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1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分析P16/Ki-67双染在TCT(Thinprep cytologic test)诊断为非典型鳞状细胞,意义不明确(Atypical Squamous Cells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ASC-US)的患者分流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8年9月在我院经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诊断为ASC-US的434例女性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P16/Ki-67双染、高危型HPV(High-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HR-HPV)检测,对比二者与宫颈组织学活检结果的相关性,并分析二者在ASC-US患者分流中的作用。结果:P16/Ki-67细胞学双染法的敏感性为78.2%,特异性为79.2%,HR-HPV法的敏感性为33.5%,特异性为62.3%。P16/Ki-67细胞学双染法在年轻组患者中检出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HSIL)及以上病变的敏感性为94.5%,特异性为85.7%;在年长组患者中敏感性为44.4%,特异性为74.3%。结论:P16/Ki-67细胞学双染作为一种临床应用简单、患者易于接受、价格相对低廉的生物学标志物,为宫颈癌的早期筛查提供了新的选择。同时,对于年轻患者,P16/Ki-67双染用于ASC-US的分流比HR-HPV检测具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2.
为了探讨PCR-测序法在宫颈脱落细胞样品中人乳头瘤病毒 (Human papillomavirus, HPV) 临床检测中的应用价值,采用HPV通用引物PGMY09/11针对HPV L1区基因序列进行PCR扩增,并通过DNA测序法对HPV进行基因分型。对于混合感染样品,利用HPV型别特异性引物PCR的方法进行基因分型。325例临床样品中,228例为HPV阳性,其中66例为混合感染。共发现27种不同的HPV型别,其中HPV 16比例最多,其次是HPV 58和52。高危型HPV检出率随病变程度加重显著性增加  相似文献   
93.
目的 研究阴道微生物群、雌激素、孕激素水平与宫颈病变的关系,评价宫颈病变的高危因素,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21年12月至2022年5月我院首次确诊的宫颈病变患者121例为研究组。全部患者行病理活检,其中宫颈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93例,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16例,宫颈鳞状细胞癌7例,腺癌5例。随机选取同期筛查无宫颈病变的健康女性10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两组对象同时进行阴道微生物群分析、人乳头瘤病毒(HPV)和雌、孕激素水平检测,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法分析其与宫颈病变的相关性。结果 (1)宫颈病变组患者阴道微生物群异常率(82.64%)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32.00%),其中乳杆菌阳性率(28.93%)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81.00%),阴道菌群密集度异常率(55.37%)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3.00%),阴道菌群多样性异常率(66.12%)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21.00%),HPV感染率(72.73%)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25.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宫颈病变组患者雌二醇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孕酮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乳杆菌减少、HPV感染和雌激素水平均为影响宫颈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阴道微生物群失调(阴道菌群密集度异常、阴道菌群多样性异常、阴道优势菌改变、HPV感染),雌、孕激素水平改变与宫颈病变有密切相关性;同时阴道乳杆菌减少、HPV感染与雌激素水平下降是引起宫颈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4.
摘要 目的:探究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对胃癌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45例胃癌、39例慢性萎缩性胃炎、21例不典型增生、27例肠上皮化生以及20例正常对照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其胃粘膜标本进行染色,记录和比较其胃粘膜中S100+、CD4+和CD8+细胞的数量、平均面积以及平均吸光度,并将胃癌患者分为中分化腺癌(49例)、低分化腺癌(53例)和未分化癌(43例)进行对比。结果:(1)胃癌组、慢性萎缩性胃炎组、不典型增生、肠上皮化生组的胃粘膜S100+阳性细胞计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胃癌组平均吸光度低于对照组,其他3组平均吸光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胃癌组平均面积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差异(P>0.05),其他三组平均面积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慢性萎缩性胃炎组、肠上皮化生组、不典型增生组患者CD4+细胞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胃癌组、慢性萎缩性胃炎组、肠上皮化生组患者平均面积均低于对照组(P<0.05);胃癌组、慢性萎缩性胃炎组、不典型增生、肠上皮化生组平均吸光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3)慢性萎缩性胃炎组、肠上皮化生组、不典型增生组患者CD8+细胞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胃癌组稍低于对照组(P>0.05);胃癌组患者平均面积低于对照组(P<0.05);胃癌组患者平均吸光值低于对照组,慢性萎缩性胃炎组、肠上皮化生组患者高于对照组(P均<0.05);(4)随着胃癌分化程度的降低,胃癌患者DC细胞数有降低趋势。结论:胃癌前病变患者胃粘膜中DC数量会显著增多,免疫功能加强,DC细胞数量会随胃癌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减少,分析其原因与DC细胞能够抑制癌前病变有关。  相似文献   
95.
目的:探讨宫颈特殊染色法(FRD)、液基薄层细胞学(TCT)及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对宫颈癌前病变筛查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月于我院行宫颈癌筛查的1794例妇女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FRD、TCT、HPV检测,以经阴道镜取样活检结果为阳性标准,对比分析三种不同检测方法以及联合检测的诊断效能。结果:病理科活检检出阳性111例,检出率为6.19%;FDR检测检出阳性114例,检出率为6.35%,漏诊率为16.22%;TCT检测检出阳性115例,检出率为6.41%,漏诊率为19.82%;HPV检测检出阳性108例,检出率为6.02%,漏诊率为19.82%;FRD检测与TCT、HPV检测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RD检测敏感度为83.78%,特异度为98.75%,阳性预测值为81.58%,阴性预测值为98.93%;TCT检测敏感度为80.18%,特异度为98.46%,阳性预测值为77.39%,阴性预测值为98.69%;HPV检测敏感度为80.18%,特异度为98.87%,阳性预测值为82.41%,阴性预测值为98.70%;FRD、TCT、HPV联合检测敏感度为93.69%,特异度为99.52%,阳性预测值为92.86%,阴性预测值为99.58%;FRD、TCT、HPV联合检测与FRD、TCT、HPV单独检测的敏感度、阳性预测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RD、TCT、HPV检测对宫颈癌前病变的诊断效能相当,而FRD、TCT、HPV联合检测的诊断效能优于各方法单独检测。  相似文献   
96.
目的:研究不同程度子宫颈病变中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和端粒酶活性的表达,以探讨两者在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中的作用及相关性。方法:采用第二代杂交捕获技术检测宫颈脱落细胞HPV-DNA含量,并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检测宫颈组织标本中端粒酶的表达。结果:(1)端粒酶阳性表达率在对照组、CINⅠ、CINⅡ、CINⅢ和宫颈癌组分别为10.00%、16.67%、40.00%、70.00%、95.00%,宫颈癌组高于CINⅢ,CINⅢ高于CINⅡ,CINⅡ高于CIN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4.329,P=0.037;x2=4.327,P=0.038;x2=4.022,P=0.045)。(2)随着宫颈病变级别的增加,高危型HPV的阳性率和病毒负荷量均增高。高危型HPV的阳性率在宫颈癌和CINⅢ组明显高于对照组、CINⅠ及CINⅡ(x2=29.501~7.414,P<0.01)。高危型HPV的病毒负荷量在对照组与其他4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INⅠ组分别与CINⅡ、CINⅢ及宫颈癌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随着宫颈病变级别的增加,高危型HPV的阳性率和端粒酶阳性表达率依次递增,两者有明显的相关性(r=0.943,P<0.01)。结论:高危型HPV感染和端粒酶活性均与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有望作为子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筛查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97.
目的:探讨阴道镜检查在宫颈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10年7月至2010年10月150例患者进行阴道镜检查,对镜下可疑宫颈病变110例患者病变处取活检送病理检查,将结果行分析总结。结果:110例宫颈病变中,阴道镜检查诊断慢性宫颈炎83例,不典型增生21例,宫颈癌6例;病理诊断慢性宫颈炎77例,不典型增生25例,宫颈癌8例。阴道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最高可达92.77%。结论:阴道镜检查联合病理活检能及时发现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提高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早期检出率。  相似文献   
98.
摘要 目的:探讨宫颈环扎术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双胎妊娠合并宫颈机能不全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及手术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01月至2022年0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行冻融胚胎移植后PCOS双胎妊娠合并宫颈机能不全的1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行宫颈环扎术分为手术组和非手术组。根据宫颈环扎手术时间,将行宫颈环扎的PCOS双胎妊娠合并宫颈机能不全患者分为孕周≤16周组和孕周>16周组。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组别的临床资料、妊娠结局,分析宫颈环扎术对PCOS双胎妊娠合并宫颈机能不全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和不同手术时机的治疗效果。结果:PCOS双胎妊娠合并宫颈机能不全患者中67例行宫颈环扎手术,47例未行宫颈环扎手术。手术组晚期流产率低于非手术组,胎膜早破率、产后出血率、剖宫产率、活产率高于非手术组(P<0.05)。两组妊娠合并症、早产、足月产、新生儿结局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周≤16周有33例,孕周>16周有34例,孕周≤16周组的延长妊娠时间长于孕周>16周组(P<0.05)。结论:接受辅助生殖助孕的PCOS患者发生双胎妊娠,在任何孕周发现宫颈扩张并进行经阴道宫颈环扎术均可改善妊娠结局,减少晚期流产的发生,提高活产率,但会增加胎膜早破和产后出血的风险,因此需要做好围手术期的管理。同时在孕周≤16周时行宫颈环扎术可有效延长妊娠时间。  相似文献   
99.
宫颈妊娠是指孕卵在宫颈管内着床和发育,是异位妊娠的一种严重类型,常发生难以控制的大出血及休克,甚至造成死亡.我科自2005年1月至12月,收治了3例宫颈妊娠的患者,现将健康教育作以下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0.
山羊分娩期子宫颈的成熟软化与扩张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检测山羊分娩前后的血清中前列腺素E2(PcE2),孕酮(P4),雌二醇(E2),白细胞介素-1(IL-1)和白细胞介素-8(IL-8)的浓度在山羊分娩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对子宫颈成熟的影响;以及通过对山羊子宫颈电镜切片的观察,来分析子宫颈扩张所需能量的来源.结果表明PGE2、P4、E2、IL-1和IL-8在分娩期子宫颈的成熟和扩张过程中均起到重要的作用,其中P4虽然对子宫颈的成熟起到抑制作用,但对子宫颈的成熟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电镜切片血管中大量的脂样物质及细胞中脂肪颗粒的释放提示了子宫颈扩张能量的来源,而线粒体的水肿及破坏则说明子宫颈的软化成熟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