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5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20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
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的生物学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Cocvobius azumai Tachikawa是松突圆蚧Hemiberlesla pitysophila Takagi的重要寄生蜂,1987-1989年从日本引入我国广东省。对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的形态、发育、繁殖、成虫寿命和取食寄主行为等生物学特征进行了观察。该蜂的雌性幼虫是松突圆蚧雌蚧的初级内寄生蜂,而雄性幼虫则是次级寄生蜂,重寄生在同种或它种膜翅目的老熟幼虫、预蛹和蛹上。雌雄两性的形态在所有发育阶段均不相同。交配过的雄蜂喜欢寄生产卵初期和盛期的雌成蚧,对巳寄生的寄主具有识别能力。在19.7℃一30.9℃变温条件下每头雌蜂平均产卵14.95粒,约60%的卵是在最初3天内产出。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雌性蜂在21℃,24℃,27℃和30℃时从卵发育到成虫的平均历期分别为41.24,32.60,25.60和23.00天,发育起点温度10.1℃,有效积温448.3日度。该蜂在广东省一年发生。9-10代。  相似文献   
12.
蠊卵荚内寄生啮小蜂的生物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杰  聂文清 《昆虫学报》1984,(4):406-409
本文报道了寄生于烟色大蠊Periplaneta fuliginosa(Serville)卵荚内的两种啮小蜂:Tetrastichus hagenowiiTetrastichodes sp.,并讨论了Tetrastichus hagenowii的生物学特性。所收集的(虫非)蠊卵荚中,该蜂的自然寄生率为50.38%。观察14枚卵荚的出蜂数,最多为202只/枚,最少为10只/枚,平均为74.92只/枚。雌雄性比为1:0.42。该蜂4月上旬开始出现,5—8月是繁殖高蜂期,11月上旬则少见。接蜂的8枚卵荚孵出的成蜂平均存活12.8天(14.4天.10.2天)。蜂在卵荚内的发育时间与温度有关,在夏季比在秋冬季显著为短。成蜂的产卵期较长:而且除产卵于新鲜(虫非)卵荚内,也产卵于已产出7天以上的卵荚内。本文的观察结果为人工繁殖该啮小蜂用以防治室内(虫非)蠊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在不同生境的松林中,人工补充寄主卵都能提高寄生效果。但林地生境不同,寄生率有明显差异。在松阔混交林中补充寄主,其寄生率比对照提高5.5—16.2倍。植被稀疏的纯松林效果较差,补充的寄生率比对照提高3.0倍。 卵蜂种群消长随季节温度而变化,全年以5月中旬至6月下旬和9月中旬至10月中旬为两个寄生高峰。卵蜂种群与松毛虫种群的消长存在较明显的相依关系,卵蜂种群随着松毛虫种群的消长而消长。施药对卵蜂种群有较大影响,施药区比对照区的寄生率约降低一倍。在混交林中填充寄主卵,能促进卵蜂种群世代延续。在逐步改善林地生境的基础上,利用人工补充寄主,可以代替人工繁蜂放蜂。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记述金小蜂科柄腹金小蜂亚科蝽卵金小蜂属一新种,正模、配模、副模,采自北京市平谷县。  相似文献   
15.
在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vàrth))卵内,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parvatae Pang et Wang)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0.6℃,有效积温为162.3日度,随着温度上升,发育加快;寿命(y_1,D_(10.4)~0C)、产卵量(y_2,粒/♀)、产出卵率则在适宜温度范围(23—26℃)内最大,高低温区内均呈下降趋势,其方程分别为:y_1=exp(-0.04187+0.3612x-7.4654×10~(-3)x~2),y_2=exp(-1.9539+0.4563x-0.01001x~2),式中x为温度。温度对未产出卵量影响不显著;对子代雌性比的影响也不显著,其平均值为0.7631。温度主要通过对产卵量和产卵速率来影响繁殖力,理论上27.3℃时周限增长率λ最大,达1.2374倍/天。成虫期供蜜加水时的产卵量、产出卵率和寿命显著比仅供水时的高或长。此研究为预测害虫种群发展,充分利用天敌资源,达到综合管理害虫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温度和食物对稻虱缨小蜂发育、存活和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vàrth))卵内,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parvatae Pang et Wang)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0.6℃,有效积温为162.3日度,随着温度上升,发育加快;寿命(y_1,D_(10.4)~0C)、产卵量(y_2,粒/♀)、产出卵率则在适宜温度范围(23—26℃)内最大,高低温区内均呈下降趋势,其方程分别为:y_1=exp(-0.04187+0.3612x-7.4654×10~(-3)x~2),y_2=exp(-1.9539+0.4563x-0.01001x~2),式中x为温度。温度对未产出卵量影响不显著;对子代雌性比的影响也不显著,其平均值为0.7631。温度主要通过对产卵量和产卵速率来影响繁殖力,理论上27.3℃时周限增长率λ最大,达1.2374倍/天。成虫期供蜜加水时的产卵量、产出卵率和寿命显著比仅供水时的高或长。此研究为预测害虫种群发展,充分利用天敌资源,达到综合管理害虫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据我们在北京和内蒙古等地多年研究表明,黄芪的植食性种子小蜂包括广肩小蜂科Bruchophagus属5种和金小蜂科Habrocytus属1种,为多种混合群体。我们通过大量标本的形态比较以及交配行为的观察,结合其生物学特性研究以及应用扫描电镜对其并胸腹节花纹的超微结构观察,鉴定出黄芪种子里有5种广肩种子小蜂,即黄芪种子小蜂Bruchophagus huonchi Liao et Fan及本文的4新种。  相似文献   
18.
王贵钧  黄大卫 《昆虫学报》1991,34(2):230-233
1986年,原吉林省林业生防中心站(现为吉林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合作,对吉林省杨树蛀千害虫的寄生蜂资源进行了开发利用研究。本文是该项研究成果的第一篇报道,记述了三种姬小蜂天敌,包括寄生白杨透翅蛾的透翅蛾黑姬小蜂Elachertus nigritulus(Zett.)和寄生杨窄吉丁的一新种丽凹面姬小蜂 Eniedon epicharisHuang及一新记录种 Eniedon zanara Walker。其它研究成果将陆续报道。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是害虫综合防治的重要策略,蛹寄生蜂白蛾周氏啮小蜂是一种重要的天敌昆虫,在美国白蛾的生物防控中起关键作用。本研究旨在评估农林生产中常用的广谱、低毒杀虫剂多杀菌素对白蛾周氏啮小蜂的安全性。[方法] 采用药膜法检测多杀菌素对小蜂的毒力,并检测亚致死浓度多杀菌素处理后,小蜂体内解毒酶活性的变化。[结果] 多杀菌素对小蜂无短期(1 h)触杀作用,但随施药时间延长,其对小蜂的毒杀作用增强,25 mg·L-1多杀菌素施药2 h后,可诱导约18.67%小蜂个体死亡。施药4 h后,不同浓度多杀菌素对小蜂的毒杀作用差异最明显,低浓度(5 mg·L-1)多杀菌素可诱导11.33%小蜂死亡,而中、高浓度多杀菌素(≥ 15 mg·L-1)可诱导77.33%~88.00%个体死亡。施药6 h后,LC50值达7.44 mg·L-1,安全系数为0.31,属高风险性农药。此外,亚致死浓度多杀菌素可明显诱导小蜂羧酸酯酶活性提高,对乙酰胆碱酯酶与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具有剂量效应。[结论] 多杀菌素对白蛾周氏啮小蜂的毒力作用较强,在美国白蛾生防区需慎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目前关于榕小蜂类群的线粒体基因组报道很少,本研究旨在探讨传粉和非传粉榕小蜂两个群体的线粒体基因组的进化差异。【方法】以15种榕小蜂的线粒体基因组(其中11种的线粒体基因组为新测定)数据为基础,采用比较线粒体基因组学方法,分析榕小蜂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和进化特征。【结果】本研究新测定的11个榕小蜂物种的近全长线粒体基因组的长度范围为12 768~17 060 bp,AT含量均大于80%,除了非传粉榕小蜂Philotrypesis tridentata外,其余物种的AT偏斜为负,GC偏斜为正。榕小蜂线粒体基因重排事件很丰富,并且重排情况可能会对该类群的系统发育分析具有重要的价值。进一步的选择压力分析显示,榕小蜂线粒体基因组中的蛋白质编码基因的ω值均远远小于1,表明这些基因经历了纯化选择,传粉榕小蜂线粒体基因组中的大部分基因比非传粉榕小蜂积累了更多的非同义突变。此外与非传粉榕小蜂相比,传粉榕小蜂的线粒体基因组还具有更丰富的基因重排、更高的核苷酸多态性和更高的氨基酸替换率。【结论】传粉榕小蜂比非传粉榕小蜂的线粒体基因组进化更快,这可能与两个群体显著不同的生活方式或进化史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