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2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379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59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外膜囊泡(OMVs)是由革兰阴性菌释放的一种囊泡状结构,在革兰阴性菌的生长、感染以及与周围环境交流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由于OMVs无活性、不能复制且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被广泛应用于新型疫苗的研究。但天然OMVs产量低,无法达到规模化生产的要求,OMVs产量提升是OMVs疫苗产业化要解决的关键核心技术问题。本文主要从细菌基因改造、生长培养条件优化和OMVs生产纯化工艺优化3个方面对提升OMVs产量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OMVs疫苗产业化研究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72.
骨唇黄河鱼耳石早期形态发育和轮纹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骨唇黄河鱼仔稚鱼耳石在实验室养殖条件下的发育过程和生长特点,确证了轮纹沉积规律。结果表明,在14.0-17.8℃孵化条件下,微耳石和矢耳石在受精后96h 30min出现,星耳石在出膜后第16天出现。仔稚鱼生长过程中矢耳石形状变化较大,由出膜时的圆形发育到稳定时的箭矢状。微耳石由近圆形发育成贻贝形,其中心核位置随发育明显偏移。星耳石形状不规则,从出现时的心形发育成为星芒状。微耳石和矢耳石在前后轴方向上后区的生长快于前区(P0.05);在背腹轴方向上,微耳石腹区的生长快于背区(P0.05),矢耳石背区的生长快于腹区(P0.05),两对耳石的前后区半径之和与全长均呈线性相关。微耳石和矢耳石的第1个轮纹均在出膜后第2天形成,新增的轮纹数(微耳石IL,矢耳石IS)与出膜后的天数(D)表现出显著的线性相关,方程分别为: IL=0.9911D-1.0008(R2=0.9971,n=220,P0.001)和IS=0.9925D-0.10873(R2=0.9919,n=161,P0.001),方程的斜率与1均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两对耳石轮纹沉积均呈日周期性,生长轮为日轮。研究结果丰富了骨唇黄河鱼的发育生物学资料,可为研究其自然种群早期生活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73.
酒药是绍兴黄酒酿造中使用的重要糖化发酵剂。2013年绍兴黄酒冬酿期间,从绍兴地区5个主要黄酒生产企业,采集古越龙山、会稽山、塔牌、沈永和、女儿红及鉴湖等6个品牌酒药样本,在数量、种类和分布规律等方面对黄酒酒药内酵母菌物种资源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发现,会稽山酒药和沈永和酒药蕴含酵母菌数量较多而且与其他样本相比差异显著(P<0.01),而塔牌酒药中酵母菌数量显著少于其他5个品牌(P<0.05)。遵循酵母菌分类原则,从绍兴黄酒酒药中分离鉴定出3种酵母菌,扣囊复膜孢酵母Saccharomycopsis fibuligera、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和隐球酵母Cryptococcus sp.。其中,扣囊复膜孢酵母Saccharomycopsis fibuligera在6个品牌黄酒酒药内的分布占有绝对优势,该种酵母菌可能对绍兴黄酒酒药的生产性能来说至关重要。比较分析酒药中酵母菌物种资源,可以为阐明绍兴黄酒的发酵机制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74.
PDZ(PSD95-DLG1-ZO1) 域蛋白囊性纤维化跨膜电导调节相关配体(CAL)与Ⅰ组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GluRⅠ)相互作用并且调节其下游信号.近年发现,mGluRⅠ与帕金森病密切相关.然而,CAL蛋白是否在帕金森病中发挥作用,目前尚未见报道.本文选用线粒体复合物Ⅰ 抑制剂鱼藤酮处理小鼠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系MN9D,建立帕金森病细胞模型,探讨CAL在鱼藤酮刺激多巴胺能神经元过程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结果显示,鱼藤酮引起CAL蛋白表达减少,过表达CAL蛋白可以部分缓解鱼藤酮引起的MN9D细胞活力下降、细胞凋亡及c-Jun N端激酶(JNK)磷酸化.加入JNK抑制剂SP600125,鱼藤酮引起的细胞活力下降同样有所恢复.提示CAL蛋白可能通过调节JNK信号通路保护多巴胺能神经元.  相似文献   
975.
【目的】确定圆唇散白蚁 Reticulitermes labralis 补充生殖蚁不同发育阶段表皮长链碳氢化合物(cuticular long-chained hydrocarbons, CHCs) 的变化。【方法】人工隔离巢群饲养圆唇散白蚁 R. labralis,观测其翅芽型补充生殖蚁的分化时间和补充生殖蚁数量趋于稳定的时间,并采用气质联用仪(GC-MS)对补充生殖蚁不同发育阶段的表皮长链碳氢化合物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随着补充生殖蚁的出现,每一巢群会逐渐形成稳定数量的具有生殖能力的生殖蚁。若蚁在分化为补充生殖蚁的第8天时,43.3%的组补充生殖蚁数量趋于稳定,第16天时83.3%的组趋于稳定,第25天时93.3%的组趋于稳定,36 d后100%的组趋于稳定。通过补充生殖蚁不同发育阶段中CHCs各峰面积与若蚁阶段相应峰峰面积的比值随发育阶段的变化趋势分析发现,在卵中没有检测到的保留时间为38.52 min的化合物在补充生殖蚁产7~8粒卵时峰面积比值是若蚁阶段的14.14倍;在卵中检测到的保留时间为35.50和39.21 min的峰面积比值在补充生殖蚁开始产卵后显著升高。【结论】CHCs不能用来区分有无生殖能力的补充生殖蚁个体,但可以很好地用来区分补充生殖蚁个体与尚未转化为生殖蚁的若蚁个体;保留时间为38.52 min的化合物是补充生殖蚁的特有物质;保留时间为35.50和39.21 min的化合物可作为补充生殖蚁已经产卵的标志。  相似文献   
976.
针对蝴蝶兰叶片蛋白质含量少且含有大量色素和酚等干扰物质的特点,通过对总蛋白提取方法、银染方法的改进,以及双向电泳实验条件的比较选择,初步建立一套适用于蝴蝶兰叶片蛋白质组分析的双向电泳技术。  相似文献   
977.
王玉娟  孙克萍  冯江 《动物学杂志》2017,52(6):1069-1077
于2006年爆发的蝙蝠传染病白鼻综合症(WNS)使大量的蝙蝠物种面临死亡威胁。研究发现,蝙蝠白鼻综合症是由好寒性真菌锈腐假裸囊子菌(Pseudogymnoascus destructans)引起,通过侵染皮肤表面而使冬眠期蝙蝠表现出一系列异常行为,导致其储存的能量和脂肪提早耗尽,最终死亡。本文对白鼻综合症发病症状、传播规律、致病机理和免疫遗传反应等研究进行了论述,并进一步提出了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978.
以鳞毛蕨科的华北鳞毛蕨为材料,在模拟自然条件下人工培养配子体世代,用石蜡切片详细观察记录了胚胎发育全过程,以建立更详细的薄囊蕨胚胎发育模式,为探讨薄囊蕨与其它类群的系统演化关系及生殖生物学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华北鳞毛蕨的胚胎发育垂直于配子体平面和背腹轴,符合俯卧型发育模式,合子第一次分裂平行于颈卵器的长轴方向;胚胎在16细胞时期才能够确定器官发生的原始细胞,且第一叶原基的产生先于第一根原基;海马胚时期第一叶原基和第一根原基突破帽状体形成具有明显维管束结构的第一叶和第一根;胚胎发育过程中有游离核的存在。(2)该文绘制了从合子到第一叶和第一根成熟的发育过程,包括胚胎早期细胞的分裂方式、细胞核及其核仁的特征、器官的发生顺序及其相互关系等14个点线图,总结出薄囊蕨胚胎发育的详细模式;该模式支持Nayar的"根叶学说",并主张薄囊蕨和种子植物的茎在本质上是不同的,二者是平行发展的两个类群。  相似文献   
979.
通过观察日本七鳃鳗Lampetra japonica (Martens, 1868)胚胎外部形态和内部组织结构变化, 描述受精卵从卵裂至器官形成以及仔鱼孵出的发育阶段,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卵黄囊期仔鱼的异速生长模式。结果表明: 日本七鳃鳗卵子为乳白色, 呈卵圆形; 受精卵卵裂方式为全卵裂; 胚胎发育过程主要包括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头凸期、孵出前期和孵出期, 历时11—12d; 初孵仔鱼为乳白色, 全长约(3.41±0.24) mm, 体质量约为0.0006 g。日本七鳃鳗胚胎发育研究可为了解七鳃鳗胚胎发育过程, 早期脊椎动物的起源和发育进化研究提供参考。卵黄囊期内仔鱼身体各部分中, 头长和尾长均表现出快速生长, 同在7 日龄出现生长拐点, 且生长拐点后的生长速率都大于生长拐点前的生长速率; 而仔鱼体长在卵黄囊期内表现出慢速生长。在头部器官中, 吻长、鳃前长和鳃长均表现出快速生长现象, 吻长和鳃长分别在9日龄和8日龄出现生长拐点; 口笠长在3日龄时出现生长拐点, 在生长拐点前为等速生长, 而在生长拐点后表现出快速生长; 眼径和眼鳃间距则分别表现出等速生长和慢速生长。泄殖孔在卵黄囊期内未出现生长拐点, 生长速率相对于全长生长速率表现出快速生长现象。七鳃鳗卵黄囊期仔鱼的异速生长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 适应早期生活环境和独特的生活方式而形成特有的发育机制。  相似文献   
980.
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EVs)是一类由细胞分泌到胞外的能够被受体细胞摄取的膜性囊泡小体,直径在20~ 1 000 nm.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发现胞外囊泡在疾病诊断、预后评估以及药物递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物学作用.胞外囊泡可以直接参与细胞间信息的传递以及物质的运输,其携带的核酸(mRNA,microRNA和lncRNA)和蛋白质可以影响受体细胞的生理状态.大量研究表明,胞外囊泡是被糖基化修饰的,胞外囊泡表面覆盖了大量的聚糖以及糖结合蛋白,而已知聚糖类物质在调控细胞黏附、细胞-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相互作用、免疫调节和肿瘤转移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细胞外囊泡表面糖缀合物修饰的前沿研究,以期更好地理解聚糖在胞外囊泡的合成、释放以及运输过程及其生物学功能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