(P=0.004);慢性血栓性肺动脉高压发生率分别为5.3%、1.4%,统计学差异显著(P=0.000)。结论:导管引导介入治疗对急性中高危肺动脉栓塞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且可明显降低复发及慢性肺动脉高压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7.
王宇峰 《生命科学》2014,(8):779-781
原发肿瘤向重要器官,如骨、肺、脑、肝等的转移是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对于女性而言,乳腺癌是发病率较高的一类恶性肿瘤。早期乳腺癌通过合理治疗可实现根治,但晚期会发生原位癌向多器官的转移。其中,大约70%的晚期乳腺癌会发生骨转移。在乳腺癌骨转移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甲状旁腺激素样激素(PTHLH)通路发挥着关键性的调控作用,但对这一通路活性本身受哪些因子的影响方面现在知之甚少。因此,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健康科学研究所胡国宏课题组利用多种肿瘤转移模型,探索影响TGFβ-PTHLH通路活性的因素,最终发现DLC1在乳腺癌骨转移过程中起关键性的负调控作用。DLC1功能的行使依赖于它失活RHO-ROCK通路,继而抑制TGFβ诱导的SMAD3连接区磷酸化。DLC1对后者的抑制降低了TGFβ诱导的PTHLH的转录和分泌,从而减少了骨转移微环境中的成熟破骨细胞,最终阻碍了乳腺癌的破骨性转移。该项研究首次证明DLC1-RHO信号通路在调控乳腺癌骨转移微环境中具有重要作用,也为临床上治疗乳腺癌骨转移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98.
为探讨树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对华南地区常见8种树木边材的导管特征进行观察,并利用Granier热扩散探针法测量干、湿季树干的液流密度,分析导管特征与树干液流的关系。结果表明,除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有两种导管外,大叶相思(Acacia auriculaeformis)、荷木(Schima superba)、火力楠(Michelia macclurei)、藜蒴(C.fissa)、马占相思(A.mangium)、柠檬桉(Eucalyptus citriodora)、尾巨桉(E.urophylla×E.grandis)的导管类型单一。导管特征在种间存在明显差异,且导管长度、密度和孔径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它们与标准化的边材面积呈现显著相关。湿季液流最大值与导管特征无明显相关性,但整树最大蒸腾速率与导管特征呈显著相关;树木的日蒸腾量与导管特征也有明显相关性。因此,树木的液流速率并不受树干的导管影响;而树干的导管孔径与边材面积间的负相关权衡机制,可以降低树种间由于导管孔径差异引起的树干的水分输送速率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99.
目的评估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LFX)浸涂导管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粘附、定植,防止生物膜形成的能力。方法体外部分:制备LFX浸涂导管。LFX浸涂导管、PVC导管分别浸没在5 mL 50%LB培养液中(含PAO1 108CFU/mL),37℃孵育6、12、24和48 h,在各时间点,予导管表面和导管培养液进行细菌计数。体内部分:小鼠皮下植入LFX浸涂导管或PVC导管,沿着导管注射PAO1菌液50μL(107CFU)。第1、5天,对植入导管及导管周围组织进行细菌计数及扫描电镜(SEM)观察。结果 (1)LFX浸涂导管显示药物的快速释放。(2)在各孵育时间点,LFX浸涂导管及导管培养液的细菌数较PVC导管均明显减少(P〈0.05)。(3)小鼠感染第1、5天,LFX浸涂植入导管表面没有或很少细菌;LFX浸涂导管较PVC导管能明显减少植入导管周围组织的细菌量(P〈0.05)。(4)SEM观察:感染第1、5天,LFX浸涂导管表面散在单个细菌或者没有细菌;而第1天,PVC导管表面大量细菌分散存在。第5天,导管表面"珊瑚状"生物膜形成。结论 LFX浸涂导管能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粘附、定植,防止生物膜形成,从而有效降低导管生物膜相关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0.
目的 了解某院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尤其是导管相关性感染基线数据,为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对2010年6月-2011年12月人住ICU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情况进行目标性监测,并对侵入性操作使用率与相关医院感染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 调查期间共监测2741例ICU患者,发生感染198例、307例次,感染率为7.22%、例次感染率为11.20%;同期ICU住院总日数9666 d,日感染率为20.48‰,例次日感染率为31.76‰;经ASIS调整后的日感染率为6.86‰,日感染例次率为10.64‰;导尿管、中心静脉插管及呼吸机的使用率分别为96.39%、58.66%和50.77%,使用导管所致相关泌尿道、血流感染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分别为3.11‰、5.47‰和20.58‰.结论 ICU医院感染发病率和导管相关性感染率较高,必须制定相应感染控制预防措施,使其相应的感染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