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1.
降雨噪声属于常见的自然噪声,由雨滴撞击物体表面产生。目前,有关降雨噪声对动物的潜在影响被普遍忽视。回声定位蝙蝠主要利用声信号在黑暗环境导航空间、探测猎物及社群交流,是开展降雨噪声影响研究的理想类群。本研究选择菲菊头蝠 (Rhinolophus pusillus)作为研究对象,检验降雨噪声是否影响蝙蝠出飞行为。我们在集群栖息地外,播放强降雨噪声、空白对照和种内回声定位声波,开展野外回放实验。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其事后检验,评价菲菊头蝠对不同回放刺激的反应差异。研究发现,相比空白对照,强降雨噪声导致菲菊头蝠的通勤数量百分比平均降低2.82倍,回声定位脉冲数量平均减少4.86倍,集群出飞时间延长3.75 min。相比空白对照,同种回声定位声波对菲菊头蝠出飞行为的影响并不显著。研究结果证实强降雨噪声抑制菲菊头蝠的出飞行为。本研究表明,降雨引起 的噪声干扰可能是导致蝙蝠躲避降雨的重要因素,为野生蝙蝠物种保育与管理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92.
环境噪声会降低动物声信号可探测性,是动物声信号进化的压力。为了避免人工噪声干扰,多数脊椎动物调整其叫声的频谱-时间结构,如采用延长叫声持续时间、提高频率和增加强度等策略。本研究选择回声定位声波频率范围与交通噪声频率范围相互重叠的东方蝙蝠(Vespertilio sinensis)为研究对象,在自然条件下开展实验,研究交通噪声对蝙蝠回声定位声波的影响。本实验选择交通噪声强度存在差异的两个样点,分别录制东方蝙蝠的回声定位声波,分析其结构参数。在交通噪声强度较高的样点,东方蝙蝠回声定位声波的持续时间、斜率均未显著改变,但起始频率、主频、终止频率及带宽均显著提高。结果表明,东方蝙蝠的回声定位行为在交通噪声干扰下具有明显的可塑性。  相似文献   
93.
舒莉  吴建平 《生命世界》2006,(11):62-67
噪声是人们最熟悉的环境污染之一,它曾被国际标准化组织列为首要公害,在我国被视为城市的第二大公害。那么,究竟什么是噪声呢?基于人的心理特征,噪声被定义为令人厌恶、不可控制、不可预知的声音。  相似文献   
94.
目的:观察脑内远位触液神经元内p-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的分布及其在噪声应激时的表达。方法:用霍乱毒素亚单位B与辣根过氧化物酶复合物(CB-HRP)标记和免疫组织化学相结合的双重标记技术.观察SD大鼠脑实质内远位触液神经元中p-p38MAPK的分布:进一步制作噪声应激动物模型,观察噪声应激后该类神经元中p-p38MAPK的表达变化。结果:在脑干的特定部位恒定出现被CB-HRP标记的两组神经细胞簇,其他脑区未见CB-HRP标记神经细胞簇。不予应激刺激,该细胞簇内仅有个别神经元见有CB-HRP/p—p38MAPK;噪声应激刺激1d时,上述特定部位细胞簇的CB-HRP/p-p38MAPK双重标记神经元数目没有明显变化;噪音应激刺激5d时,CB-HRP/p—p38MAPK双重标记神经元数目较对照组显著增多(P〈0.05);噪音应激刺激10d时CB-HRP/p—p38MAPK双重标记神经元数目较对照组显著增多(P〈0.05);噪音应激刺激20d时,CB-HRP/p—p38MAPK双重标记神经元数目较对照组显著增多(P〈0.01):结论:在脑干特定部位恒定存在的两组被CBHRP标记的细胞团为远位触液神经元,其中少数触液神经元有p-p38MAPK表达,且当给予动物噪声应激刺激时,p-p38MAPK免疫阳性神经元和CB-HRP/p—p38MAPK双重标记神经元数量显著增加,提示脑实质内的这种远位触液神经元中的P—p38MAPK可能参与了机体对噪声应激的信息传递或调控,其作用随应激天数增加而日趋增强.  相似文献   
95.
《生命世界》2009,(3):4-4
一项新研究显示,与居住在安静地区的人们相比,生活在充满交通噪音道路附近的人们更易患上心肌梗塞。研究选取了1571位患有心肌梗塞的斯德哥尔摩市民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居住环境和噪音水平进行测评,并考虑到空气污染等其他致病因素。虽然从整体数据上看,噪音接触和心肌梗塞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关联性,然而,  相似文献   
96.
本文通过20例听力正常人和10例听力正常豚鼠研究了白噪声对耳蜗电图(ECochG)和听觉脑干电反应(ABR)的干涉作用。实验结果表明,白噪声比短声(信号)的声强级低30dB(SL)以上时,ECochG和ABR的振幅仅轻微减小。白噪声与短声的声强级相等时,ECochG与ABR的振幅和出现率会明显受到干涉而减小,甚至完全消失。但是,此时的耳蜗微音器电位(CM)并未观察到有明显的变化。这意味着白噪声对ECochG和ABR的干涉作用主要与围绕毛细胞基底部的突触产生的抑制密切相关。由于白噪声对ABR各波的干涉有些差异,所以认为这种抑制,可能既包括脑中抑制也包括侧方抑制。  相似文献   
97.
为了探讨听觉损伤与毛细胞损伤的关系,本实验比较了噪声暴露后豚鼠皮层听阈及其与基底膜单位长度上毛细胞损伤率的关系。暴露声源中心频率1000Hz,为1/3倍频程的窄带噪声。强度为136dB作用1小时。108dB每天暴露1小时,5天/周连续1个月。结果表明,毛细胞损伤呈灶性,损伤部位与周围界线十分分明。毛细胞损伤在豚鼠间及左右耳间均存在相当程度的个体差异。136dB暴露,毛细胞损伤最重的部位在基底膜1.5转到2.5转之间,符合1000Hz声音在基底膜的最大振动范围。108dB的损伤部位局限在1.5转,其范围及程度明显轻于136dB。136dB造成的听阈偏移高于108dB,尤其在4、8 KHz高频听阈偏移最明显,但耳蜗底转毛细胞多无明显损伤。  相似文献   
98.
伪白噪声测试信号的相关分析法,对于黑箱辨识问题来说,是较为合适的实验手段。隨着这种方法应用的扩展,特别是应用于生理系统,提出了如何进一步选择合适的输入信号的问题。逆重复伪随机二进制序列是较为合适的。本文介绍了逆重复伪随机序列信号相关分析法在探测光引起的蝇复眼反应中的应用,描述了信号的产生,测量并计算了模拟输出,它和实测结果甚为符合,说明这种方法对预测反应具有较高的精确性  相似文献   
99.
用慢性面神经管长期置入电极方法,测试了不同时间,不同强度的白噪声或2.83KHz强纯音暴露下清醒豚鼠的AP(N1)潜伏期。结果发现,暴露后对短声及各频率短纯音反应的AP(N1)潜伏期均出现统计学意义的延长者,可作为预测永久性阈移(PTS)的一项较理想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0.
国产膜片钳仪研制成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膜片钳(patch clamp)仪是从电压钳发展而来的新一代细胞电生理仪器。在直径约1μm的细胞膜片上,用膜片钳仪可以同时进行电压钳位和检测单个离子通道(ion channel)的电流(1 pA,10 kHz),这是迄今人们实现的最灵敏的仪器之一。1976年Neher & Sakmann首次实现单通道记录,Hamill等人(1981)对膜片钳的改进使之得以在世界推广,Sigworth(1983)和Rae & Levis(1984)对膜片钳仪的电子设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1988年起,我们根据Yale MK-V膜片钳仪电路图开始研制该仪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