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4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31.
目的:探索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和全身麻醉用于子宫切除术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36例行子宫切除术患者,随机分成全麻组(A组,18例)和硬膜外+全麻组(B组,18例),采用Swan-Ganz导管技术,监测手术时血液动力学变化。结果:A组HR、MAP、CVP、SVR及CI均明显增加,SV无明显变化;B组除CVP明显上升外,其余各指标均无明显变化。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下施行子宫切除术,能减轻术中应激反应,稳定血液动力学。  相似文献   
32.
活性二萜佛司可林A、B、C、D,已从毛喉鞘蕊花分离得到。本文根据一维和二维的核磁共振谱详细描述了它们的光谱特征,改正了原先错误的指定。  相似文献   
33.
韦燕 《蛇志》2005,17(2):83-83
1病例介绍患者,男,58岁,因发现颈前无痛性肿块20年,伴呼吸困难1个月,于2005年10月25日入院。无甲亢病史。查体:体温38.6℃,脉搏120次/分,呼吸21次/分,血压14.7/9.3kPa,各浅表淋巴结未触及,无皮肤潮红、肿胀及溃疡,未见血管曲张,甲状腺右叶触及约8.0cm×6.0cm×6.0cm大小的肿块,质硬,边界欠清,活动度差,无触痛,局部皮温不高,肿块可随吞咽上下移动,未闻及血管杂音。B超:颈前区实质性占位。CT:右侧甲状腺癌累及喉及气管上段,诊断为甲状腺癌侵及喉及气管。于2004年11月2日行甲状腺癌根治术、颈段气管、喉切除术、气管造口术。术后病理结合免疫…  相似文献   
34.
喉鳞癌Apaf-1基因表达及启动子区甲基化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喉鳞癌细胞存在多种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异常,Apaf-1(apoptotic protease activating factor-1)基因是诱导细胞凋亡的肿瘤抑制基因。为探讨Apaf-1基因在喉鳞癌发生中的作用,应用半定量PCR方法分析Apaf-1的表达,用比较基因组杂交(Comparative Genomic Hybrodization,CGH)和杂合性丢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分析方法对喉鳞癌病人Apaf-1基因所在的12q22—23区域缺失情况进行研究.并用甲基化特异PCR对该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例喉鳞癌组织出现Apaf-1 mRNA表达明显下调,占40.7%(11/27),而6例良性喉肿瘤未发现缺失或下调;CGH分析发现,18例喉鳞癌仅发现2例存在12q22-23区域缺失,未发现扩增;LOH分析发现,72例喉癌组织Apaf-1基因的5个多态位点LOH发生频率低,分别为18.2%(D12S346)、13.9%(D12S1706)、18.2%(D12S327)、22.2%(D12S1657)和16.6%(D12S393),11例出现Apaf-1 mRNA下调的喉癌组织均检测到启动子区甲基化,而16例Apaf-1 mRNA表达未下调者仅1例有甲基化,两者有显著差异(x^2检验,P=0.0001)。通过以上结果,首次证实Apaf-1基因与喉鳞癌相关,在喉鳞癌中Apaf-1基因缺失发生率低.提示启动子区甲基化是该基因失活的首要机制。  相似文献   
35.
对于非对称声带发声过程的研究,有助于将正常语音的研究拓展到病理状态,从而为嗓音康复工程打下基础。采用具有嵌入式可活动声门结构的喉部物理模型,研究了声门最小直径为0.0402cm.跨声门压分别为100、500、1000和1500Pa时,全喉及半喉内的准稳态流场分布及其与发声参量的关系。同时.运用三维有限元方法预测了上述边界条件对应的流场分布,计算结果有效地支持了实验数据。结果表明,对称结构下存在着非对称压力和速度成分,但是由于它所占的比率有限(不超过10%),对正常发声的影响不大。非对称结构下,由声门入口处极高的上下表面压力差(通常为跨声门压的1-3倍)导致的倾斜流和涡流的出现、气流分离点位置后移、分离区域增大、声门出入口间压差占跨声门压的比率降低(平均30%)、压力速度场的变化程度减弱等因素以及由此带来的能量损耗,是非对称结构下发声效率降低、发音失真的主要原因。研究提示:声门重建方案的设计应尽量满足对称结构原则。  相似文献   
36.
喉癌STK15基因表达和染色体不稳定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英慧  李福才  赵旭  赵震  孙开来  孙兴和 《遗传学报》2002,29(12):1048-1051
为研究喉鳞状细胞癌中STK15基因表达及其与染色体不稳定的相关性,提取50例喉鳞状细胞癌及配对癌旁正常组织和喉鳞状细胞癌Hep-2细胞系的RNA,反转录合成cDNA,以β-actin为内对照进行PCR扩增,用软件分析电泳结果,研究喉癌中STK15基因表达的水平;以Hep-2细胞系为代表应用常规和高分辨G显带方法进行核型分析。在50例喉癌中,癌组织STK15表达高于配对癌旁正常组织的有34例,占68%,经统计学分析,肿瘤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Hep-2细胞系中STK15基因表达高于内对照β-actin;Hep-2细胞系中存在显著的染色体不稳定,染色体数目变化于43-84条之间,众数为69-74条,结构畸变主要表现为13条标记染色体,本研究首次发现STK15基因在喉癌中表达增高,它可能通过中心体异常而引起染色体不稳定,在喉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37.
黄喉拟水龟的繁殖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4  
1998年4-11月对黄喉拟水龟的繁殖生物学进行了研究,在广东,黄喉拟水龟的产卵高峰期在5-6月,窝卵量1-7枚,平均2.5枚;卵重平均13.95g;长径平均4.34cm;短径平均2.23cm。卵重与卵长径呈正相关关系,在25-32℃、沙床含水量5-10%孵化条件下,孵化时间平衡73.8d,孵化率84.2%。初生稚龟均重9.75g。背甲长平均3.77cm;背甲宽平均2.91cm。稚龟体重与背甲长、宽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稚龟经8-11月3个月生长,平均日增重0.149g。稚龟体重、背甲长、宽与日龄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稚龟体重与背甲长宽也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8.
鹅喉羚是易危物种之一,利用现代空间分析技术快速准确评价其生境质量具有方法学意义和动物保护实际价值。以新疆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为评价区,通过全年不同季节多点野外调查,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对鹅喉羚的生境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进行了适宜性评价。主要结果与结论如下:1)构建了适宜于研究区的基于植被类型和水源地为主要评价因子的鹅喉羚生境适宜性评价指标;2)通过空间数据统计分析认为水源和植被是影响保护区鹅喉羚生境质量的重要因素,距水源地2000 m以内的胡杨、梭梭、柽柳群落最适合鹅喉羚的生存,距水源2000—5500 m的区域为水源的中度适合区域,距水源5500 m以外植被稀少的地区不适宜鹅喉羚的生存;3)研究区域鹅喉羚生境面积春季为2339 km2,夏季为2880 km2,秋季为2728 km2,冬季为2862 km2,分别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61.5%、75.6%、71.7%和75.2%;4)目前在保护区内活动的人群主要为保护区的管理人员,人类活动地区与鹅喉羚生存环境空间上具有重叠性,但人类活动强度尚没有显著影响到鹅喉羚的生存,保护区的存在为鹅喉羚的生存起到了重要保护作用;5)由于保护区上中游人类的生产与开发,保护区水资源不断减少,主要表现为地表水减少,地下水位下降,这可能成为影响鹅喉羚生境质量的主要因素。今后需要优化保护区内水资源的配置,尽量减少人类活动对鹅喉羚的干扰,以有利于鹅喉羚的生存繁衍。  相似文献   
39.
蒋亮  王小伟 《蛇志》2016,(2):187-188
目的观察术前使用指导性游戏对全麻患儿分离性焦虑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00例咽部手术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实行常规术前访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指导性游戏,比较两组患儿焦虑和苏醒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的焦虑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苏醒期躁动也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患儿使用指导性游戏可减轻麻醉前的分离性焦虑,使患儿顺利度过麻醉期。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气道食道双管喉罩在急诊危重患者紧急人工气道建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4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急诊科院前和院内抢救需行紧急气管插管但经评估后存在困难或操作后失败的危重症患者76例,根据其最终建立的人工气道方式分为继续设法气管插管组(A组)36例和改用气道食道双管喉罩组(B组)40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建立气道成功率和建立气道所用时间。结果 B组通气成功率显著高于A组的插管成功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建立气道所用时间明显少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道食道双管喉罩可作为急诊危重症患者在气管插管术困难或失败后首选的替代、次选方案,具有操作简便,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