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2篇
  免费   94篇
  国内免费   31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6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6年   2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01.
人乳头瘤病毒与宫颈癌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宫颈癌是一种严重危害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较高,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二位,仅次于乳腺癌。自从1977年德国学者ZurHausen等从宫颈癌标本中发现了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DNA,并推测HPV感染与宫颈癌发生有关后,许多学者对HPV与宫颈癌的相关性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证实HPV感染是宫颈癌发病的必需因素。目前,对于宫颈HPV感染检测有多种手段,其中聚合酶链反应(PCR)和捕获杂交技术在实验室中应用较广泛。在宫颈癌筛查中联合应用HPV检测和细胞学,不仅可以提高敏感性,而且还可以减少随诊频率,从而大大降低了宫颈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2.
廖翔华 《动物学报》2007,53(3):470-480
研究了寄生于鲤鱼及草(鲩)鱼的鱊头槽绦虫(Bothriocephalus acheiloghathi)的多样性.作者在1986-2000年收集材料,遍及中国19个省及自治区.在江苏等5省只收集到其它寄生虫的材料,故结果未列入附录1和2.研究结果表明,鲤鱼及草鱼的寄生鱊头槽绦虫的地理分布截然不同.寄生于鲤鱼的鱊头槽绦虫分布于黄河水系的西北地区及黑龙江水系的东北各省及长江上游的四川、云南和贵州,南方各省的鲤鱼不感染这种绦虫.寄生于草鱼的鱊头槽绦虫分布于沿珠江水系的广东、广西及闽江水系的福建,感染池塘的幼龄草鱼,天然水体中未发现感染阳性的草鱼.交义感染试验表明,寄生在这两种鲤科鱼类的头槽绦虫有极强的宿主特异性,草鱼感染的头槽绦虫一年内大部分时间排出发育完全的胚胎卵,而鲤鱼感染的头槽绦虫排出的虫卵多为早期分裂卵,甚至在盛夏,水温在28℃-30℃的情况下也无例外.虫卵发育程度不同,卵的孵化期也有差异.在同等温度28℃-29℃时,草鱼头槽绦虫虫卵的孵化期为1.69±0.17 d;鲤鱼的头槽绦虫虫卵的孵化期为3.98±0.3 d.此外,种群结构也有明显区别,草鱼的头槽绦虫在繁殖季节,体长<1 cm的幼虫占种群的主体,年终时绦虫全部从宿主体内消失,生活周期从初染至消敛约1年;鲤鱼的头槽绦虫主体全年皆为孕节成虫,在Ⅱ龄商品鱼中继续繁殖.本研究表明,鲤鱼及草鱼的寄生鱊头槽绦虫显示的多样性是因长期适应不同生活环境从而演化为两个不同的亚种[动物学报 53(3):470-480,2007].  相似文献   
103.
四川2种丛生竹木质素和纤维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四川4个地区2种丛生竹(慈竹和硬头黄)为研究对象,对其木质素和综纤维含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区竹种间综纤维素含量差异显著;除青神地区外,其它几个地区木质素含量差异不大.纬度对木质素积累的作用因竹种而异,对慈竹木质素含量的作用呈极明显的正效应,对硬头黄的作用则呈不明显的正效应,对综纤维含量的影响不大.竹龄影响木质素和综纤维素含量的积累,对慈竹木质素和综纤维的积累呈显著的正效应,但对硬头黄的作用却不明显.研究认为,青神、长宁和绵阳地区的硬头黄以及长宁地区的慈竹是造纸的较好原料.  相似文献   
104.
海豚和蝙蝠等神经系统利用两耳效应来检测声音的方向,这为大家所熟知,海豚和蝙蝠要靠听觉代替视觉来捕食和躲避敌人,用双耳快速测定声源的方向,神经系统如何能达到这一目的?在数字技术中求两个波形相位差有一套复杂的算法。可是经这篇文章的分析,在神经系统中处理相位差却出奇地简单,它只需一个神经元就可完成计算。这为我们进一步认识神经系统信息处理机理提供了一个例证。经计算机仿真证明它具有很多特别的优点。也为信息处理技术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5.
阿奇霉素治疗支原体肺炎的序贯疗法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室分析方法,建立了药物动力学模型,给出了静脉、口服多次用药后血药浓度,并绘制出药时曲线,分析了所给的阿奇霉素治疗支原体肺炎的序贯疗法用药方案可行性,提高了用药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06.
赤藓糖醇高产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发酵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筛选出发酵性能优良的赤藓糖醇高产菌株。方法:利用含50%葡萄糖的高渗培养基筛选出耐高渗酵母,采用薄层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发酵液中多元醇的组成和含量,并通过形态和生理生化试验对菌株进行初步鉴定。结果:由泰山养蜂场上采集的蜂蜜、花粉、蜂巢里筛选出13株单产赤藓糖醇的野生菌,其中7株赤藓糖醇产量高于20g/L。菌株K-23经初步鉴定为球拟酵母属,在含20%葡萄糖、1%酵母膏、0.1%尿素的发酵培养基中培养144h后赤藓糖醇的浓度达46.8g/L,转化率达23.4%。结论:所获得的菌株K-23具有一定的赤藓糖醇生产能力,且具有产物单一的优良发酵性能,为该菌株的菌种改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7.
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是一种雌激素类真菌毒素,可以与动物的雌激素受体竞争性结合,导致动物生殖系统内的激素紊乱。ZEN内酯水解酶(ZEN lactone hydrolase,ZHD)可以水解ZEN中的内酯键,进而使其转化为无雌激素毒性的产物。【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以及酶学性质探索,鉴定出一个具有新特性的ZEN内酯水解酶。【方法】构建pET28a-zhd11f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诱导表达ZHD11F,利用Ni-NTA纯化得到ZHD11F,对其酶学性质进行分析,并通过结构模拟和分子动力学分析阐明ZHD11F低温活性的机制。【结果】ZHD11F以ZEN为底物,比酶活为40.04 U/mg,最适反应温度与pH值分别为35 °C和8.0,在pH 6.0–9.5的范围内具有超过60%的酶活力,在35 °C以下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能够耐受多种金属离子。ZHD11F在10 °C和20 °C时,其活性分别保持20%和40%。更多的loop区增加了结构的柔韧性是该酶稳定性较差、在低温活性比较高的主要原因。【结论】Phialophora attae是瓶霉属的一种真菌,目前此真菌来源的酶极少被鉴定。关于本研究将Phialophora attae来源的ZEN内酯水解酶ZHD11F,在大肠杆菌中成功可溶性表达并得到纯酶,表征分析显示该酶是目前报道的第一个低温ZEN内酯水解酶,为研究此类酶的耐冷机制、广温度范围提供了候选,同时拓展了Phialophora attae来源酶的功能研究。  相似文献   
108.
林下灌木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重要的构成部分,但林下灌木细根功能性状变异规律及地下生态策略仍不清楚。以福建建瓯万木林自然保护区内9种灌木为研究对象,对细根直径、根长、比根长、组织密度、碳浓度和氮浓度6个细根性状进行研究,采用序级划分法,分析不同树种细根性状序级间的变化特征、常绿和落叶灌木细根性状之间的差异,不同序级细根性状之间的关系以及细根性状变异维度。结果表明:树种和序级对9种灌木细根形态和化学性质有显著影响。直径、根长、根组织密度随着序级的增加而逐渐增加,比根长和氮浓度逐渐减小,碳浓度在序级间的变化趋势不一,未表现出明显的规律。落叶灌木细根直径、根长和氮浓度均显著高于常绿灌木,碳浓度和组织密度显著低于常绿灌木,表明与常绿灌木相比落叶灌木更偏向于资源获取型生态策略,常绿灌木则更偏向于保守型策略。灌木细根在不同序级间的直径与比根长、组织密度,氮浓度与组织密度有较强的相关性,细根其他性状间的关系并不密切或因序级而异。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灌木细根性状变异沿一个主成分轴发生变异,该轴表示灌木细根的资源获取和保守的权衡策略。  相似文献   
109.
回声定位声波地理差异及其形成原因是蝙蝠生态学研究领域一个基本而关键的问题,对于探索物种生存机制、物种形成及其保护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本研究从较大地理尺度上(9个地理种群)研究了菲菊头蝠(Rhinolophus pusillus)回声定位声波结构的地理差异,并进一步探讨了影响回声定位声波地理种群差异的因素。结果表明,菲菊头蝠雌性的体型较雄性略大,其主频较高。不同地理种群之间回声定位声波差异明显,包括脉冲持续时间、脉冲间隔、主频以及带宽在不同的地理种群之间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地理种群之间的雌性菲菊头蝠前臂长和体重均与主频呈较弱的负相关,降雨量与雌性的主频呈较强的正相关;而不同地理种群之间的雄性前臂长、体重和降雨量与回声定位声波参数均无相关性;此外,地理距离、温度、湿度均与雌雄回声定位声波参数无相关性。本研究结果表明,菲菊头蝠不同地理种群间的回声定位声波出现明显差异,其中,体型和降雨量为主要影响因子,说明蝙蝠回声定位叫声的进化主要受到了当地生境的影响,表现出动物对不同生境的适应性进化。  相似文献   
110.
谢艳  白学良  宋丽  王宇 《西北植物学报》2015,35(7):1476-1481
通过对采自贵州省梵净山和内蒙古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的苔藓植物标本进行鉴定,发现了丛藓科的2个新分布种——卷叶薄齿藓(Leptodontium pungens)和北美赤藓(Syntrichia amphidiacea)。卷叶薄齿藓为中国新记录种,首次在中国贵州省梵净山发现,其主要特征为茎无中轴分化,具透明层,常分布于火山和温带高海拔地区。北美赤藓为内蒙古新分布种,发现于内蒙古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其主要特征为叶腹面近叶尖处生有大量芽胞,成熟芽胞棕色,多细胞,圆柱状。本研究对卷叶薄齿藓和北美赤藓的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进行了具体描述,并提供了图版和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