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6篇
  免费   140篇
  国内免费   1292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74篇
  2022年   102篇
  2021年   98篇
  2020年   70篇
  2019年   97篇
  2018年   87篇
  2017年   73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77篇
  2014年   82篇
  2013年   89篇
  2012年   93篇
  2011年   93篇
  2010年   118篇
  2009年   105篇
  2008年   145篇
  2007年   99篇
  2006年   87篇
  2005年   93篇
  2004年   85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63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5篇
  1975年   1篇
  1959年   11篇
  1956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刘柳  李兵  郭顺星  王弘  王志刚 《菌物学报》2021,40(11):2926-2939
蛹虫草子实体形成及发育的蛋白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引入SWATH非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对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 905菌株的菌丝体(mycelium,My)、原基(primordium,Po)、生长期子实体(developmental fruiting body,DF)和成熟期子实体(mature fruiting body,MF)进行了比较蛋白质组学分析。经搜库比对,从蛹虫草的My、Po、DF和MF中依次鉴定蛋白1 136个、1 090个、1 018个和997个(global FDR 1%),经维恩分析后获得C. militaris 905蛹虫草表达蛋白1 578个。在此基础上,SWATH非标记技术定量蛋白1 109个。本研究获得了蛹虫草Po期与My期、DF期与Po期、MF期与DF期的差异表达蛋白,依次为115个、352个和104个,并对菌丝体分化形成原基的差异表达蛋白进行了重点解析。GO注释结果表明,Po期与My期差异表达蛋白以有机含氮类化合物代谢为主,其中AMP(活性成分虫草素合成的中间产物)从头生物合成途径富集最为显著。约1/5的差异表达蛋白参与氧化还原反应,还原酶活性的蛋白在原基中几乎都上调表达,而氧化功能的蛋白受到抑制,表明蛹虫草原基分化可能受到氧化应激的诱导。蛋白互作网络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氧化还原反应与核苷类物质代谢相关联,可能通过影响AMP从头生物合成途径来调控虫草素的生物合成。对蛹虫草子实体系统的蛋白质组学研究和解析有利于揭示子实体形成的蛋白分子机制,为蛹虫草的基础和栽培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82.
李雪健  唐文乔  赵亚辉 《生物多样性》2021,29(10):1336-5451
海河流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受水区之一, 为评估中线工程引发海河流域鱼类入侵的风险, 本研究统计了南水北调引水区和受水区海河流域鱼类物种多样性差异, 采用水生生物入侵能力筛查系统(aquatic species invasiveness screening kit, AS-ISK)和外来鱼类入侵风险评估体系筛选引水区有入侵风险的鱼类物种, 并用MaxEnt模型预测有入侵风险的鱼类物种在海河流域的潜在适生区。结果表明, 丁鱥(Tinca tinca)、陈氏新银鱼(Neosalanx tangkahkeii)和大口鲇(Silurus meridionalis)是具有高入侵风险的鱼类, 另有3种鱼类具有中入侵风险, 均需重点监控; 而具入侵风险鱼类的适生区预测结果表明, 海河流域南部的徒骇马颊河水系、海河水系的漳卫南运河以及环渤海地区的河流是极易发生鱼类入侵的水域。因此在海河流域高入侵风险水域应开展持续性的水生生物监测, 针对具有高入侵风险的鱼类应进行早期筛查, 此外在水资源利用和分配上应加强管理, 从源头上杜绝鱼类入侵的发生, 还应尽快开展针对东线工程的鱼类资源调查和入侵风险评估工作。  相似文献   
83.
陈思淇  张玉钧 《生物多样性》2021,29(10):1411-92
乡村景观是一种人文和自然共生的复合生态系统, 为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提供了支持。目前, 中国传统乡村地区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正面临着农业集约化、人工林树种单一化、非农业用地急剧扩张及生态传承机制解体等复杂多样的威胁, 亟待展开深入研究。本文在总结乡村景观生物多样性相关概念及特征的基础上, 通过文献分析概括了国际乡村景观生物多样性的热点研究方向, 包括农业集约化下的生物多样性管理、区域尺度乡村景观与生物多样性的协同关系、局地尺度不同乡村景观类型的物种多样性及乡村景观中的生物文化多样性, 进一步梳理了国内在相关研究方向上的主要进展并指出研究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研究展望, 包括突出生物文化多样性特征、加强多时空尺度分析、深化动态维持机制研究、推进生物多样性研究在乡村生态景观规划中的全过程应用等建议。  相似文献   
84.
为明确大圆头蛹虫草组织分离最佳分离时期,以大圆头蛹虫草优良母种为母本,采用组织分离法制备子代母种,以优良母种为对照,通过对不同组织分离期(35、40、45、50 d)子代母种平板培养、液体培养及栽培实验,考察不同组织分离期对子代母种培养性状及子实体形成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组织分离期大圆头蛹虫草子代母种培养性状存在较大的差异,其子实体形成能力与子代母种培养性状具有显著相关性,以组织分离期为40 d的子代母种性能表现最优,优良菌种筛选率最高(48%),45 d次之(44%),50 d最低(32%)。 明确大圆头蛹虫草优良菌种选育组织分离最佳时期为40 d,试验结果为大圆头蛹虫草优质菌种选育、复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5.
报道福建省被子植物新记录1属--球子草属(Peliosanthes Andr.)和新记录2种,即百合科(Liliaceae)大盖球子草(Peliosanthes macrostegia Hance)和花柱草科(Stylidiaceae)花柱草(Stylidium uliginosum Swartz),凭证标本保存于福建农林大学标本馆(FJFC)。  相似文献   
86.
目的:观察复方玄驹胶囊治疗精液液化异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男性科门诊精液液化异常患者182例,采用简单随机分组,其中100例口服复方玄驹胶囊,82例口服生精胶囊为对照组,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精子质量及精液液化状态。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少、弱精方面均较同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精液液化异常方面,复方玄驹胶囊治疗组总有效率及治愈率较生精胶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玄驹胶囊对少、弱精子症并精液液化异常具有较好的疗效,可作为治疗男性不育症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7.
目的:研究L型氨基酸转运子1(LATl)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大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肠癌组织和癌旁正常大肠组织中LAT1的表达水平,分析大肠癌组织中LAT1的表达与大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术后生存的关系.结果:LAT1在大部分大肠癌组织中表达呈阳性,阳性率为87.1%(81/93),而在癌旁正常大肠组织的阳性表达率仅为16.13%(15/93),显著低于大肠癌组织(P<0.05).LAT1的表达水平与大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参数间无显著相关性,与患者的总生存期之间的相关性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LAT1高表达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较低表达患者显著缩短(Log-rank P=0.046),单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LAT1高表达是影响大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潜在危险因素[HR=2.338(95%CI:0.990-5.523),P=0.053].结论:LAT1的表达可能作为判断大肠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风险的参考指标,LAT1高表达的大肠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88.
马铃薯致病疫霉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铃薯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属卵菌纲(Oomycetes)霜霉目(Peronosporales)腐霉科(Pythiaceae)疫霉属(Phytophthora),是马铃薯和番茄晚疫病病原菌。由于晚疫病对马铃薯生产的毁灭性和严重性,对致病疫霉的研究一直是关注的重点。本文首先对病害引起的症状、发生特点及流行规律进行阐述,对有性生殖发生的遗传规律和多种交配型共存的大环境下病原菌群体结构变异特点进行归纳总结。随着2009年致病疫霉基因组测序的完成,本文比对了疫霉属目前已完成测序各个种的基因组学特点,介绍了致病疫霉在效应子克隆方面的研究进展及线粒体基因组研究现状,阐述了功能基因组学的两个重要技术: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high density linkage mapping)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及其在挖掘致病疫霉重要功能基因上的应用。本文有助于了解致病疫霉研究热点及后续突破方向,可为深入解析致病疫霉的功能基因及致病机制提供参考,对开发马铃薯晚疫病菌药物靶标及预测病害的大规模流行趋势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9.
2007年9月至2008年9月,选择皇甫川流域人工松树林、人工杨树林、人工锦鸡儿灌木林、人工沙打旺草地和撂荒地等不同水土治理措施植被为采样地,以耕作农田为对照,研究了中小型土壤动物对不同水土治理措施的响应。结果表明,共捕获中小型土壤动物14 747只,隶属于5门7纲10类。优势类群为线虫,占群落总个体数的比例为95.53%,常见类群为螨类和弹尾类。不同水土治理措施样地中,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个体数较农田有提高趋势,但无显著差异(P >0.05);螨类和弹尾类个体数显著提高(P<0.05);线虫个体数在人工沙打旺草地中显著高于农田(P<0.05);中小型土壤动物垂直分布的表聚性较农田增强,并以地表凋落物覆盖显著的人工林最为明显。RDA分析表明,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螨类和弹尾类个体数与凋落物厚度、树(草)高和土壤有机质的变化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以上结果说明,研究地区采取的几种水土治理植被均有利于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恢复;相比较,地表凋落物层显著的人工松树林、人工杨树林更加有益于螨类和弹尾类的恢复。  相似文献   
90.
引入2*2列联表联结指数法,用固定样带法月连续全天定位调查数据,以森林鸟类广布种山雀科大山雀(Parus major)为目标种,研究了北京西山地区该种与留鸟、夏候鸟、冬候鸟、旅鸟的种间联结关系,结合前人关于营巢行为、取食行为、生态位等方面成果分析了产生联结的原因,首次确立了鸟类群落种间联结的研究方法。结果表明: (1)用固定样带法月连续全天定位调查,引入2*2列联表以日尺度的定性数据检验与测定联结度,与月尺度的联结频率结合起来,分析鸟类群落的种间联结是可行的;鸟类群落的种间联结具有时间与空间尺度的双重属性,鸟类群落的种间联结度不仅是鸟类群落时空结构与格局的表征,同时,反映了鸟类群落的动态性,而且,鸟类群落的种间联结对栖息的植物群落具有依赖性与关联性。 (2)日尺度上,选择χ2统计量、PCC与PC指数相结合进行种间联结检验、测度,能充分反映鸟类群落的种间联结特征,但由于鸟类的居留、繁殖、迁移等季节动态性特征,种间联结度存有不确定性。 (3)月尺度上,鸟类总体种间联结8月份为显著负联结,其余各月为显著正联结;根据PCC联结度的月联结频率,可将鸟类划分为正联结组、正负联结均较弱组、负联结组;大山雀与留鸟、夏候鸟、冬候鸟、旅鸟等不同居留型的联结关系,随着种数的减少,显著联结种对、联结度、联结复杂程度呈递减趋势。大山雀与留鸟的联结:与鸦科鸟类呈明显正联结,与同科鸟类呈正负均等的弱联结并趋于负联结,与体型较大的雉、啄木鸟、乌鸦等鸟类呈负联结。大山雀与夏候鸟的联结:与杜鹃科四声杜鹃呈正联结,与同科的黄腹山雀、鹟科的白眉姬正负联结均较弱,与莺科的黄腰柳莺、鸫科的北红尾鸲等呈负联结。大山雀与冬候鸟的联结:与岩鹨科棕眉山岩鹨的正负联结均较弱,与鸫科的斑鸫、鹀科多种鸟类呈明显的负联结。大山雀与旅鸟的联结:与莺科鸟类由正负联结均较弱到明显的负联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