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2篇
  免费   155篇
  国内免费   12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71.
血小板生成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是近几年发现的一种造血生长因子,其功能是促进巨核细胞的发育成熟,调节血液中血小板的水平。由于它在临床上纠正较难对付的血小板减少症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短短两年时间其开发研究已进入了Ⅰ/Ⅱ期临床试验,据称初步结果比较乐观;在理论研究方面,TPO基因的克隆大大丰富了人们对巨核细胞发育过程和调控机制的认识,出现了大量相关文献。本文根据最新文献,综述人们在有关TPO的表达调控、信号转导、生物活性、临床应用等方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72.
目的:探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水平变化及其在ITP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3年7月间276例新诊断ITP患者,男114例、女162例,中位年龄40(18-70)岁。按治疗方案随机分为地塞米松组(90例):地塞米松40 mg/d第1~4天口服;泼尼松组(98例):泼尼松1.5 mg·kg-1·d-1口服;2泼尼松组(98例):泼尼松1.5 mg·kg-1·d-1口服;地塞米松+小剂量利妥昔单抗组(88例):地塞米松40 mg/d第1-4天口服,利妥昔单抗100 mg第7、14、21、28天静脉滴注。各组患者于治疗前、治疗后14 d和28 d分别采取外周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D25+CD127-细胞水平。以60名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结果:治疗后第28天,地塞米松组、泼尼松组、地塞米松+小剂量利妥昔单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66.7%、69.4%、7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12个月,泼尼松组(37.8%)和地塞米松组(22.7%)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与地塞米松+小剂量利妥昔单抗组持续有效率(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ITP患者治疗前外周血CD4+CD25+CD127-细胞表达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1.66±0.69)%对(4.01±0.38)%,P0.05];地塞米松组、泼尼松组患者治疗后14d CD4+CD25high CD127low细胞水平均高于治疗前[(3.46±0.76)%对(1.68±0.72)%、(3.22±0.77)%对(1.69±0.74)%,P值均0.05];地塞米松+小剂量利妥昔单抗组治疗后14、28d CD4+CD25+CD127-细胞水平[(4.27±1.08)%、(4.43±0.62)%]均高于治疗前[(1.67±0.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治疗后28 d,泼尼松组、地塞米松组患者CD4+CD25+CD127-细胞水平[(2.68±0.63)%、(2.58±0.66)%]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地塞米松联合小剂量利妥昔单抗在长期疗效及提升T细胞数量方面显著优于地塞米松和泼尼松,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3.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静息心率与血小板活性的相关研究。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于我院住院患者474例,按静息心率快慢分为三组,心率70 bmp为第一组(Q1)150例,心率位于70~85 bmp为第二组(Q2)265例,心率85 bmp为第三组(Q3)59例,三组患者均于病情稳定时行血栓弹力图(TEG)中MA值检测,同时随访3个月,观察和比较三组患者MA值变化及预后。结果:三组患者MA值分别为61.16±7.29 mm、62.02±7.46 mm、65.32±6.56 mm,第三组患者MA值与第一组或第二组患者MA值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血栓弹力图检测三组经花生四烯酸(AA)途径的血小板抑制率和经二磷酸腺苷(ADP)途径的血小板抑制率发现,静息心率高低与抗血小板药物作用疗效无相关关系(P0.05)。随访3个月,三组患者心绞痛、再住院、脑血管病及死亡的总发生率分别为28%、28.68%、40.67%。结论:冠心病患者静息心率越快,MA值越大即血小板活性越高,静息心率的高低与抗血小板药物作用疗效无关。  相似文献   
74.
目的:分析利奈唑胺对肾功能不全G+患者血小板减少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应用利奈唑胺治疗的革兰阳性球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伴有肾功能不全分为肾功能不全组(33例),正常组(59例),检测用药前、用药后血小板计数,观察停药后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肾功能不全组治疗后血小板计数显著低于治疗前及正常组(P0.01),正常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功能不全组血小板减少发生率高于正常组(P0.05);停药后正常组血小板恢复正常时间短于肾功能不全组(P0.01);肾功能不全组血红蛋白下降率高于正常组(P0.05),其余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感染患者肾功能可影响利奈唑胺所致血小板减少发生率,肾功能不全患者在应用利奈唑胺时应定期监测血小板计数。  相似文献   
75.
科研快讯     
《科学-转化医学》:研究称验血可知致命移植并发症一种新的验血方法,能够用于诊断和预测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严重性。这是一种在接受了骨髓移植的癌症或其他疾病患  相似文献   
76.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分析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特点及治疗反应,以提高TTP诊断水平和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1998年1月~2009年4月期间诊断为TTP的37例患者进行临床特征和治疗转归分析,对所有病例的外周血涂片进行破碎红细胞计数,计数5000个红细胞中所含裂红细胞进行定量。结果:37例患者仅7例(18.9%)出现典型TTP五联征(发热、血小板减少、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神经系统症状和肾脏损害);30例TTP患者(81.1%)出现三联征(血小板减少、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神经系统症状)。本组病例中主要的致病因素为自身免疫性疾患,特发性TTP占56.76%。本组病例外周血涂片100%存在破碎红细胞,均值为4.4%,范围为0.3%~13.4%。本组病例的治疗以血浆置换和输注血浆为主,治疗有效率88.46%;接受血浆输注治疗的患者缓解率仅为18%,而死亡率为82%。结论:TTP诊断仍然依赖临床表现特点,破碎红细胞计数是非常有价值的诊断指标。血浆置换联用血浆输注仍是治疗TTP的首先方法。  相似文献   
77.
目的:分析老年冠心痛患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依从性,寻求护理干预的有效途径.方法:自行设计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依从性调查表,通过调查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对128例年龄在68~95岁的老年冠心病患者服药依从性问题进行调查分析.结果:通过临床医师知道抗血小板药物作用的占100%;知道终身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意义的占35%;服用抗血小板药物遇到问题而自行停药的占0%;健康教育后能坚持终身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占95%.结论:相对于老年冠心痛患者,有效的健康教育能极大地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临床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同时,对家属的教育也很重要.通过健康教育干预,使其掌握药物的基本知识,告知获益大于风险,启动家庭支持系统,可显著提高老年冠心病患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依从性.  相似文献   
78.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术期发生消化道出血(GIB)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调整,评价其安全性及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PCI围术期发生GIB的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22例(55%),不稳定型心绞痛18例(45%)。PCI围术期发生GIB的患者,除扩容、输血、抑酸、保护胃粘膜等支持疗法外,依据临床情况调整抗血小板药物。观察住院期间及术后3个月后主要不良心脑事件(MACCE:包括心绞痛、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性死亡、再次血管重建、支架内血栓形成、缺血性卒中)及消化道再次出血的发生率。结果:40例患者PCI成功39例(病例成功率97.5%),1例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导丝未通过,1例(2.5%)AMI患者PCI术后第5天发生支架内亚急性血栓(SAT)。出院后3月内,2例未完全血运重建的患者有心绞痛发作,无死亡,所有患者均无消化道再次出血,MACCE发生率(7.5%)。结论:PCI围术期发生GIB的患者,依据临床情况调整抗血小板药物,不增加MACCE风险及消化道再次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79.
目的:通过比较奥美拉唑和泮托拉唑对冠状动脉支架术(PCI)后患者血小板功能指标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与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探讨不同质子泵抑制剂对PCI后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作用的影响。方法:60例实施PCI后常规联合抗血小板治疗(氯吡格雷75mg/d+阿司匹林100mg/d)患者随机分为奥美拉唑组(40mg/d,20例),泮托拉唑组(40mg/d,20例)和对照组(20例),连续用药30d。分别在服药前1d及服药15d,30d用血栓弹力图检测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值和比浊法检测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PAR)。并观察30d各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和出血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①奥美拉唑组和泮托拉唑组与对照组相比,服药前1d及服药15d,30d用血栓弹力图检测的血小板抑制率和比浊法检测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PAR)均无明显变化;奥美拉唑与泮托拉唑组间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服药15d,30d与服药前1d相比,每组血小板抑制率明显升高,血小板最大聚集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15d和30d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三组比较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奥美拉唑组和泮托拉唑组比较,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与对照组比较,奥美拉唑组和泮托拉唑组胃肠道出血发生率均明显减少,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服药组间比较,出血发生率无明显区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具有增强血小板抑制,降低血小板凝聚的作用,而不同机制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与泮托拉唑对PCI术后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患者的血小板功能无明显影响,不降低对心血管事件的预防效果,同时明显降低患者胃肠出血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0.
目的:探讨N-乙酰基-丝氨酰-天门冬酰-赖氨酰-脯氨酰(AcSDKP)对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诱导的大鼠心脏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的调节作用。方法:建立新生大鼠心脏成纤维细胞系;采用四甲基偶氮唑(MTT)法和^3H-TdR掺入法检测心脏成纤维细胞的增殖;采用^3H-脯氨酸掺入法检测心脏成纤维细胞胶原的合成。结果:PD3F在1~20ng/ml浓度范围内对心脏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均有促进作用。且随着PDGF浓度的增加,其促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作用增强,并在10ng/ml浓度时PDGF的促增殖和胶原合成效应最强。在10^-10~10^-8mol/L浓度范围内,AcSDKP对PDGF介导的心脏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均有抑制作用,并且在10叫mol/L时,AcSDKP抑制心脏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作用最强。结论:AcSDKP对PDGF介导的心脏成纤维增殖和胶原合成均有明显抑制作用,这可能与其抗心脏纤维化的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