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61篇
  免费   310篇
  国内免费   4570篇
  2024年   63篇
  2023年   332篇
  2022年   304篇
  2021年   356篇
  2020年   369篇
  2019年   300篇
  2018年   226篇
  2017年   290篇
  2016年   311篇
  2015年   334篇
  2014年   469篇
  2013年   384篇
  2012年   486篇
  2011年   504篇
  2010年   459篇
  2009年   507篇
  2008年   591篇
  2007年   455篇
  2006年   396篇
  2005年   398篇
  2004年   404篇
  2003年   385篇
  2002年   391篇
  2001年   297篇
  2000年   310篇
  1999年   249篇
  1998年   198篇
  1997年   260篇
  1996年   244篇
  1995年   289篇
  1994年   236篇
  1993年   239篇
  1992年   267篇
  1991年   235篇
  1990年   237篇
  1989年   193篇
  1988年   42篇
  1987年   53篇
  1986年   39篇
  1985年   60篇
  1984年   29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16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4篇
  1976年   1篇
  1966年   5篇
  1963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本文对扁头中国短头鲵(新属新种) (Sinobrachyops placenticephalus gen. et sp. nov.) 的形态特征和分类位置进行简述.标本得自著名的恐龙化石产地——自贡大山铺,产出时代为中侏罗世.中国短头鲵是目前迷齿类中在地史上最年轻的一个属.它的发现使迷齿类在地球上生存时代的上限推移到中侏罗世.  相似文献   
102.
1980—1981年先后自北京、昆明、福州等地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 (Lange)Sing.]上分离到一种真菌,在PDA上的培养性状与蘑菇轮枝菌(Vertieillium psalliotae Tresch.)和蛛网丝枝霉中国变种[Aphanocladium aranearum(Petch) Gams var sincase J.D.Chen]近 似。镜检可见其兼具上述两种菌的形态。经反复多次纯化,并挑取单孢子培养,肯定了这种真菌是纯菌。在培养基上已保存4年,形态稳定。它具典型蘑菇轮枝菌形态,而其丝枝霉型瓶梗的形成和瘪缩时间、长度、原瓶梗数量、末端瓶梗数及排列密度等,都与蛛网丝枝霉中国变种有一定差异,与丝枝霉属其它种亦不同,故定为两型丝枝霉新种(Aphanocladium dimorphum sp-nov.)。本文详细描述了该新种的形态,井对文甲所提的五种真菌及其与Engyodontium属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3.
固定化在多孔玻璃上的青霉素酰化酶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大肠杆菌As 1.76提取青霉素酰化酶,经纯化,用戊二醛圈定在氯烷基硅烷化多孔玻璃上。初步摸索了固定化条件。固定化酶的米氏常数为7.7 x 10-4M,比自然酶大10倍,但竞争性抑制剂苯乙酸对固定化酶和自然酶的抑制常数基本相同,固定化酶的最大反应速度为5.8×10-2M/min,比自然酶大2.5倍,水解NIPAB的最适pH为7.O,比自然酶低1个pH单位,最适反应温度比自然酶低i0℃,固定化酶在pH 5.8—8.0之间较稳定,较自然酶的范围略窄;固定化酶在40℃以下稳定,而自然酶在45℃以下稳定。  相似文献   
104.
作者在前两篇文章里报道了湖北省神农架产的尾孢菌属及其近似属的22个种,本文再报道这一地区的尾孢菌属、短胖孢属及色链隔孢属的4个种,其中1个是新种,即李色链隔孢(Phaeoramularia pruni Guo et Liu,sp.Nov.),其模式标本收藏于中国科学院真菌标本室(HMAs)。该新种与寄生于李属(Prunus sp.)植物上的变红尾孢(Cercospora rubro-tincta)接近,但后者分生孢子梗窄(2—4.5μm),不分枝,曲膝状折点少(0一1个),分生孢子向顶渐狭,不链生,隔膜多(1—5隔),因此易于区别。  相似文献   
105.
细菌多糖产生菌种类很多如黄单胞菌、产碱杆菌、明串珠菌、贝耶林克氏菌、假单胞菌以及其他土壤细菌等等,其中黄单胞菌产生的多糖黄原胶(xanthan),已工业化生产,在工农业上已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开辟新的胞外多糖来源也引起科学工作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6.
自然界甘蓝茎点霉(Phoma lingam)的有性世代为斑点小球腔菌Leptosphaeriamaculans通常形成于甘蓝属植株的越冬残茎上。在实验室内其有性阶段不易培养或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且形成假囊壳的百分率也很低。为了在实验室内能短期诱发大量L.maculans的假囊壳,本实验研究了该菌假囊壳生成的条件,创造了双层培养方法。自澳大利亚采集到有该菌假囊壳的芸苔(Brassica napus)残基,分离得到子囊孢子单孢后代数十株,同时用保存的已知交配型665(+)和666(-)为材料,研究了(+)(-)配对结合的环境条件。实验结果表明16℃的温度,近紫外光照射(黑光灯)和V_(?)麦杆琼脂培养基上可以产生少量的假囊壳。但是,若配合以双层培养,则在培养4周后可产生大量成熟的假囊壳。实验还确定了该菌在性细胞形成、交配、子囊形成和成熟等阶段对环境因子都有不同的要求。双层培养对假囊壳的发育有重要作用。前期菌体营养生长与后期假囊壳的成熟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07.
本文报道了采集于广东省阳山县太平洞乡的一个亚硬孔菌属Rigidoporopsis Johan. &Ryv.新种,命名为大孢亚硬孔菌Rigidoporopsis macrospora G.Y.Zheng et Bi。三个国内新纪录:榆硬孔菌R.ulmarius(Fr.)Ryv.;薄皮蜡卧孔菌Ceriporia leptoderma(Berk.&Br.)Ryv.和新西兰背孔菌Chaetoporus novae-zelandiae(G.H.Cuna.)G.H.Cunn. 硬孔菌属和亚硬孔菌属的主要差别是:前者孢子光滑,非淀粉质反应;而后者则为轻微粗糙或具小疣,淀粉质或拟糊精质反应。另外,前者的担子较后者小得多。  相似文献   
108.
本工作利用光吸收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研究了甲素对DNA分子中四种碱基A、G、C和T光氧化的敏化作用,发现在反应体系的pH为9.0、甲素浓度为3×10~(-5)mol/L、光照40分钟时,G和T紫外吸收明显降低;HPLC分析发现甲素敏化的G光氧化体系比对照体系多出现一组分峰(滞留时间0.927分钟),该峰用475nm波长检测比260nm波长检测灵敏。根据反应机制推测是G环破裂产物。在反应条件固定时,甲素敏化G的光氧化作用受pH、光照时间及甲素浓度影响极大。单线态氧淬灭剂——叠氮钠浓度在40—110mmol/L可部分抑制甲素敏化G的光氧化作用,>110mmol/L时反应完全被阻断,提示甲素对G光氧化的敏化作用主要通过单线态氧(~1O_2)即Ⅱ型机制起作用。本文还讨论了G光氧化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09.
从臭味假单胞菌中提纯97倍的AcAcCoA硫解酶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上是均一的一带。该酶分子量为170,000,每分子含有4个亚基,亚基分子量为42,000。该酶的等电点为pI6.7。它的N-末端为丙氨酸,N-末端是单一的。该酶催化反应的Km值为10.2μmol/L,最大反应速度为16.7μmol/min·mg。 臭味假单胞菌细胞粗提液透析后,经DEAE-纤维素(DE-52)柱色谱,从洗脱液中可同时得到四个酶的活力峰:乙酰乙酸琥珀酰辅酶A转移酶,AcAcCoA硫解酶,β-酮已二酸琥珀酰辅酶A转移酶和β-酮己二酸单酰辅酶A硫解酶。一般认为在细菌的芳径代谢中存在β-酮己二酸代谢途径,上述四个酶的活力峰同时存在说明除β-酮已二酸代谢途径外,还同时存在乙酰乙酸代谢途径。  相似文献   
110.
本文报道了中国产的黑腹菌属Melanogaster(黑腹菌科 Melanogastraceae,黑腹菌目 Melanogastrales,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二新种:山西黑腹菌Melanogaster shanxicnsis Liu,K.Tao et Chang和倒卵孢黑腹菌M.obouatisporus Liu,K.Tao et Chang并对中国已报道过的黑腹菌属内的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