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4篇
  免费   125篇
  国内免费   439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56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87篇
  2013年   80篇
  2012年   90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92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51.
2004年8月至2005年8月在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内,通过广泛收集歪叶榕榕小蜂标本、非传粉小蜂产卵行为学观察和阻止传粉者入果等实验方法,研究了我国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下的一种榕树——歪叶榕Ficus cyrtophylla的榕小蜂群落组成结构、非传粉小蜂的繁殖策略以及它们对榕-蜂共生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歪叶榕中除了具有唯一传粉榕小蜂Blastophag sp.以外,还具有3种非传粉小蜂Platyneura sp.、Philotrypesis sp.和Sycoscapter sp.。在歪叶榕榕小蜂群落中,传粉榕小蜂占整个群落总数的92.21%,是群落的最主要组成者;主要的非传粉小蜂是Sycoscaptersp.,占5.78%; 其次是Philotrypesissp.,占1.84%,而Platyneurasp.仅占群落总数的0.17%。歪叶榕中的非传粉小蜂通过各自产卵时间和食性分化的策略来利用榕果中的资源繁殖后代。非传粉小蜂寄生使传粉榕小蜂的总数和其雌蜂数量都显著地降低,但是对传粉小蜂雄蜂数量没有显著影响,从而导致传粉榕小蜂的雄性性比显著地增加。这说明非传粉小蜂在选择寄居宿主时具有明显的倾向性,而且更多地将卵产于含有雌性传粉小蜂的瘿花之中。因此,非传粉小蜂通过减少雌性传粉小蜂的数量而降低了榕树的雄性适合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榕 蜂共生系统的稳定存在和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52.
角百灵和小云雀的孵化行为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赵亮  张晓爱  李来兴 《动物学报》2002,48(5):695-699
鸟类的个体发育是在双亲、雏鸟及巢组成的一种特殊环境中完成的,稳定的热环境是它们完成孵化和雏鸟生长发育的必要条件(White et al., 1974; Purdue, 1976; Ellis, 1982; Haftorn, 1983; Morton et al., 1985; Schnace et al., 1991; Vatnick et al., 1998; 张晓爱等,1995).因此亲鸟的伴巢行为及时间花费在保证繁殖成功中起重要作用.伴巢行为是指亲鸟在繁殖期间,为筑巢、防御、抱卵、孵雏及递食而出现在巢中或附近的所有行为(Oppenhaim, 1972).亲鸟拌巢的时间分配与巢环境有密切关系,已有大量的报道(如Purdue, 1976; Ellis,1982; Schnace et al., 1991;张晓爱等, 1995). 张晓爱等(1995)比较了高寒草甸地区的地面、灌丛及洞穴3种不同营巢类型亲鸟的伴巢时间分配模式,但是对亲缘关系较近,营巢生境相同鸟类之间的伴巢时间分配模式,以及坐巢行为与巢环境之间关系没有报道,国外对这方面的报道也甚少.本项研究选择高寒草甸的两种百灵科鸟:角百灵(Eremophila alpestris)和小云雀(Alauda gulgula)作为研究对象来比较亲鸟在孵化期坐巢行为与巢址微环境的关系,对研究鸟类繁殖行为与环境关系及从生活史进化角度研究相似种的共存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53.
重组大肠埃希菌发酵工艺的影响因素及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重组大肠埃希菌的高密度发酵是现代发酵工程研究的一个热点 ,也是基因工程产品大规模生产的重要技术。采用高密度培养技术 (Highcell densitycultre,HCDC) ,也就是高密度发酵技术 ,提高菌体的发酵密度 ,最终提高产物的比生产率 ,不仅可减少培养体积、优化下游分离提取 ,还可以缩短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 ,从而极大地提高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这一目的的实现 ,除了重组菌本身的表达性质外 ,还必须赋予重组菌生长和产物表达的最适环境条件 ,包括适宜的培养基组成、宿主菌的选择、补料的调控、代谢副产物的限制、比生…  相似文献   
954.
本文报道黑蛋巢菌属 Cyathus Haller:Pers.一新种——潞西黑蛋巢 Cyathus luxiensis T.X.Zhou,J.Yu et Y.H.Chert,一新变种——非洲黑蛋巢宽孢变种 Cyathus africanus H.J.Brodie var.latisporus Y.H.Chert et J.Yu 和一新记录型——壶黑蛋巢布诺德变型 Cyathus olla(Batch) Pers.f.brodiensis Shinners et Tewari。给出了每个分类单元的宏观、微观特征图。新种、新变种的模式标本保存于西南林学院真菌标本室(MHSFC)。  相似文献   
955.
定量蛋白质组研究是蛋白质组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而液相色谱质谱技术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蛋白质的定性和定量研究.该研究建立和优化了一种基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蛋白质组非标记定量方法,并对两种肽段质谱检测计数的归一化算法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ASC法要优于Rsc法.最后,将建立的方法应用于肝癌细胞模型HepG2和HepG2-HBx细胞系的差异蛋白质组表达研究.质谱鉴定结果用聚类分析软件cluster3.0进行分析,最后鉴定出107个重叠蛋白,其中9个蛋白质表达上调(Ratio>1.75),6个蛋白质表达下调(Ratio<0.5),这些蛋白质均与肝癌发生和恶化密切相关.结果表明,该技术操作简单、方便,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动态范围,利用该方法进行差异蛋白质组研究和发现生物标志物在理论和临床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56.
缺血导致的心肌细胞缺氧是缺血性心脏病的主要病理因素,糖尿病是缺血性心脏病最常见的合并症之一.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心肌损伤明显加重,预后差,可能与缺氧诱导因子1 (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HIF-1)表达减少有关.但糖尿病时HIF-1信号转导系统改变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提高HIF-1α在缺血心肌中的表达及活性能明显促进新生血管形成,促进心肌细胞存活,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降低心肌梗塞面积,提高心肌功能,因此,调节HIF-1α的表达及活性成为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新方法.通过制作GK糖尿病大鼠心肌梗塞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RT-PCR等方法研究发现,GK糖尿病大鼠合并心肌梗塞时,HIF-1α表达减少,心梗面积增大,而给予糖尿病大鼠慢性氯化钴处理后,其血糖水平降低,HIF-1α表达增加,心梗面积减小,这为如何调节HIF-1信号转导系统治疗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提供一个可能的新的治疗视点和策略.  相似文献   
957.
角果藜的地上地下结果性与种子萌发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蕊  魏岩  严成 《生态学杂志》2008,27(1):23-27
对角果藜(Ceratocarpus arenarius L.)的种子形态进行了观测,并进行了种子萌发实验,探讨了角果藜的地上地下结果特性.结果表明: 角果藜的地上果实和地下果实的颜色、大小、质量均存在差异;种子的异质性导致了地上种子、地下种子(果实)的不同萌发行为;角果藜地上种子、地下种子的萌发率均较低,分别为32%、27%(30 d)(5 ℃/25 ℃);划破种皮可显著提高地上种子和地下种子的萌发率(P<0.05);延长储藏时间能显著提高地上种子的萌发率(P<0.05),也能部分提高地下种子的萌发率,表明地上种子和地下种子均属于生理休眠,但地上种子的休眠程度浅;角果藜的地上地下结果性是对荒漠极端环境适应的一种特殊繁殖策略.  相似文献   
958.
蛋白质组学是后基因组时代的新兴学科,是当今生命科学领域新的增长点.蛋白质组学的研究为药物筛选、新药开发、临床诊断及新陈代谢途径研究等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基础.对蛋白质组学领域中涉及的蛋白质药物、数据库及检测分离设备等的专利保护现状和策略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强调了加强我国蛋白质组学知识产权保护特别是专利保护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59.
基因工程菌中重组质粒的稳定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基因工程菌(细胞)是现代生物工程中的微型生物反应器,是基因工程的研究主体之一.获得使外源基因高效稳定表达的基因工程菌或细胞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与最终目的.基因工程菌重组质粒稳定性问题是基因工程菌工业化生产与实验研究中的最主要问题,就其在基因工程中的重要性、影响因素及提高稳定性策略方面作简要介绍并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960.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 采用挖掘法挖取塔克拉玛干柽柳(Tamarix taklamakanensis)、塔克拉玛干沙拐枣(Calligonum roborovskii)和罗布麻(Apocynum venetum )根系, 对根系的拓扑结构特征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 1) 3种植物根系均以水平分布占优势, 根系浅层化。2) 3种植物根系结构的适应性不同, 表现为两种不同的根系分支模式, 塔克拉玛干柽柳根系为叉状分支结构(qa=0.15、qb=0.09、TI=0.658), 罗布麻(qa=0.43、qb=0.35、TI=0. 83)和沙拐枣(qa=0.52、qb=0.38、TI=0.86)根系趋向于鱼尾形分支结构。3) 3种植物根系的连接长度都较大, 最小也达1.12 m, 说明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 3种植物通过增加连接长度来扩大根系在土层中的分布范围, 从而提高根系的有效营养空间, 增加根系连接长度是根系对沙漠腹地贫瘠土壤环境的一个良好适应。4)研究验证了Leonardo da Vinci法则, 即根系分支前的横截面积等于根系分支后的横截面积之和, 3种植物根系分支前后的横截面积符合Leonardo da Vinci法则。研究表明沙漠腹地3种植物根系构型特征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 在相似的沙漠环境中具有不同的根系适应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