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3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616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85篇
  2011年   77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85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70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 毫秒
961.
为了研究脱皮激素受体在拟黑多刺蚁发育中的功能,本项目采用逆转录PCR方法从拟黑多刺蚁(Polyrhachis vicina Roger)中克隆到脱皮激素受体编码基因PvEcR全长序列,对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从拟黑多刺蚁中克隆到脱皮激素受体蛋白编码基因1 737bp的全长序列,该序列编码578个氨基酸,预测的蛋白分子量大小为63.098×103,理论等电点为7.41。NCBI蛋白质数据库中进行Blast搜索表明,拟黑多刺蚁脱皮激素受体蛋白PvEcR存在至少6类保守结构区域,主要为DNA结合位点、配体结合位点和激活因子识别位点。PvEcR蛋白序列磷酸化位点预测共揭示48个可能的磷酸化位点。PvEcR与其他昆虫脱皮激素受体蛋白在氨基酸序列上同源性高达70%以上。基于脱皮激素受体蛋白氨基酸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表明,几乎所有蚁类脱皮激素受体形成一个大分支,其中拟黑多刺蚁与佛罗里达弓背蚁表现出最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962.
通过超滤、DEAE Sephadex A-50离子交换层析、Sephadex G-100凝胶过滤层析,对一株来自海洋的扩展青霉(Penicillium expansum)所产果胶酶进行分离纯化,得到电泳纯的果胶酶,经SDS-PAGE电泳显示单一条带,且果胶酶亚基的分子质量约为63.96 ku,纯化倍数为24.13,回收率为36.32%。酶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该果胶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50℃,最适p H值5.4,在p H值4.6~6.2比较稳定,Mg2+、Ca2+对果胶酶活力有明显激活作用,Cu2+有明显抑制作用,以果胶粉为底物的Vmax为393.56μg/(min·m L),Km为3.34 mg/m L。  相似文献   
963.
我国沿海拟菱形藻属的2新记录种及其产毒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澄清我国沿海拟菱形藻属(Pseudo-nitzschia)的物种多样性,并确认中国海域拟菱形藻属是否具有产生多莫酸(Domoicacid)的能力,采用毛细管显微操作技术从我国沿海水体中分离、纯化拟菱形藻细胞,建立了单克隆培养株系,并基于核糖体转录间隔区ITS1-5.8S-ITS2 序列构建了分子系统树。结果表明,结合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的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数据,鉴定到我国拟菱形藻属的2新记录种:银河拟菱形藻(P. galaxiae Lundholm & Moestrup)和微孔拟菱形藻(P. micropora Priisholm, Moestrup & Lundholm),对其形态学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并与相似种类进行了比较研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对多莫酸特征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培养株系并不产生多莫酸。这些为我国拟菱形藻属物种多样性和产毒特征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964.
报道中国拟天牛亚科西藏1雌性新发现:Diplectrus bistigmaeus Zhang,Ren et Ba,2012,并对其进行描述。Nacerdes(Xanthochroa)brendelli?vihla,1987和N.(Asiochroa)mimoncomeroides?vihla,1998两种首次在中国记录,并基于DIVA-GIS对它们在中国的潜在分布区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965.
为探索草果(Amomum tsaoko)的遗传多样性和栽培起源,对草果和拟草果(A. paratsaoko)在8个SSR位点上的遗传变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8个SSR位点在20个草果居群和5个拟草果居群分别检测到149和101个等位基因,特有等位基因分别为44和59个。方差分析(AMOVA)表明,仅10.43%的遗传变异存在于2物种间,8.66%于种内居群间,80.91%于居群内(P<0.01)。拟草果居群总的遗传分化程度较大(0.15≤Fst≤0.25),草果的为中度(0.05≤Fst≤0.15)。SMM模式下2物种的遗传分化均加大(Fst<Pst)。因此,草果和拟草果共享祖先的遗传多样性,可能通过随机遗传漂变完成谱系分选后基因突变的积累形成了现有遗传分化模式;围绕大围山的马关、屏边地区可能是草果栽培起源地理中心。  相似文献   
966.
为提高北五味子内生生防真菌WG9发酵液对褐斑病病原菌的抑菌率,本研究采用单因素实验及响应面法对其发酵条件进行优化。首先采用单因素实验,以发酵时间(h)、发酵温度(℃)、摇床转速(r/min)及初始pH为考察指标,测定对病原菌的抑菌率及生防真菌WG9的菌丝体生物量,以获取单因素实验的最优值,然后使用Box-Behnken实验设计及响应分析法对其进行分析,得出的最佳发酵工艺为:发酵时间127.2h(5.2d),发酵温度25.09℃,摇床转速121.49r/min,初始pH 6.25,该条件下发酵液抑菌率可达51.20%。经验证实验得发酵液抑菌率为(50.86±0.097)%,与预测值的相对误差较小且与实验结果拟合程度高;同时测定了温度、pH、紫外线照射及贮存时间对发酵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菌株发酵液稳定性较好,除强酸强碱外,其他条件对其稳定性影响不大。本研究为生防真菌的产业化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也为其他生防菌的发酵工艺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967.
摘要 目的:探讨慢病毒介导的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人诱导多能干细胞(hiPSC)是否影响其细胞生物学特性,为多角度评价生物学风险提供实验基础。方法:慢病毒感染hiPSC后24小时,通过抗性基因表达筛选成功标记GFP的hiPSC。利用流式细胞分析法(FACS)检测GFP阳性的细胞比例。通过碱性磷酸酶染色检验干细胞的多能性,并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多能性标记基因OCT4,NANOG,SOX2,SSEA4的表达情况。体外拟胚体分化实验检测GFP标记的hiPSC分化为不同胚层细胞的能力。结果:慢病毒感染不仅可以成功hiPSC标记上GFP,而且抗性基因表达筛选使GFP阳性细胞比例从37.5%提高到97.4%。AP染色和多能性标记基因的免疫染色证明标记后的细胞能维持多能性。体外分化实验显示感染后hiPSC可以形成拟胚体并实现三个胚层细胞共存。结论:慢病毒能够高效的标记hiPSC,并且不影响其多能性和拟胚体形成能力,可以用于后续的分化和细胞示踪研究。  相似文献   
968.
郑义培  吴丹  郑璞 《微生物学报》2021,61(11):3583-3593
[目的] 建立适用于拟无枝酸菌(Amycolatopsis sp.)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敲除其编码香兰素脱氢酶基因(VDH),减少发酵副产物香草酸。[方法] 以VDH为靶标基因,将pKCcas9dO质粒上的tipA、j23119启动子分别替换为pRLE6质粒Kmr启动子、链霉菌中常用的强启动子permE*,同时将sgRNA替换为能识别靶基因香兰素脱氢酶的特异性sgRNA,获得质粒pKCKmCas9VDH。然后将其与靶基因的上下游同源臂连接,获得敲除质粒pLYZYP01。将pLYZYP01质粒电转进Amycolatopsis sp.感受态细胞,筛选获得VDH的敲除突变体菌株。[结果] 利用上述方法,成功获得VDH敲除菌株Amycolatopsis sp.ΔVDH。[结论] 建立了适用于拟无枝酸菌CCTCC M 2011265的基因敲除系统,成功敲除VDH基因,在添加12 g/L底物阿魏酸的情况下,香兰素产量达到9.19 g/L,摩尔转化率由88.6%提高到97.7%。  相似文献   
969.
[目的]为明确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Pseudotorymus jaapiellae Yang et Chen对枸杞红瘿蚊Gephyraulus lycantha Jiao&Kolesik诱导产生虫瘿挥发物的选择差异性,解析影响其寄主选择的信息化学物质.[方法]采用Y型嗅觉仪,测定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的孕卵雌蜂对受枸杞红瘿蚊为害的幼嫩虫瘿和成熟虫瘿挥发物的行为选择偏好;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影响该寄生蜂产卵选择的不同发育阶段虫瘿挥发物成分变化与差异.[结果]与枸杞健康花蕾相比,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明显趋向于选择受枸杞红瘿蚊为害的虫瘿,尤其是幼嫩虫瘿对孕卵雌蜂具有更显著的吸引作用(P<0.01),其中有95%的寄生蜂选择幼嫩虫瘿,仅有5%的寄生蜂选择健康花蕾;不同发育阶段虫瘿与健康花蕾的挥发物种类和释放量存在明显差异,幼嫩虫瘿的挥发物种类最多,达61种,成熟虫瘿和健康花蕾分别为52种和54种;酮类和萜类化合物是枸杞花蕾受害后新出现的物质,其中萜类化合物仅存在于幼嫩虫瘿中,酮类化合物随着虫瘿的成熟,其含量逐渐升高.[结论]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能够通过对枸杞不同发育阶段受害虫瘿的特异性挥发物进行寄主识别,从而定位寄主,实现对害虫枸杞红瘿蚊的种群调控.  相似文献   
970.
2010年于云南采集鞘翅目拟步甲科伪叶甲族一种昆虫——腹伪叶甲Lagria ventralis Reitter,1880。其原始描述过于简单,且缺少特征图和整体照片。本文对其进行详细描述,并给予特征图和整体照片。检视标本保存于西华师范大学标本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