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86篇
  免费   176篇
  国内免费   2159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91篇
  2022年   106篇
  2021年   133篇
  2020年   87篇
  2019年   120篇
  2018年   74篇
  2017年   104篇
  2016年   129篇
  2015年   133篇
  2014年   268篇
  2013年   259篇
  2012年   494篇
  2011年   354篇
  2010年   324篇
  2009年   372篇
  2008年   409篇
  2007年   436篇
  2006年   386篇
  2005年   395篇
  2004年   400篇
  2003年   511篇
  2002年   513篇
  2001年   410篇
  2000年   382篇
  1999年   337篇
  1998年   316篇
  1997年   430篇
  1996年   364篇
  1995年   437篇
  1994年   395篇
  1993年   366篇
  1992年   331篇
  1991年   285篇
  1990年   260篇
  1989年   241篇
  1988年   32篇
  1987年   40篇
  1986年   42篇
  1985年   48篇
  1984年   27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2篇
  1965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0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991.
本文记述了璐蜡蝉科Lophopidae华北璐蜡蝉属Boresinia 1新种,模式标本存放在西北农业大学昆虫博物馆。  相似文献   
992.
在光周期L∶D=16∶8,温度(25±1)℃条件下对中黑盲蝽Adelphocoris suturalis Jakovlev羽化规律及交配行为进行观察,结果表明:中黑盲蝽雌、雄成虫全天均可羽化,雌虫羽化高峰出现在亮灯后7:00—9:00am,雄虫的羽化高峰出现在亮灯后5:00—7:00am;羽化过程历时较短,仅5~7 min。成虫自4日龄开始达到性成熟;室内短距离条件下雌虫通过足摩擦腹部(有时会伴随着振翅)吸引雄虫,同时雄虫用足摩擦腹部并振动翅膀回应雌虫,定位雌虫后发生交配,交配时间约30 s。  相似文献   
993.
采用气质联用和嗅觉仪对分部解剖的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Meyer-Dür)雄虫体外挥发物进行鉴定和生测。结果表明:绿盲蝽雄虫浸提物中的主要组分有13种,包括醇类、酸类和酯类。相对含量较高的依次有丁酸己酯、反-2-丁酸己烯酯和己醇。绿盲蝽雄虫从交配不活跃期进入活跃期,其体内的丁酸己酯、反-2-丁酸己烯酯和己醇的含量都明显变化,其中丁酸己酯和反-2-丁酸己烯酯明显增加,而己醇的含量减少,表明绿盲蝽雄虫在交配活跃期,可能有大量的丁酸己酯和反-2-丁酸己烯酯释放到体外。比较绿盲蝽雄虫的不同部位的浸提物的含量,发现丁酸己酯、反-2-丁酸己烯酯和己醇主要存在于虫体胸部。嗅觉反应测试中绿盲蝽雌虫对丁酸己酯和反-2-丁酸己烯酯有明显的趋性,同时含量很少的丁酸庚酯对雌虫有明显引诱作用。因此推测丁酸己酯、反-2-丁酸己烯酯和丁酸庚酯可能是绿盲蝽雄虫释放到体外的挥发性引诱成分,并主要由胸部内的腺体分泌。  相似文献   
994.
棉田绿盲蝽的空间分布型及其抽样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9—2010年于河北省廊坊市对棉田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Meyer-Dür)的空间分布型及其抽样模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绿盲蝽成虫空间分布型与其种群密度有关,当种群密度大于百株1.6头时呈随机分布,当小于百株1.6头时一般呈聚集分布;绿盲蝽若虫在不同种群密度下均呈聚集分布;绿盲蝽整个种群呈Possion分布。应用Iwao的抽样模型建立了棉田绿盲蝽的理论抽样数公式:N=(1.35/x珋)/D2。  相似文献   
995.
利用铷(Rb)标记方法对秋季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Meyer-Dür)迁移现象及其寄主种类进行了研究。铷标记回捕试验证明了秋季绿盲蝽由棉田转移到杂草上取食。在河南绿盲蝽一周内可迁移到2 560 m(试验最远回捕距离)。秋季由棉田迁出的绿盲蝽主要集中在艾蒿和葎草上取食。对这2种主要寄主植物作为绿盲蝽越冬寄主的可能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96.
许新新  谭瑶  高希武 《昆虫知识》2012,49(2):324-334
为探讨P450介导的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Meyer-Dür)抗药性机制,合理使用杀虫药剂,本研究通过活体和离体抑制实验发现,增效醚(PBO)对绿盲蝽P450酶活性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在处理时长为24h时,P450酶活性由未处理时的12.02pmol/min/mgPro.下降至1.63pmol/min/mgPro.,PBO对P450酶的抑制中浓度为0.256mmol/L。生物测定结果表明,PBO对三氟氯氰菊酯具有显著增效作用,增效7.2倍,而对吡虫啉、灭多威、马拉硫磷无显著增效作用。利用RT-PCR及RACE技术对绿盲蝽P450基因进行克隆,获得了2条CYP4家族基因,全长均为1631bp,含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编码501个氨基酸;序列比对表明这是一对等位基因,含有CYP4家族所有保守特征序列;同源性比较及系统发育分析显示这2个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CYP4CE1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分别为41.5%和41.1%。  相似文献   
997.
两种盲蝽的抗药性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谭瑶  张帅  高希武 《昆虫知识》2012,49(2):348-358
本文从2009到2011年连续3年用马拉硫磷、毒死蜱、灭多威、三氟氯氰菊酯、吡虫啉、硫丹6种杀虫药剂诊断剂量监测了河北、河南、山东、安徽等重要棉产区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Meyer-Dür)田间种群的抗药性。2010年马拉硫磷诊断剂量处理河北邱县、安徽望江田间种群死亡率95%以上;毒死蜱诊断剂量河南郑州、山东滨州,安徽地区的田间绿盲蝽死亡率大于80%;三氟氯氰菊酯诊断剂量死亡率接近95%以上;2010年安徽望江、2011年河北邱县、山东滨州、安徽无为田间种群在吡虫啉诊断剂量下的死亡率在78%~90%。点滴法对2011年各地绿盲蝽种群抗药性监测表明,各地绿盲蝽对毒死蜱、灭多威、吡虫啉均处于敏感阶段,对于马拉硫磷、三氟氯氰菊酯、硫丹大多处于低抗水平阶段。在对中黑盲蝽Adelphocoris suturalis Jakovlev3年的抗性监测中,作者发现种群抗性个体频率的出现更为普遍。  相似文献   
998.
悬铃木方翅网蝽触角感器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佳伟  苏鹏  常虹  郝德君 《昆虫知识》2012,49(6):1643-1647
利用扫描电镜对悬铃木方翅网蝽Corythucha ciliata(Say)雌、雄成虫触角背面和腹面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悬铃木方翅网蝽触角为棒状,共4节,分为柄节、梗节和鞭节。触角上共有4种感器,分别为刺型感器、锥形感器、毛型感器和芽型感器;这些感器不存在性二型现象。其中,刺型感器分为大刺型感器和小刺型感器2种类型;芽型感器首次在异翅亚目昆虫触角上发现。雄成虫触角感器数量明显多于雌成虫,不同类型的感器在触角各节上的数量与分布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999.
近10年来,盲蝽在我国由次要害虫上升为了主要害虫,在棉花、枣、葡萄等多种作物生产上造成了严重危害.自2008年以来,在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的支持下,对盲蝽人工饲养技术、个体发育与繁殖、食性、寄主选择行为、取食行为、性信息素通讯行为、交配与产卵行为、飞行与扩散能力、滞育与越冬习性、年生活史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为研发盲蝽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技术提供了必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00.
在光周期L∶D=16∶8,温度(25±1)℃条件下对中黑盲蝽Adelphocoris suturalis Jakovlev羽化规律及交配行为进行观察,结果表明:中黑盲蝽雌、雄成虫全天均可羽化,雌虫羽化高峰出现在亮灯后7:00-9:00am,雄虫的羽化高峰出现在亮灯后5:00-7:00am;羽化过程历时较短,仅5-7min.成虫自4日龄开始达到性成熟;室内短距离条件下雌虫通过足摩擦腹部(有时会伴随着振翅)吸引雄虫,同时雄虫用足摩擦腹部并振动翅膀回应雌虫,定位雌虫后发生交配,交配时间约30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