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5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81.
报道了木兰科(Magnoliaceae)含笑属(Michelia L.)一新种:台山含笑(M. taishanensis Y. H. Tong,X. E. Ye,X. H. Ye & Yu Q. Chen)。该新种目前仅分布于我国广东台山市的北峰山,与广东含笑(M. guangdongensis Y. H. Yan,Q. W. Zeng & F. W. Xing)近缘,但其叶柄更纤细,叶背老时变无毛,雄蕊较多且较长,花丝白色,药隔短小而与后者区别。  相似文献   
82.
邱忠礼  孙娜  王静  周催  车会莲 《生物磁学》2011,(12):2215-2220
目的:转基因棉籽对SD大鼠亚慢性毒性的研究。方法:选取出生6-8周的SPF级SD大鼠140只,雌雄各半,按体重随机分成7组,分别连续饲喂含普通棉籽5%、2.5%和1.25%的饲料和含转基因棉籽5%、2.5%和1.25%的饲料以及基础饲料30天。实验过程中监测动物体重、进食量和进水量,结束后分别测定各组动物的血常规、血生化、脏体指数等指标。结果:实验期间各组动物均生长发育良好,无中毒死亡现象发生。实验组实验动物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未发现转基因棉籽对实验动物有亚慢性毒性。  相似文献   
83.
天仙果与两种隐头花序小蜂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天仙果(Ficus erecta var.beecheyana)花为单性花、雌、雄异株、分别形成雌、雄花序,雌花序着生雌花,雄花序着生雄花和瘿花。花序中生活着银纹榕小蜂(Blastophaga silverstriana)和榕长尾小蜂(Sycoscapter sp.)。前者是唯一能进入雄花序腔产卵或雌花序腔传粉的昆虫,是天仙果专一性共生的传粉者;后者不能进入花序,在花序外通过产卵器将卵产在瘿花子房中,是植食性的寄生者。自然状态下天仙果每个雄花序均被2种小蜂产卵,平均每个花序出飞银纹榕小蜂208.2只、榕长尾小蜂64.2只。人为封堵花序口,银纹榕小蜂无法进入花序产卵,平均每个花序出飞榕长尾小蜂165.6只,是自然状态下的2.5倍,显然,2种小蜂互为竞争对手,榕长尾小蜂是榕-榕小蜂共生体系的破坏者。  相似文献   
84.
浙江天台山七子花群落优势种群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七子花(Heptacodium miconioides)为我国特产的落叶小乔木,属忍冬科的单种属植物,现资源极少.在浙江省天台山分布着一小片以七子花为优势的群落,作者曾对该群落特征和种群结构作了初步的研究[4,5].本文通过对该群落优势种群的年龄结构和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探讨该群落优势种群的年龄动态和物种多样性特征,为七子花群落的保护与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5.
2012年4月14日,在湖南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平山林区夫天垭管理站周边(29°47’58.74”N,110°05’10.92”E,海拔1397m)观察到3只雀形目(Passeriformes)鸟类,经查阅书籍(约翰·马敬能等2000,Robson2008,Brazil2009),鉴定为红交嘴雀(Loxiacurvirostra)。该鸟种在湖南各地鸟类多样性研究论文中未见报道(郑作新1961,邓学建等1993,1996,1998,1999,李自君等2005,王德良等2005,周毅等2007),且《中国动物志鸟纲》、《中国鸟类志》、《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等专著的分布地区未列入湖南,故确定为湖南省鸟类新记录。  相似文献   
86.
目的 了解在30 d喂养试验中不同受试方法引起SD大鼠生理指标的变化,建立实验室质量控制体系.方法 采用自由饮水、蒸馏水灌胃、食用植物油灌胃3种方法,记录在30 d喂养试验中SD大鼠的体重、进食量、脏体重、血液学及生化值,计算食物利用率、脏体比.结果 经18份检品报告中的360只大鼠食用植物油灌胃比自由饮水动物周体重、周进食量、脏体湿重显著偏低,相应总增重、总进食量、总食物利用率显著偏低;血液学检测值雌、雄鼠各组间无差异;生化检测值差异大,雄鼠血糖显著偏低,雌、雄鼠甘油三酯显著偏高.蒸馏水灌胃与自由饮水组相比各生理生化值无差异.结论 30 d喂养试验中,3种不同受试方法可行,SD大鼠生理指标值波动范围较大,均在许可范围内.认为可作为实验室质量控制指标,为研制实验动物生理指标值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7.
木质部和集聚效应是影响间接法测定叶面积指数(LAI)精度的主要因素, 尤其是木质部的校正一直存在争议。针对这一问题, 该研究首先利用半球摄影法(DHP)和LAI-2000植物冠层分析仪法(LAI-2000法) 2种间接法测定了小兴安岭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人工林叶面积最大时期的有效LAI (Le), 然后提出了A、B、C 3种校正方案来提高间接法的测定精度。同时, 利用凋落物法和异速生长方程法2种直接法测定LAI, 以凋落物法测定值为标准来评估3种校正方案的校正效果, 并检验天顶角范围对校正结果是否存在显著影响。结果表明: 在0-45° (1-3环)、0-60° (1-4环)、45°-60° (4环)及0-75° (1-5环) 4种不同天顶角范围内, DHP测定的Le比凋落物法、异速生长方程法测定值分别低估19%-32%和8%-29%; 而LAI-2000法也得到相似的结论, 分别低估9%-30%和8%-28%。虽然校正方案A高估了木质部对LAI的贡献, 但在45º-60º天顶角范围内, 能有效地校正DHP测定的Le, 在1-3环和1-4环天顶角范围内, 能有效地校正LAI-2000法测定的Le。4种天顶角范围内, 校正方案B均能有效地校正DHP测定的Le。整体来看, 4种天顶角范围内, 校正方案C对DHP和LAI-2000法测定值的校正效果均优于其他2种方案。研究结果表明除木质部和集聚效应外, 天顶角范围的选择也是决定间接法测定LAI精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8.
ASPH是哺乳动物胚胎期即存在于细胞内的一种高度保守的脱氧酶。近些年被发现在大多数正常组织中相对低表达或不表达,而在胎盘滋养层细胞和肾上腺细胞中高表达。并且ASPH在多种恶性肿瘤组织中过表达,其催化结构域可羟化某些蛋白质EGF-样结构域中天冬氨酸或天冬酰胺残基,从而介导细胞运动和分化,参与并调节了恶性肿瘤细胞的侵袭及转移,并在免疫调节中可介导抗肿瘤免疫反应。本文简要综述了近些年在肿瘤及其他领域中对ASPH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9.
大鼠颈动脉再狭窄模型的建立及其病理机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再狭窄动物模型,探讨再狭窄的发生规律及病理机制.方法:模拟临床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过程,造成大鼠颈动脉扩张及血管内膜的损伤,在此基础上系统地观测术后不同时相点内膜、中膜的增生以及细胞增殖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血管内皮修复情况.结果:新生内膜于术后28天增厚达高峰,增生的血管内膜细胞中以α-Atin染色细胞为主,提示血管内膜的增生大多来自中膜的平滑肌细胞.损伤动脉壁细胞增殖,中膜增厚在14时达到高峰与术后即刻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35天中膜面积与术后第一天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管回缩管腔明显变窄.血管外弹力板周径和内弹力板周径在手术后当天有明显增加,与对侧比较差异显著(P<0.05).但随后开始出现收缩性重构并在第14-28天达到高峰.手术后35天与对侧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管内膜剥脱后血管内膜第14天即可以见到部分再内皮化,28天血管内膜基本完全再内皮化.结论:损伤动脉狭窄的主要原因为血管的收缩性重构和内膜过度增生.  相似文献   
90.
分析了宝(鸡)天(水)高速公路建设地区植被生态环境特点,结合道路工程建设标段划分和小陇山各林场分布现状,对沿线路域生态系统进行了三级分区:其中一级路域生态区分别是麦积林场路域生态区、党川林场路域生态区、百花林场路域生态区和东岔林场路域生态区.最后,选择花石山1#道路域生态带(段)作为本次研究的典型案例区,通过对该路域生态带(段)内的植物群落进行细致调查,并应用种群数量统计分析、扩展最近邻体分析和点格局分析3种方法,选择该路域生态带自然植被类型的地带性种群锐齿栎(Quercus aliena.var) 、非地带性种群华山松(Pinus armandii)、白桦(Betula platyphylla)和人工群落的建群种种群日本落叶松(Larix kaempferi)进行了分布格局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路域生态区内各主要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具有一定的尺度变异性,如地带性种群锐齿栎(Quercus aliena.var)在0~10m尺度上表现为随机分布、10~20m尺度上表现为聚集分布、大于20m尺度上表现为均匀分布,等.通过路域生态区内的植物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研究,也对公路施工后的植物生态修复和绿地景观设计提供一定思路,为路域环境监测提供了生物因子方面的对比资料,最终为更合理的保护路域生态环境提供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