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4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 毫秒
51.
毛喉萜(forskolin)对人胄癌细胞BGC-823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具药物剂量和作用时间之依赖性。剂量为2×10~(-5)mol/L之毛喉萜使胃癌细胞在软琼脂中形成集落的能力显著降低;癌基因c-Ha-ras之表达明显被抑制,细胞核中与ras基因上游调控区2.5kb片段结合的三种蛋白结合能力下降。联系到以同样浓度药物处理胃癌细胞72h,细胞质、膜与细胞核中蛋白激酶C(PKC)活性均下降的现象,可能PKC活性下降与Ha-ras基因上游片段2.5kb结合蛋白之结合能力下降存在相关性,PKC可能通过影响DNA结合蛋白的磷酸化作用,导致了Ha-ras基因表达之被阻抑。而ras基因表达下降可能是毛喉萜抑制胃癌细胞增殖的一个重要分子事件。  相似文献   
52.
采用支撑喉镜、喉造口以激光治疗喉狭窄13例,均观察1年4个月以上。包括先天性喉蹼,声带粘连,双侧喉返神经麻痹,多发性复发性喉乳头状瘤多次手术无效,喉外伤后甲状软骨及其内结构严重破坏,继发感染伴喉腔大是一肉芽生产及瘢痕形成者。  相似文献   
53.
银喉长尾山雀长江亚种的繁殖生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奶喉长尾山雀是大别山区常见的森林鸟类,每年2月开始繁殖营巢,每窝产卵7枚,孵化期14d,孵化率87.5%,雏期15d,育雏期食性90%以上为森林害虫。  相似文献   
54.
以CO2为碳源工业化生产螺旋藻工艺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CO2为碳源工业化生产螺旋藻的优点是:向培养液中添加CO2的同时,实现了对pH值和碳源的调控,碳源利用率高,生产成本低.以CO2吸收速率、CO2吸收率、CO2利用率为指标,对“气泡法”、“气罩法”添加CO2的优缺点进行了综合分析和定量研究。“气罩法”CO2吸收速率是43.53mmol/(m2·min),CO2吸收率是85%,为满足10g/(m2·d)产量对碳源的需要,气罩面积与培养池面积的比值是1.5%(每天充气10h。使用孔径为40~50μm的微孔塑料管,并用“气泡法”添加CO2,CO2吸收率是67.5%,应用于大规模生产,CO2利用率是65.3%。由于气罩制造材料和内壁密集水珠的遮光作用,设置气罩后几乎损失了相同大小的培养面积,致使CO2吸收率为85%的“气罩法”在经济效益上与CO2吸收率只有40%的不产生遮光的其它CO2添加工艺相当。CO2吸收率为67.5%的“气泡法”完全达到了实用化的程度,与利用NaHCO3相比,可以降低碳源成本80%。  相似文献   
55.
明确物种生境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对了解该物种的生境需求和适宜生境空间分布至关重要。生境评价和预测是对物种进行有效保护的基础。以鹅喉羚(Gazella subgutturosa)为研究对象,以其重要栖息地新疆博州艾比湖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选取115个鹅喉羚分布点数据和23个环境变量因子,应用MAXENT模型分析其生境空间分布及主要影响因子,划分了鹅喉羚在研究区域的适宜生境,并对它的栖息地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鹅猴羚生境选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气温日较差是影响鹅喉羚生境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植被类型,坡度和最干月降水量对艾比湖鹅喉羚的生境选择影响不大。除了温度和降水在内的19项生物气候变量是鹅猴羚选择生境的重要因素之外,海拔和坡向等地形特征也影响鹅猴羚的生境选择性。鹅喉羚的高度适宜生境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域的北部和东部,中度及低度适宜生境区则分布于高度适宜生境区的边缘,而非适宜生境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研究不仅提供了鹅喉羚在艾比湖的实际分布状况及其栖息地特征,也为鹅喉羚在栖息地方面的研究,即鹅猴羚的栖息地选择和环境因子的关系方面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全麻及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对胃癌手术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胃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均分为全麻组(A组)及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组(B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T0(术前)、T1(术毕)、T2(术后24 h)、T3(术后72 h)的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及血栓素B2(TXB2)值。结果:B组的清醒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及异丙酚维持麻醉用量明显低于A组(P分别为0.044、0.036、0.042);与T0相比,B组PT、APTT在T2、T3时明显延长(P0.05),A组及B组的FIB在T2、T3时明显升高(P0.05),而B组明显低于A组(P0.05);与T0相比,两组PLT在T2、T3点时明显降低(P0.05),且A组明显低于B组(P0.05);两组TXB2在T2、T3点时明显升高(P0.05),且A组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效果确切,可以减少对患者凝血系统的影响,预防术后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胃镜在对于咽喉部恶性疾病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13年11月至2014年9月因声音嘶哑或咽部异物感或吞咽困难为主诉就诊的患者,给予电子喉镜或间接喉镜检查,以在喉镜下发现咽喉部肿物或喉镜下发现黏膜异常增生不能明确判定病灶性质的1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继而给予窄带成像(Narrow-band imaging,NBI)及放大胃镜检查,对病灶进行性质及病变范围的判定。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喉镜及胃镜两种方式对咽喉恶性病灶的正确诊断率。结果:12例患者中共发现15处病灶,其中炎性反应5处,单纯性鳞状上皮增生3处,鳞状细胞癌6处,神经纤维瘤1处。喉镜对病灶的正确诊断率是40.0%(6/15),NBI放大胃镜对病灶的正确诊断率是93.3%(14/1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60,P=0.005)。结论:NBI放大胃镜对咽喉部肿瘤诊断正确率高于普通喉镜,充分证明了胃镜在咽喉部恶性疾病的诊断方面的临床价值。在行胃镜检查时,同时对咽喉部进行仔细观察检查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58.
向淑霖 《蛇志》2009,21(3):246-247
我院是一家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承担由美国微笑列车基金会与卫生部、中华慈善总会、中华口腔医学会设立的“微笑列车”慈善项目对先天性唇腭裂患儿手术修复的任务。口腔外科先天性唇腭裂患儿均为学龄前期儿童,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手术通常在全身麻醉下进行.麻醉并发症多.而且与儿童交谈的技巧也有别于成人.具有一定独特性.所以术前访视技巧应用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全面的资料收集,甚至可能影响手术安全性。我们对57例全麻下唇腭裂患儿术前访视的技巧进行了探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9.
利用同源重组将新城疫病毒(NDV)的F和HN基因、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ILTV)的gB基因以及报告基因LacZ插入鸡痘病毒(FPV)的017株的复制非必需区,其中NDV的F、HN基因、ILTV的gB基因以及报告基因LacZ是在早晚期启动子LP2EP2的控制下,大肠杆菌报告基因LacZ在晚期启动子P11的控制下。经过10轮蓝斑纯化获得了包含了NDV的F和HN基因、ILTV的gB基因以及报告基因LacZ的重组鸡痘病毒,称为rFPV-F/HN/gB/LacZ。经PCR方法证明rFPV-F/HN/gB/LacZ基因组中含有NDV的F基因、HN基因和ILTVgB基因;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Western-blot试验表明NDV的F、HN蛋白和ILTVgB蛋白在rFPV-F/HN/gB/LacZ感染的CEF细胞中获得表达。与亲本毒相比,重组病毒在病毒的复制和致鸡胚成纤维细胞的病变方面无显著不同。这证明了在鸡痘病毒载体的一个复制非必需区可以同时插入多个禽类病原的多个外源基因,为制备多价基因工程疫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0.
温度对黄喉拟水龟性别决定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研究了不同孵育温度对黄喉拟水龟(MauremysmuticaCantor)性别决定的影响,同时分析了孵育温度对胚胎发育及成活率的影响。实验设置的3个孵化温度为(25±0.5)℃,(29±0.5)℃和(33±0.5)℃。每一温度指标下设置40枚受精卵。在实验温度内,胚胎的发育速度随着孵化温度的升高而加快,所用的孵育时间也越来越短。孵化累积温度CTUs在25℃时最高,在29℃时最低,而33℃时则居中,在25℃和29℃时,孵化成活率较高,均达到97.5%。在33℃时孵化成活率只有67.5%,而在孵出的稚龟中亦有一定数量的畸形龟,累积孵化温度也高于29℃时的CTUs,说明33℃的孵育温度对胚胎发育有不利影响,预示33℃已临近其胚胎发育的存活阈(Survivalthreshold)。在25℃时,雄性子代占优势,雌性率为23.7%;在33℃时,雌性子代占绝对优势,雌性率为94.7%;在29℃时,性比达到平衡,雌性率为50%。经X2检验,在25℃及33℃时的性比与依赖概率估计的性比(1∶1)有极显著的差异(p<0.005),这种显著的偏离说明黄喉拟水龟的性别决定属于TSD机制,而且可能属于其中的TSDⅠ型,即高温产生雌性子代,低温产生雄性子代。而29℃可能是黄喉拟水龟性别决定的临界温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