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1篇
  免费   148篇
  国内免费   533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毛乌素沙地南缘沙漠化临界区域土壤养分的空间异质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乌素沙地南缘沙漠化临界区域是沙地-草地景观界面的关键部位,研究该区域土壤养分的空间格局和生态学过程,对于土地沙漠化的机理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经典统计与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半变异函数及其模型、克里格局部插值估计、空间分布图等研究了毛乌素沙地南缘沙漠化临界区域土壤养分的空间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速效钾含量符合球状模型,全氮和速效磷含量符合指数模型;速效钾含量具有强空间自相关性,其结构方差比为0.882,而全氮和速效磷含量表现为中等程度的空间自相关性,其结构方差比分别为0.501和0.514;3种土壤养分空间自相关距离存在差异,其中全氮和速效钾的变程均为511m,而速效磷的变程为143m;3种土壤养分的分布格局呈现明显的空间规律性,从牛枝子群落到黑沙蒿群落,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先降低后升高,与研究区的界面变化过程一致,而全氮含量逐渐降低,与研究区的植被覆盖度变化一致;3种土壤养分的标准差都较小,Kriging插值结果比较可靠。  相似文献   
122.
喀斯特木论自然保护区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特征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Liu L  Zeng FP  Song TQ  Peng WX  Wang KL  Qin WG  Tan WN 《应用生态学报》2010,21(7):1667-1673
基于网格(20m×20m)采样法采集土壤样品,利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方法分析了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200m×100m)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pH值表现为弱变异,其他各养分指标均为中等程度变异,大小顺序为速效磷(AP)速效钾(AK)碱解氮(AN)土壤有机质(SOM)全钾(TK)全磷(TP)全氮(TN);pH半变异函数的最佳拟合模型为球状模型,TK和AK的最佳拟合模型为指数模型,其他养分指标的最佳拟合模型均为高斯模型;pH、AK的变异尺度(变程)较小,分别为58.1和41.1m,SOM、TN、TP、AN、AP的变异尺度相近,在100~150m,TK的变异尺度最大(463.5m);除研究区土壤TK、TN表现为中等的空间自相关性外,其他土壤养分指标均表现为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pH、AK呈零星斑块状分布,表现为高异质性;SOM、TP、TK的变化趋势较平缓,呈中间高、两边低的分布格局;AN、AP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相似性,均随坡度的增加而呈片状上升趋势;TN的分布较特殊,呈中间低、两边高的趋势.植被、地形和高异质性的微生境是造成喀斯特木论自然保护区土壤养分格局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3.
菜粉蝶对两种迁地保护的兰科植物传粉和繁殖成功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迁地保护是防止物种灭绝的有效措施。为了解在新栖息地兰科植物与昆虫之间的关系, 从而为兰科植物的保护提供借鉴, 作者对迁地栽培于深圳市全国兰科植物种质资源保护中心的本地种血叶兰(Ludisia discolor)和外来种银带虾脊兰(Calanthe argenteo-striata)的传粉系统和繁殖策略进行了观察和研究。血叶兰和银带虾脊兰都具有白色小花组成的花序, 且花有距。在开放栽培条件下, 菜粉蝶(Pieris rapae)是这两种兰科植物唯一有效的传粉者。菜粉蝶携带血叶兰和银带虾脊兰花粉块的部位分别是降落时平衡身体的左侧足部和取食花蜜的喙。两种兰科植物传粉效率较高, 花粉移走与沉降的比值分别为1.14 : 1和0.74 : 1。血叶兰的结实率在2007和2008两年间无显著差异, 且均高于银带虾脊兰。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由于它为传粉者提供报酬; 另一方面是因为血叶兰的花期与菜粉蝶的盛发期相吻合, 有利于充分利用传粉者; 而银带虾脊兰的花期滞后于菜粉蝶的盛发期, 传粉者缺失使得部分花未能授粉。血叶兰和银带虾脊兰都是高度自交亲和的物种, 但不存在无融合生殖和自动自花授粉的现象; 自交和异交的繁殖成功率无显著差异。这两种兰科植物可能存在由传粉者导致的自交现象。血叶兰和银带虾脊兰在迁地栽培到兰科中心后生长良好, 每年花期都有自然结果的现象, 植株周围有新生幼苗的建立, 种群有逐渐扩大的趋势, 显示出迁地保护的可行性。可以预测若干年后, 这两个种在兰科中心具有建立稳定种群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4.
目的探讨1株耐亚胺培南弗劳地枸橼酸杆菌的耐药机制。方法采用浓度梯度法(Etest)检测对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通过金属酶初筛试验(协同法)检测金属酶;改良Hoged试验检测碳青霉烯酶;头孢西丁三维试验检测AmpC酶;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耐药基因;DNA测序决定基因型;接合试验检测耐药基因的转移性。结果弗劳地枸橼酸杆菌临床分离株NC118对亚胺培南的MIC为〉16μg/ml,金属酶初筛试验阴性,Hoged表型确证试验碳青霉烯酶阳性,AmpC酶阳性,PCR扩增及测序显示含有blaKPC-2、blaAmpC基因,该菌株所产AmpC酶基因与CMY-45型AmpC酶(GenBank:ACU00152.1)比较有5个氨基酸发生了改变,该blaCMY-2-like基因为一个新型的AmpC酶基因。结论在弗劳地枸橼酸杆菌中发现一种新的ampC基因(blaCMY-49)。  相似文献   
125.
目的:观察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市售左旋咪唑、西米替丁、伐地那非作为甲型流感病毒核蛋白(NP)与基质蛋白2胞外区多肽(M2e)融合蛋白NM2e亚单位疫苗佐剂的可能性。方法:将左旋咪唑、西米替丁、伐地那非单独或者分别与Al(OH)3配伍作为NM2e蛋白佐剂,经肌肉注射免疫BALB/c小鼠,通过体液和细胞免疫检测及病毒攻击实验研究这些免疫调节剂作为疫苗佐剂的可能性。结果:左旋咪唑对NM2e蛋白亚单位疫苗无明显的佐剂效应,但与铝佐剂合用可使攻毒后存活小鼠体重恢复加快;西米替丁可以明显提高NM2e蛋白诱发的特异性IgG2a滴度,提高攻毒后小鼠的存活率(30%),但保护效果明显低于铝佐剂(70%),与铝佐剂无明显的协同作用;伐地那非能明显增加NM2e蛋白诱发的特异性IgG1、IgG2a滴度,提高攻毒后小鼠的存活率(36%),但与铝佐剂合用有相互抑制作用。结论:左旋咪唑、西米替丁、伐地那非对NM2e蛋白均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其中西米替丁和伐地那非能提高攻毒保护效果,但保护效果明显低于Al(OH)3,与Al(OH)3联合使用均无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26.
鲸的世界     
《人与生物圈》2010,(6):4-20
对于水生(包括海洋和淡水)生物体跟踪研究的程度远低于陆地系统的生物体,这可能掩盖了水生生物体同样严重的灭绝危险(低确定性)。千年生态系统评估:生态系统与人类福祉—生物多样性综合报告  相似文献   
127.
采用PCR技术,从盐地碱蓬液泡膜Ca2+/H+逆转运蛋白SsCAX1的cDNA中扩增了其N末端亲水区段(1~210 bp),并将其插入到原核表达载体pGEX-6p-3中进行诱导表达.获得分子量约33.5 kDa的可溶性融合蛋白,经纯化后从免疫家兔中得到了SsCAX1的特异性抗体.  相似文献   
128.
基于GS和GIS的春尺蠖种群分布动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利用杀虫灯诱杀春尺蠖雄成虫的数据,采用地统计学空间插值方法,借助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得出2001~2003年和田地区春尺蠖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动态。结果显示,3年中春尺蠖种群均为聚集分布,但聚集程度、种群空间分布和数量处于动态变化之中。通过TM卫片解译提取和田地区森林图层,在ARCGIS中完成对插值模拟图的切割,从而把春尺蠖种群动态的年际分布显示在具体的森林斑块内。研究结果可作为进一步研究春尺蠖种群暴发机理和系统控制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9.
根据文献资料和标本馆及化石记录,讨论了壳斗科栲属植物的现代分布和地史分布。现代栲属植物有110~134种,主要分布在东亚及东南亚,其中印度支那地区有82种栲属植物,是世界栲属植物分布最集中的地区,马来西亚地区是栲属特有种最丰富的事实是支持马来西亚地区与其它地区的区系交流十分有限的论据。中国栲属植物最丰富的地区是滇黔桂地区(29种)。栲属植物现代多样化中心在马来西亚和中南半岛。排除Chrysolepis后,栲属的分布类型应属热带亚洲分布。栲属在地质历史上有着比现在广泛的分布,最早、最可靠的栲属化石记录发现于北美始新世地层,欧洲和日本始新世也有栲属的化石记录,化石记录表明栲属起源的时间不晚于古新世,所有的壳斗科及栲属的化石都发现于北半球,现代分布也主要在北半球,壳斗科及栲属起源于北半球可以确认,由于化石证据与现代植物学的研究结果有较大差异以及关键地区化石证据的不足,具体的起源地尚不能肯定。  相似文献   
130.
松科冷杉属植物的化石历史和现代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杉是北半球阴暗针叶林的优势种和建群种,现全世界共有52种1亚种12变种,在北半球形成南欧、北美和东亚三个分布中心,这三个地区也是冷杉属化石最丰富的地区。在垂直分布上,冷杉集中分布于1000~2000m(15种)和2500~4000m(13种)两个海拔地段。在中国,冷杉植物呈南北间断分布,集中分布在横断山地区。冷杉属的特有现象和孑遗分布现象都十分突出,有7个种呈孑遗分布。根据冷杉属的地史分布和现代分布的研究并结合最新的系统演化资料,本文推测冷杉属于白垩世中期起源于北半球的中高纬度地区,始新世以后,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冷,逐步向南迁移,由于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落基山脉抬升及东亚季风气候的出现以及第四纪冰期的影响而形成了现代间断的分布格局。冷杉与银杉、金钱松等其它松科植物的形成模式十分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