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3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5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0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经研究,确认中国狭翅广口蝇属Plagiostenoperina Hendel(双翅目,广口蝇科)已知7种,记述了采自中国云南西双版纳的1新种,云南狭翅广口蝇P.yunnana sp,nov.。报道了中国1新纪录种,端斑狭翅广口蝇P.teres Hendel(分布:云南西双版纳),以及我国大陆的两个新纪录种,古铜狭翅广口蝇P.aenea(Wiedemann)(分布:广西龙州大青山、海南)和台湾狭翅广口蝇P.formosana Hendel(广东、广西、福建、云南)。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  相似文献   
62.
苏莉洁 《蛇志》2006,18(3):246-247
直肠阴道瘘是直肠与阴道之间的病理性通道,其产生原因可以是产伤、手术创伤及放射性创伤等,大多数发生于先天性直肠畸形。瘘孔大而低位,可见大便从阴道排出和不能控制的排气;瘘孔小,当粪便干燥时不能见到阴道排便,但仍有不能控制的排气,由于分泌物的刺激,可发生慢性外阴炎,有瘙痒,渗液和皮疹等症状。小部分先天性直肠阴道瘘,因瘘口较小,随着年龄的增长,瘘口会自行愈合,无需治疗,但大部分的瘘口仍需进行手术修补,以恢复正常控制能力的排便功能。术后感染率、复发率高,故术前准备是否充分,对修补愈合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  相似文献   
63.
斜口涡虫(原卵黄目,斜口科)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摘要:本文报道了采自广东惠州市东江支流(23°09′00. 31"N,114°22′26.59″E)的中国涡虫一新纪录目原卵黄目(Prolecithophora)斜口涡虫(Plagiostomum sp.)。该虫体长4.51 ~6.00 mm,体被不规则的褐色细网纹,头钝圆,尾圆锥形,体中部圆柱状,眼点4只。该涡虫运动...  相似文献   
64.
摘要 目的: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状态(HPV-DNA)、p16基因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口咽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5月到2021年10月共收治的口咽癌60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HPV-DNA、p16和EGFR在口咽癌患者的表达情况,分析HPV-DNA、p16和EGFR与肿瘤病理的关系,之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患者的生存情况与HPV-DNA、p16和EGFR的关系。结果:HPV-DNA、p16和EGFR在口咽癌患者中的阳性表达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HPV-DNA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性别、年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肿瘤分期与淋巴结受累情况对比差异显著(P<0.05);p16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分期对比无差异(P>0.05),淋巴结受累情况对比差异显著(P<0.05);EGFR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性别、年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肿瘤分期与淋巴结受累情况对比差异显著(P<0.05);在患者生存分析之中,有20例患者因为随访数据不全被剔除,其中无病生存率之中,P16/EGFR、p16对比差异显著(P<0.05),总生存率中淋巴结转移、P16/EGFR对比差异显著(P<0.05);口咽癌中HPV-DNA水平与p16水平呈现负相关关系,与EGFR呈现正相关关系,p16与EGFR呈现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p16的表达是口咽癌最可靠的预后标志物,而且可能是HPV阳性口咽癌的替代标记物。HPV1/p161肿瘤倾向于减少EGFR的表达,但使用两种免疫组织学标记物对预后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终板造瘘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慢性脑积水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所有患者按动脉瘤夹闭术中是否进行终板造瘘分为两组,随访6个月以上,评价其慢性脑积水的发生率。结果:所有患者慢性脑积水的总发生率为17.4%,终板造瘘组慢性脑积水的发生率7.8%,而单独夹闭组慢性脑积水的发生率为28.1%,显著高于终板造瘘组(P0.05)。在FisherⅠ-Ⅱ级中,终板造瘘组与单独夹闭组慢性脑积水的发生率分别为5.0%、7.7%,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FisherⅢ-Ⅳ级中,终板造瘘组与单独夹闭组慢性脑积水的发生率分别为10.8%、40.3%,单独夹闭组显著高于终板造瘘组(P0.05);而Hunt-HessⅠ-Ⅱ级中,终板造瘘组与单独夹闭组慢性脑积水的发生率分别为7.0%、9.4%,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Hunt-HessⅢ-Ⅳ级中终板造瘘与单独夹闭组慢性脑积水的发生率分别为11.3%、46.5%,单独夹闭组显著高于终板造瘘组(P0.05)。结论:终板造瘘可明显降低Hunt-HessⅢ-Ⅳ级、FisherⅢ、Ⅳ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患者慢性脑积水的发生率,而对Hunt-HessⅠ-Ⅱ级、FisherⅠ-Ⅱ级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患者慢性脑积水的发生率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66.
目的:观察自体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 fibrin,PRF)膜片修补口腔上颌窦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解放军第425医院疗养区眼耳鼻喉科2010年4月到2013年4月间24例上颌窦瘘患者,采用随机分组,其中A组12例患者各采静脉血20 mL制备PRF膜片修补上颌窦瘘,另外B组12例患者采用组织瓣法修补上颌窦瘘,比较两组患者的伤口一期愈合成功率以及6-12月后随访预后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PRF膜片修补组手术均获得成功,而组织瓣修补组中采用带蒂颚粘膜瓣有1例失败,两组间一期愈合成功率无显著差异(P=0.755),随访发现颊侧黏骨膜瓣修补的患者术后口腔前庭沟均有不同程度变浅,而其它修补方法术后前庭沟无明显异常。结论:自体PRF膜片制备简单,用其修补上颌窦瘘效果确切,手术简单,并发症少,可应用于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索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局部血流动力学改变对主动脉夹层发生、发展以及临床预后评估的作用,为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CT扫描获取临床常见典型形态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断层序列,重建出三维主动脉夹层计算流体力学分析模型,对主动脉夹层真假腔内血液流场进行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血液流经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撕破口时会对血管局部壁面产生冲击,造成动脉管壁局部压强升高,此种"冲击效应"不但会出现在近端夹层撕破口附近管腔壁面,也会出现在中间段及远端夹层撕破口附近,当入口血流压强升高时,夹层撕破口附近局部壁面压强差值也会增加。在心动周期内,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壁面剪切应力异常升高区也主要集中在撕破口区附近的动脉壁面上。结论:对于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而言,撕破口的位置相对于撕破口直径而言似乎更有临床意义。对B型夹层患者采用降低血压治疗,可减低局部动脉管壁上的壁面压强差值,但无法消除此壁面压强差,即主动脉夹层管壁上的局部危险区始终存在。此现象揭示主动脉夹层中远端撕破口也可能是造成夹层局部危险因素的原因,采用手术治疗方法封闭撕破口,以消除局部壁面压强增高区,降低破裂风险,可能是更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8.
采用组织学方法观察了实验室饲养的重口裂腹鱼眼在胚胎和早期仔鱼阶段的发生和形态变化过程。结果显示,重口裂腹鱼眼的发生开始于神经胚时期形成的眼原基,眼原基经过分化和内陷形成双层视杯,最终发育形成视网膜。晶状体和角膜来源于外胚层细胞,晶状体发育主要经历晶体板时期;角膜的发育时间较视网膜和晶状体晚,始于角膜上皮的形成。出膜后3 d仔鱼视网膜发育基本完成,眼色素沉积明显,基本具备眼的功能结构。本研究结果丰富了重口裂腹鱼早期发育的生物学资料,为苗种培育等生产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9.
珠江口附近海区甲壳类动物的区系特征及其分布状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2006年8月(夏季)、2006年10月(秋季)、2006年12月(冬季)和2007年4月(春季)珠江口附近海区的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甲壳类动物的区系特征和分布状况.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采获甲壳类动物54种,分隶于2目17科25属,其中,虾类22种、蟹类22种、虾蛄类10种;该海域甲壳类动物多数为热带 亚热带的暖水性种类,少数为广温性种类,未出现暖温性和冷温性种类;广盐性的种类最多,其次为高盐性种类,低盐性种类最少;大多数种类属于印度洋 西太平洋区系;调查海域的甲壳类动物种类与东海、菲律宾海、印度尼西亚海、日本海关系较密切,与黄海、渤海、朝鲜海关系较疏远.调查海域甲壳类动物的优势种为周氏新对虾、口虾蛄、武士蟳、红星梭子蟹、猛虾蛄、锈斑蟳、日本蟳、长叉口虾蛄、中华管鞭虾、三疣梭子蟹和逍遥馒头蟹.出现的种类数以秋季最多(33种),春季最少(26种).甲壳类资源密度在水深0~40 m水域较高,在水深10~20 m最密集.调查海域甲壳类动物的平均资源密度为99.60 kg·km-2,以夏季最高(198.93 kg·km-2)、春季最低(42.35 kg·km-2);组成甲壳类动物的3个类群中,蟹类的资源密度最高(41.81 kg·km-2),其次是虾类(38.91 kg·km-2),虾蛄类最低(18.88 kg·km-2);各类群资源密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虾类在夏季最高(120.32 kg·km-2)、春季最低(0.67 kg·km-2),蟹类和虾蛄类则均在冬季最高(62.01和29.49 kg·km-2)、秋季最低(24.64和6.30 kg·km-2).  相似文献   
70.
亚口鱼科鱼类核DNA 18S-ITS1-5.8S序列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对亚口鱼科鱼类的研究主要是在线粒体DNA 层次,如以线粒体DNA 的控制区和DN5/ 6 基因为分子标记,调查胭脂鱼种群间、种群内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分化以阐明其多样性衰退的程度,以线粒体DNA 细胞色素b 基因以及16S 和18S 基因为分子标记探讨亚口鱼科鱼类的系统发育关系等。然而,线粒体DNA 只占鱼类遗传信息的极少部分,越来越多的学者希望以鱼类核DNA 为分子标记来检测遗传变异情况,其中,rRNA 基因受到普遍的关注。真核生物的rRNA 基因以串联重复方式存在,其中18S、5.8S、28S 组成一个转录元,其前体是由18S-ITS1-5.8S-ITS2-28S 剪切而来。本文以中国胭脂鱼为中心,比较了亚口鱼科6 属7 种在18S-ITS1-5.8S 序列变异情况,并以此序列为分子标记,构建了亚鱼科鱼类系统发育树。18S-ITS1-5.8S 既含有编码序列18S和518S,又含有非编码序列转录间隔区1(ITS1),适合用来分析比较亚口鱼科鱼类在核DNA 编码与非编码区域的遗传变异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