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7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18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为探究广西金钟山细叶云南松径向生长及其对气候的响应,该文建立了细叶云南松树木年轮标准年表,采用响应分析探讨了径向生长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并使用逐步回归和方差分解量化了不同气候因子对径向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响应分析结果显示,上一年1月、8月、9月、11月的日照时数以及上一年10月的平均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与标准年表年轮宽度均呈显著正相关,而上一年6月降雨量>10 mm的天数与年轮宽度呈显著负相关; 当年2月的降雨量、3月的空气相对湿度和平均最低气温、6月的日照时数以及9月的平均气温和平均最高气温均与年轮宽度呈显著正相关。(2)逐步回归最终模型的方差分解结果显示,上一年10月的平均最低气温对细叶云南松径向生长的影响最大(方差解释量达23.35%),其次是当年9月的平均最高气温(方差解释量为10.39%); 上一年1月和11月的日照时数分别解释了径向生长变异的3.94%和6.58%。综上表明,秋季的温度和冬季的光照条件是限制细叶云南松径向生长最主要的气候因子,早春干旱和雨季大降雨量会降低细叶云南松的径向生长。  相似文献   
82.
蜘蛛大壶状腺丝蛋白基因的克隆和原核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悦目金蛛(Argiope amoena)丝腺SMARTRACEcDNA文库为模板进行RT-PCR,克隆了1条大壶状腺丝蛋白(major ampullate spidroin,MaSp)基因cDNA序列。该条cDNA序列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可区分为两部分(1)富含丙氨酸的片段和富含甘氨酸的片段相间排列构成的重复氨基酸序列区,并且富含甘氨酸的片段中有脯氨酸分布;(2)约10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C末端非重复氨基酸序列区。把MaSp基因cDNA序列亚克隆到质粒pET28b( )中,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ET28b( )-MaSp,表达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用IPTG诱导表达。SDS-PAGE、氨基酸组成测定和N末端氨基酸序列测定的结果表明,表达产物为重组MaSp,表达量约为40mg/L。还对C末端非重复氨基酸序列对重组MaSp在水媒介中溶解性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3.
大花金挖耳花蕾中精油的化学组成及其杀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GC-MS联用技术检测了阴干的大花金挖耳花蕾中精油的化学组成及相对含量,并测定了该精油对14种常见作物病原菌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大花金挖耳花蕾精油得率为2.9%,从中鉴定出53种成分,占色谱峰总面积的86.01%,主要化学成分为(E,E)-3,7,11,15-四甲基-1,6,10,14-十六烷四烯(15.33%)、甲苯(11.32%)、(3α,5α)-3,5,14,19-四羟基强心甾-20(22)-烯(6.00%)、2-乙氧基四氢呋喃(5.44%)、亚油酸(3.51%)等.杀菌实验结果表明,该精油对小麦全蚀病菌(Gaeumannomyces gramims)和小麦纹枯病菌(Rhizoctonia cerealis)抑制作用最强,在0.5 mg/mL浓度下,5 d后对这2种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均大于97%;对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和番茄叶霉病菌(Fulvia fulva)等也有较强的抑制效果.大花金挖耳花蕾精油的化学组成及其杀菌活性研究均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84.
大花金挖耳内生菌的分离及抑菌活性筛选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从菊科植物大花金挖耳(Carpesium macrocephalum)的花、茎、叶、果实和根中分离出92株内生菌,其中真菌68株,细菌16株,放线菌8株;对峙法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其中22株内生菌分别对小麦赤霉病菌、黄瓜灰霉病菌、辣椒疫霉病菌、玉米大斑病菌和苹果炭疽病菌均有较好的拮抗作用;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22株内生菌发酵产物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内生细菌H-32的发酵液稀释10倍和内生真菌H-18、Y-12、G-4、G-6的菌丝丙酮提取物在0.5 mg·mL^-1(菌丝干重)的剂量下,均对番茄灰霉病菌和玉米大斑病菌菌丝生长具75%以上的抑制效果;活体组织法测定结果,H-32的发酵液和H-18、J-1、Y-17、G-6的菌丝丙酮提取物在2.0 mg·mL^-1(菌丝干重)的剂量下,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均在50%以上.综合分析认为,H-32、H-18和G-6等内生菌的抑菌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5.
金乌贼的生物学特性及增殖技术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金乌贼广泛分布于俄罗斯远东海海域,中国沿海,日本本州、四国、九州海域,朝鲜西海岸、南海岸海域,以及菲律宾群岛海域。它不仅是中国沿岸渔业的重要捕捞对象,也是一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优良品种。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金乌贼生物学和增殖技术的研究,着重介绍了金乌贼形态学、渔业生物学、行为生态学及遗传学的研究内容,探讨了金乌贼受精卵的人工孵化、幼体发育及产卵基的材质、形状、稳定性和颜色等对金乌贼附卵的影响。提出了目前在金乌贼增殖技术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6.
金佛山自然保护区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野外调查和数量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金佛山自然保护区的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金佛山自然保护区分布有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51个,占该区种子植物属总数的4·59%,占全国同类属数的20·99%,其中裸子植物4属4种,被子植物4属65种。在被子植物中,双子叶植物占41属58种;单子叶植物占6属7种。在51个特有属中,单种属有39属,占总数的76·47%。唇形科、苦苣苔科、伞形科、兰科含特有属较多约占本区同类属的31·37%。特有属的生活型以多年生草本和落叶木本为主,两者共4属,占特有属总数的80·39%。特有属的分布区类型以东部和中部特有分布为主,并具有少量的南部特有分布成分,51个特有属的分布区类型表明了该区系由热带性质向温带性质的过渡性特征。本区的特有属植物多分布于低山和中山。金佛山与大巴山、武陵山、神农架关系较为密切,它们同属于川东-鄂西特有现象中心(或三峡中心)。在51个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中古特有属和珍稀濒危物种占有较大的比例,本区无疑是古植物区系的重要避难所。  相似文献   
87.
记录了采自天津的1新种郑氏金羽蛾Agdistis zhengi sp.nov. (图1 -3)。该种分布于天津,与直钩金羽蛾A.uncirectangula Hao & Li(图4)相似,但可以通过以下特征与后者区别:爪形突的左侧一支端部近圆形深凹,两侧顶端尖,均向外侧弯曲;抱器背臂整体看起来象鹅的头部;阳茎基环两叶,小而不明显;囊形突大,近环带状,末端圆;第8腹板末端突起的形状和位置与后者不一致等。文中给出了新种成虫图,以及雌雄外生殖器特征图。模式标本保存在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昆虫标本室。 新种以著名昆虫学家郑哲民教授的姓氏命名。  相似文献   
88.
SPF级金黄地鼠的主要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定SPF级金黄地鼠的生物学特性数据,为生物制品的生产、检定及科学研究提供标准化的SPF级金黄地鼠。方法在5周龄、10周龄和30周龄群体中随机抽样20只地鼠,雌雄各半。测定生长发育、繁殖性能、淘汰种鼠干物质及粗脂肪含量、解剖学特性以及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等生物学特性指标。结果从SPF级金黄地鼠的生长和繁殖特性来看,通过严格的选择和淘汰,SPF级金黄地鼠的生长、繁殖等特性已保留下来,同比原种群得到进一步提高。其体重和主要脏器重量、脏器系数的数据在5、10和30这三个日龄段基本稳定一致,呈现正常的生长规律;该鼠群的血常规、血液生化指标和免疫指标也比较稳定一致,个体间的差异很小。结论本实验测定的SPF级金黄地鼠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将为SPF级金黄地鼠进一步标准化提供极其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89.
金纳米颗粒凭借其独特的光学和电化学特性,广泛应用于信息存储、化学传感、医学成像、药物传输以及生物标记等领域。近年来,生物法合成金纳米颗粒因其环境友好、绿色低毒等特点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研究表明,多种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真菌和病毒等均具有合成金纳米颗粒的能力。本文综述了微生物介导合成金纳米颗粒的特性、机制及应用,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0.
金纳米棒因其独特的光电特性有望成为临床无创光热治疗的理想光敏材料。然而,金纳米棒的表面性质,如与蛋白质等生物分子的非特异性吸附作用,直接影响着纳米粒子在临床应用中的稳定性。作者采用两性离子谷胱甘肽通过强健Au-S键形成修饰金纳米棒,考察其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及其应用于肿瘤细胞近红外光热治疗的效果,并对其红外光敏热疗相关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索,希望为金纳米棒的临床应用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