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75篇
  免费   212篇
  国内免费   1106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73篇
  2022年   68篇
  2021年   85篇
  2020年   80篇
  2019年   82篇
  2018年   87篇
  2017年   95篇
  2016年   120篇
  2015年   114篇
  2014年   146篇
  2013年   143篇
  2012年   147篇
  2011年   167篇
  2010年   127篇
  2009年   142篇
  2008年   262篇
  2007年   139篇
  2006年   122篇
  2005年   149篇
  2004年   138篇
  2003年   113篇
  2002年   106篇
  2001年   96篇
  2000年   83篇
  1999年   87篇
  1998年   57篇
  1997年   65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66篇
  1994年   63篇
  1993年   55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67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36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3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4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1篇
  1953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提出了一种定量估算群居性啮齿动物的集群重组率的方法。此法以特定时期集群中动物个体之间的异源概率(即来源于不同家族的概率)作为衡量群居性啮齿动物的“混合”程度(即重组率)的定量指标,并与平均重组率(即重组期望)进行比较,进而判断动物在集群过程中的选择倾向。按照这种方法估算了内蒙古典型草原区布氏田鼠越冬集群的重组率。结果表明,该鼠的越冬集群重组率很低,仅在0.1左右,集群个体多数来源于相同的家族。此外,该鼠的集群重组率远低于其重组期望值,表明该鼠在秋季集群中,有强烈的选择同源个体的倾向。  相似文献   
992.
不同放牧率对旱黄梅衣生物量和化学元素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羊草草原群落中旱黄梅衣生物量和化学元素组成与放牧率关系的研究表明,轻度放牧(1.33只羊·hm-2)时,旱黄梅衣生物量达到最大值,极重牧(6.67只羊·hm-2)时生物量最低.旱黄梅衣体内C、N、Ca含量较高,>1%;P、Mg、K、Fe含量介于0.1%~1%;Na、Mg、Cu、Zn、B均<0.1%.旱黄梅衣中Ca含量明显高于维管植物,是喜Ca植物.放牧处理下,旱黄梅衣含C量下降,N含量提高,C/N比在中度、重度放牧率下较低.Ca、Mg、K、Fe、Mn、Cu含量表现为无牧处理时较低,放牧处理较高.旱黄梅衣的生物量和化学元素组成的变化对放牧强度有着很好的响应,因此可以用旱黄梅衣的生物量和化学元素组成的变化来指示草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特征的变化.  相似文献   
993.
核型多角体病毒与侧沟茧蜂对斜纹夜蛾幼虫的协同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研究了斜纹夜蛾幼虫体内的斜纹夜蛾侧沟茧蜂存活率、发育历期、寄主感染病毒时间、病毒浓度之间的关系,并测定了斜纹夜蛾侧沟茧蜂的传毒效率.结果表明,病毒对寄主体内寄生蜂历期无明显影响,寄生在幼虫体内的寄生蜂能在寄主病死前完成发育,存活比例因寄主感染病毒的时间和浓度而异.斜纹夜蛾被寄生后接种病毒(SINPV),距离寄生时间越长,饲毒浓度越低,寄生蜂完成发育的比例越大,但饲毒时间是主要影响因素.从感病幼虫体内发育成的侧沟茧蜂或曾经在感病寄主上产过卵的寄生蜂,以及通过人工方式使产卵器被病毒污染的寄生蜂,均能携带一定数量的病毒.通过产卵活动,侧沟茧蜂成蜂能在寄主幼虫个体间传递病毒.当寄生蜂在感病的寄主幼虫上产卵带毒后,平均可传递病毒给2.14头幼虫;发育于感病幼虫体内的寄生蜂,平均可传递病毒给2.45头幼虫.通过用病毒液浸茧或用混有病毒的蜂蜜饲喂成蜂等方式使产卵器污染病毒的寄生蜂,传毒效率随饲毒浓度增加而提高,平均可传递病毒1.45头和0.94头幼虫  相似文献   
994.
红松种源材质性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帽儿山地区17 年生26 个红松种源试验林进行了材质性状研究, 主要包括材质性状在不同种源间遗传变异情况以及从髓心到树皮径向变异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红松各项材质在不同种源间均存在着极显著差异。各项材质均存在着一定的径向变异模式, 主要表现在:红松各种源的管胞长度、管胞直径、木材密度和晚材率总体趋势是从髓心向外呈迅速增加趋势, 而年轮宽从髓心向外呈递减趋势。本项研究为红松材性早期选择和预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95.
人乳头瘤病毒16型E7变异株免疫原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分子克隆技术,构建E7变异株重组质粒[pcDNA3.1-(by)E7]和E7标准株重组质粒[pcDNA3.1-(ys)-E7],并将两种质粒分别皮下免疫Balb/c小鼠,免疫后于不同时间提取小鼠血清和制备脾淋巴细胞悬液,分别用ELISA法和MTT比色法检测特异性抗体和特异性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基因免疫后,ELISA法显示,HPV16 E7变异株和标准株均能诱导特异性抗E7抗体;MTT比色法显示,E7标准株免疫组脾淋巴细胞在体外受到变异株E7蛋白的再次刺激后出现特异性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变异株E7免疫组脾淋巴细胞经过同样处理后,出现非特异性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结果表明HPV16E7变异株能诱导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而不能诱导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HPV16 E7变异株无论在结构还是免疫原性上均与标准株有差异.由此推测,HPV16E7变异可能导致其逃逸机体自然感染或疫苗诱导的免疫应答.用基因免疫方法研究E7变异株免疫原性也为其它不能或难以进行体外培养的病毒变异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96.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变异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nfectious bronchitis,IB),是由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引起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可引起鸡呼吸道、输卵管、肾脏、肠道及腺胃等多部位病变.病鸡表现为咳嗽、喷嚏、发出气管啰音.幼鸡流鼻液,蛋鸡产蛋数量和质量下降,肉鸡食欲不振,肾型病鸡肾肿大、苍白,有大量尿酸盐沉积.鸡不分年龄、性别和品种均易感,但主要侵害1~4周龄的幼鸡[1].  相似文献   
997.
未经抗病毒治疗慢乙肝患者YMDD变异检测及HBV基因分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未接受拉米呋啶及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YMDD是否存在变异及HBV的基因亚型。方法 :采用PCR荧光分子信标探针检测技术及PCR微板核酸杂交 ELISA技术进行HBVYMDD变异株 (YIDD YVDD)及HBV基因分型检测。结果 :2 9例慢性乙肝患者HBVYMDD变异阳性 6例 ,阳性率为 2 0 6%。 5例变异阳性中 3例为YIDD阳性 ,2例为YVDD阳性 ,6例均为YMDD野生株和变异株同时存在 ;HBV基因亚型以C、B、D亚型为主 ,分别占41 3% ( 1 2 2 9)、2 4 1 % ( 7 2 9)、2 0 6% ( 6 2 9)。结论 :在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慢乙肝患者中存在YMDD变异株 ,临床上在应用拉米呋啶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前 ,应对患者是否存在YMDD变异加以重视 。  相似文献   
998.
通过猪等的c-mos 基因保守区序列设计了用于扩增鲸类c-mos 基因的引物。应用此引物扩增并测定了齿鲸类5 个科12 个种546 bp 的c - mos 基因编码区序列。结果表明鲸类的c-mos 基因遗传变异水平较低。在系统发生重建中, 同科的物种聚为单系, 但不能很好地解决科下亚科间的关系, 提示c-mos 基因仅适于鲸类科级以上阶元的系统发生研究。  相似文献   
999.
脑膜中动脉的形态变异及其在人类进化上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现代人、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脑膜中动脉前支和后支压迹的形态的观察和对比发现:从直立人到现代人脑膜中动脉管径从粗到逐渐变细,分枝从简单到逐渐复杂,前支趋向于增大,后支趋向于缩小,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有地域性差异。作者认为脑膜中动脉的这种分布形式间接地反映了直立人向智人演化及现代人类形成过程中,大脑各部分比例的变化和功能的日益复杂对供血需求的影响。在研究颅骨与大脑之间的关系上及脑演化上,脑膜中动脉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00.
锌肥对不同基因型大麦吸收积累镉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朱永官 《应用生态学报》2003,14(11):1985-1988
对土壤添加不同Zn、Cd条件下两种基因型(Sahara和Clipper)大麦对Zn、Cd的吸收积累研究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土壤添加Zn、Cd对植物地上部生物量没有显著影响,但土壤添加Zn抑制植物根系生长,在土壤不缺Zn情况下添加Zn<20mg·kg^-1时并没有对大麦体内Cd浓度产生显著影响;当土壤Zn添加量达到40mg·kg^-1时,植物体内Cd浓度明显降低,植物吸收Cd的总量随着土壤添加Zn的增加而显著下降,这主要是由于根系生物量的下降所致,两个基因型大麦品种Zn效率存在显著差异,但这一差异对植物吸收Cd的总量没有影响,Zn高效品种Sahara根部Cd浓度显著低于Clipp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