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58篇
  免费   245篇
  国内免费   1133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79篇
  2022年   107篇
  2021年   92篇
  2020年   75篇
  2019年   99篇
  2018年   85篇
  2017年   90篇
  2016年   100篇
  2015年   111篇
  2014年   178篇
  2013年   159篇
  2012年   172篇
  2011年   151篇
  2010年   163篇
  2009年   158篇
  2008年   244篇
  2007年   196篇
  2006年   146篇
  2005年   160篇
  2004年   170篇
  2003年   196篇
  2002年   207篇
  2001年   161篇
  2000年   155篇
  1999年   118篇
  1998年   134篇
  1997年   104篇
  1996年   91篇
  1995年   104篇
  1994年   115篇
  1993年   102篇
  1992年   106篇
  1991年   97篇
  1990年   93篇
  1989年   89篇
  1988年   47篇
  1987年   38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42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9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4篇
  1958年   2篇
  1956年   4篇
  1955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本文根据西安夏季高温干旱、冬季严寒的气候特点,采用田间栽培、抗逆生理特性测定和抗旱形态特征比较等方法,对引种的国家三级保护植物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 Rehd.et Wils.)和凹叶厚朴(M.officinalis subsp.biloba(Rehd.et Wils.)Cheng et Law)的抗逆性进行了探讨,并用已适应西安气候多年的辛夷(M.liliflora Desr.)作对照。结果表明:两种植物均能在西安越冬,但只有在供水充足和适当遮荫条件下才能顺利越夏。凹叶厚朴的抗逆性强于厚朴,但它们的抗旱抗热性均较辛夷弱。  相似文献   
992.
黄樟化学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黄樟(Cinnamomum parthenoxylen (Jack) Nees)种内叶精油主成分不同,在黄樟的一个野生种群中发现7个不同的化学型:其中主含单萜、倍半萜和芳香族化合物的3个化学型为首次在黄樟中发现,而主含倍半萜的化学型的3个单株样品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另外4个化学型均主含单萜化合物。并运用萜类生源学对黄樟化学多样性以及各化学型之间的联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93.
骆驼蓬营养器官的旱生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骆驼蓬是生长在荒漠或盐碱地区的旱生植物,具有显著的旱生结构特征。主根粗壮,其中柱周围产生2或3轮呈同心环状排列的异常维管束。这种异常结构对旱生植物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茎肉质,其皮层、韧皮部,尤其是髓内具有发达的贮水薄壁组织细胞。叶片肉质,光滑无毛。其表皮细胞的外切向壁有较厚的角质层,表面具皱纹状突起。气孔器与表皮细胞平齐,面积较大,而密度较小。栅栏组织发达,为环栅型,包围着发达的贮水组织。叶脉维管束不发达。其叶表面积与体积之比远比中生植物小。根据以上营养器官形态结构特征,可以认为骆驼蓬是典型的多浆汁旱生植物。  相似文献   
994.
八十年代初,氰戊菊酯对棉花蚜虫有极优异的防效。但由于抗药性的产生和发展,氰戊菊醣100和200ppm对一般棉蚜药后2天仅有40%的药效。药后5天蚜量已增加。对伏蚜无效.但药后10天棉田主要天敌仍比药前步30%.对棉叶螨的药效好于棉蚜.并刺激棉蚜的繁殖.所以在棉田单独使用氰戊菊酯后。使棉蚜基本处在既无竞争又无捕食的良好的生态环境中。使其大量增殖,引起再增猖獗.丰收菊酯是复配农药.对棉蚜,棉叶螨和棉田主要天敌有较均匀的药效和毒力.不刺激繁殖。使用后可将生态环境中的棉蚜、棉叶螨和棉田主要天敌控制在原比例的最低密度状态。  相似文献   
995.
广东八宝山叶附生苔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996.
豆野螟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豆野螟Maruea testulalisGeyer(1832)是我国豆类蔬菜,特别是长豇豆Vigna sesguipedalis的主要害虫。在杭州,一年发生七代,以预蛹越冬。以1—3代为害为主。一龄幼虫头宽0.197毫米,Dyar常数为1.653。随虫龄增加,取食场所从花器转向豆荚。产卵前期为3—4天,羽化后6—8天卵量最集中。幼虫、蛹发育历期与日平均温度间的对数回归方程为Y1=3.5825—1.7766x,Yp=3.8118-2.0800x。卵期2—4天。田间为害以6—8月为主;灯下威虫有7月和9—10月两个高峰。有分距姬蜂Cremastus sp.和稻苞虫寄蝇Pseudoperiehaeta insidiosa二种天敌。应用80%敌敌畏800倍等农药,在百花虫数达40头上下、二龄幼虫约占50%时,兼喷植株、落地花,能达到降低花、荚被害率,提高鲜荚产量、品质和降低成本的效果。  相似文献   
997.
李秉滔  黄燮才   《广西植物》1985,(2):79-84
<正> 一、夹竹桃科 Apocynaceae 1.腋上花萝芙木 新种 图1 Rauvolfia superaxillaris P. T. Li et S. Z. Huang, sp. nov. Species R. tiaolushanensi Tsiang affinis, sed foliis coriaceis, nervis lateralibus utrinsecus paulatim prominulis, infructescentiis superaxillaribus 4—5.5 cm longis differt.  相似文献   
998.
利用毛细管气相色谱和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技术,对光果莸和粘叶莸挥发油的烯烃部分进行了分离和鉴定。十二个单萜烃为:α-(艹守)烯、α-蒎烯、莰烯、桧烯、β-蒎烯、香叶烯、α-松油烯、对繖花烃、柠檬烯、β-罗勒烯-y、β-水芹烯和萜品油烯;九个倍半萜烃为:α-荜橙茄烯、α-(王古)王巴烯、α-雪松烯、β-石竹烯、v-杜松烯、l-香木兰烯、α-葎草烯、β-红没药烯和δ-杜松烯。并测得了各化合物的含量。  相似文献   
999.
白背叶根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白背叶[Mallotus aplta(Lour.)Muell.-Arg.]的根得到5个化合物,经化学和波谱分析鉴定结晶 A 为 erythordiol-3-acetate,结晶 B 为β-sitosterol,结晶 D 为3β,29-di-hydro-xylupane,结晶 E 为 ursolic acid acetate 及结晶 F(待鉴定)。以上鉴定的4个成分均系首次从白背叶根中分得的已知化合物。抑菌试验表明结晶 A,B,D,E 和 F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00.
本文报道了叶胶耳属Phyllogloea的一个新种,命名为刘氏叶胶耳Phyllogloea liui Liu et Cao。新种模式标本为贵州省安顺地区卫生防疫站刘美华先生采自安顺市甘堡林场海拔1290m处山林内的朽枝上。新种种名即为纪念刘先生而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