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2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7 毫秒
31.
两种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动物模型的建立及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两种动物作为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ACD)模型各自的优势,为实际应用中恰当选择动物模型提供依据。方法利用二硝基氯苯(dinitrochlorobenzene,DNCB)作为致敏剂,以腹部致敏、背部激发的方法分别建立豚鼠(连续激发4次)和小鼠(1次激发)两种ACD动物模型,并以丙酮作为对照。激发后0~96h,对激发部位进行动态分级。激发后96h,H-E染色观察激发部位皮肤病理变化,并计算脾指数和胸腺指数。结果动态评分结果显示:豚鼠激发后72h红斑程度最强,临床分级以3级为主,并于72~96h保持不变;小鼠激发后24h红斑程度最强,临床分级以4级为主,48h后红斑程度减轻。病理结果显示:两种模型激发部位皮肤内均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脾指数和胸腺指数计算结果显示:两种动物模型的脾指数和胸腺指数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通过上述方法分别成功建立了豚鼠和小鼠ACD动物模型。豚鼠红斑程度较弱,且出现较晚,持续时间较长;小鼠红斑程度较强,出现较早,持续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32.
李广  练状  程泽星  魏毅玲  徐敏  钱明 《生物磁学》2013,(26):5067-5070
目的:评价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变应性鼻炎(allergicrhinitis,AR)的临床疗效,探讨提高AR疗效的治疗措施。方法:选择同期门诊及住院治疗的AR患者76例,在患者自愿的前提下,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0例)和观察组(n=3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措施,观察组患者在上述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加行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治疗12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变异性鼻炎症状评分、变异性鼻炎体征评分、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变异性鼻炎症状评分与体征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两组患者变异性鼻炎症状评分与体征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变异性鼻炎症状评分与体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为87.5%和1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治疗AR,其临床疗效确切且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变应性鼻炎(AR)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与总免疫球蛋白E(TIg E)及白细胞介素-13(IL-13)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6年7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AR患者93例为AR组,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23例,中度组39例,重度组31例,同期在我院体检的健康体检者93例为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25(OH)D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TIg E及IL-13水平,比较AR组与对照组、不同活动度AR患者之间血清25(OH)D、TIg E及IL-13水平,分析血清25(OH)D与TIg E及IL-13的相关性。结果:AR组患者血清25(OH)D水平低于对照组,IL-13及TIg E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组血清25(OH)D水平高于中度组,中度组高于重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组IL-13及TIg E水平低于中度组,中度组低于重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R组血清25(OH)D与IL-13、TIg E呈负相关(P<0.05);对照组血清25(OH)D与IL-13、TIg E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AR患者血清25(OH)D水平异常降低,与TIg E及IL-13呈负相关关系,可能参与了AR的发生与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34.
变应性鼻炎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的鼻腔变应性反应疾病,发病率高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探讨该病的病因非常重要。近年来,微生物群在人类健康与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变应性鼻炎是研究的热点之一。微生物群是居住在于人体内外表面的所有微生物,包括病毒、真菌、原生动物、古生菌和细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微生物群在免疫介导的疾病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总结国内外文献,探讨微生物群在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期为变应性鼻炎的预防与治疗开辟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究甲基化酶抑制剂5-氮杂胞苷(5-azacytidin,5-aza)对T淋巴细胞(Jurkat)mi R-126、Th1/Th2、Th17/Treg细胞亚群及因子IFN-γ、GATA3、ROR-γ和Foxp3的调控作用。方法:采用不同浓度5-aza干预T淋巴细胞,24 h、48 h后检测其对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检测5-aza干预后mi R-126表达水平以及IFN-γ、GATA3、ROR-γ和Foxp3的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5-aza干预后Th1/Th2、Th17/Treg细胞亚群分化比例。结果:甲基化酶抑制剂干预T淋巴细胞后,细胞抑制率随5-aza浓度增大及作用时间延长呈递增趋势(P<0.01);细胞抑制率在24 h、48 h,低、中、高浓度下分别为(14.73±0.93)%、(32.67±8.40)%、(60.87±5.78)%以及(18.98±0.73)%、(39.80±8.42)%、(64.11±6.04)%;抑制率在24 h与48 h之间无差异(P>0.05)。甲基化酶抑制剂干预后mi R-126表达降低(P<0.01);IFN-γ蛋白表达降低(P<0.05)、Th1细胞亚群数目降低(P<0.01);GATA3 m RNA和蛋白表达升高(P<0.05)、Th2细胞亚群数目增加(P<0.01);ROR-γ蛋白表达降低(P>0.05)、Th17细胞亚群数目降低(P<0.05);Foxp3 m RNA和蛋白表达升高(P>0.05)、Treg细胞亚群数目增加(P<0.05)。结论:甲基化酶抑制剂可以下调Jurkat细胞mi R-126基因表达;下调Th1、Th17细胞亚群分化,上调Th2、Treg细胞亚群分化;调控细胞因子IFN-γ、GATA3、ROR-γ和Foxp3的表达。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变应性鼻炎(AR)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25(IL-25)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表达及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2月期间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AR患者79例为AR组,参照世界卫生组织指定的《变应性鼻炎及其对哮喘的影响》中的标准将AR组患者分为轻度组29例、中度组34例、重度组16例,另选取同期我院收治的非AR患者30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所有患者的IL-17、IL-25及TNF-α水平,分别比较对照组与AR组以及不同病情严重程度患者IL-17、IL-25及TNF-α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AR患者血清IL-17、IL-25及TNF-α相关性。结果:AR组血清IL-17、IL-25及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的AR患者血清IL-17、IL-25及TNF-α水平整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组、重度组患者血清IL-17、IL-25及TNF-α水平均明显高于轻度组患者,且重度组高于中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AR患者血清IL-17、IL-25、TNF-α两两之间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AR患者血清IL-17、IL-25及TNF-α呈现异常高表达,并随着患者疾病的加重而升高,且各因子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可考虑将其作为临床诊断AR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IL-6 抗体治疗小鼠变应性鼻炎的作用。方法:实验动物分三组:PBS 组(正常对照组)、抗IL-6 抗体组(以抗IL-6 单 克隆抗体处理)、IgG 抗体对照组(以IgG对照抗体处理)。应用卵清蛋白(OVA)致敏建立小鼠变应性鼻炎模型,给予抗IL-6 单克 隆抗体干预,计量抗原激发后小鼠搔鼻数量。应用HE染色方法检测对小鼠鼻黏膜炎症影响,应用ELISA 法检测小鼠灌洗液中 IL-4、IFN-r含量。结果:治疗后抗IL-6 抗体组小鼠搔鼻症状相对于抗体对照组明显减轻(P<0.01)。与PBS 组比较,IgG 抗体对照组 小鼠鼻腔灌洗液中总炎性细胞数,淋巴细胞数及嗜酸性粒细胞数明显升高(P<0.05);IL-6 抗体治疗后,小鼠鼻腔灌洗液中总炎性 细胞数,淋巴细胞数及嗜酸性粒细胞数明显降低(P<0.05);IgG抗体对照组小鼠鼻腔灌洗液IL-4 含量明显升高(P<0.01),而IFN-r 含量不变(P>0.05);IL-6 抗体治疗后,IL-4 含量较IgG 抗体对照组降低(P<0.05),IFN-r含量不变(P>0.05)。结论:IL-6 抗体可有效 治疗小鼠变应性鼻炎。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皮质类固醇激素糠酸莫米松对儿童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鼻腔粘液菌群(包括需氧菌和真菌)的影响,同时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选择30例儿童AR患者作为观察组,给予糠酸莫米松进行治疗,检测其治疗前后鼻腔粘液的菌群分布情况,同时与对照组的正常儿童进行比较。结果:经糠酸莫米松治疗后,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显著减轻。细菌检出率和真菌检出率方面,对照组为90.0%和3.3%,观察组治疗前为86.7%和16.7%,治疗后为93.3%和20.0%,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前及观察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糠酸莫米松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对于鼻腔粘液菌群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9.
冯蔚芬  陈文辉  陈薇  林丛  吴航程  潘鲁华  尤佳 《蛇志》2009,21(4):307-307
我科于2009年10月收治1例变应性血管炎患者,经以蕲蛇酶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顺尔宁对变应性鼻炎患者体内肺表面活性蛋白A、D水平的影响及近期疗效观察。方法:纳入的变应性鼻炎患者分成单纯变应性鼻炎患者组不伴哮喘组106例,变应性鼻炎伴哮喘患者组75例,健康成人组20例作为实验对照组。连续应用顺尔宁8周后,统计患者鼻部总体症状评分,以及血清SP-A、SP-D水平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单纯变应性鼻炎组、变应性鼻炎伴哮喘组患者治疗4周后、8周后与治疗前比较,鼻部总体症状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4周后,单纯变应性鼻炎组、变应性鼻炎伴哮喘组患者血清SP-A、D水平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8周后,单纯变应性鼻炎组、变应性鼻炎伴哮喘组患者血清SP-A、D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结论:顺尔宁可影响变应性鼻炎患者体内SP-A、SP-D水平,改善鼻部不适的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