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18篇
  免费   205篇
  国内免费   1971篇
  2024年   47篇
  2023年   104篇
  2022年   125篇
  2021年   134篇
  2020年   121篇
  2019年   104篇
  2018年   93篇
  2017年   118篇
  2016年   149篇
  2015年   197篇
  2014年   281篇
  2013年   261篇
  2012年   264篇
  2011年   271篇
  2010年   270篇
  2009年   289篇
  2008年   374篇
  2007年   240篇
  2006年   219篇
  2005年   204篇
  2004年   227篇
  2003年   221篇
  2002年   215篇
  2001年   190篇
  2000年   183篇
  1999年   122篇
  1998年   142篇
  1997年   129篇
  1996年   110篇
  1995年   108篇
  1994年   126篇
  1993年   132篇
  1992年   99篇
  1991年   92篇
  1990年   72篇
  1989年   54篇
  1988年   33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51.
鱼类的天然雌核发育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18  
葛伟 《水生生物学报》1989,13(3):274-286
1.孤雌生殖,雌核发育和杂合发育单性型种群在脊椎动物中是罕见的。尽管如此,到目前为止几乎已在各类脊椎动物中发现了单性型种群。该种群通常涉及3种繁殖方式,即孤雌生殖(parthenogenesis)、雌核发育(gynogenesis)和杂合发育(hybridogenesis)。  相似文献   
52.
53.
赤点石斑鱼仔,稚幼鱼的发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了以人工繁殖所获的赤点石斑鱼受精卵进行孵化培育的结果,对该种鱼的后期仔鱼、稚、幼鱼的发育作了描述。从孵化的仔鱼发育至完成变态的稚鱼,共需时32天。赤点石斑鱼仔鱼的发育具有很长的背棘和腹棘,第二背棘的最大长度比率约为总体长的50%。仔鱼从8.75毫米长到34.10毫米期间,平均每天可增长1.69毫米的长度。初孵仔鱼全长为1.50毫米,长到144天的幼鱼全长达114.50毫米。  相似文献   
54.
吴茱萸叶中分泌囊的发育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55.
长吻wei卵巢发育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若宾  李禾 《四川动物》1990,9(2):19-20
  相似文献   
56.
随着化石燃料消耗量不断增加,由此产生的主要大气污染物之一SO_2的浓度和影响范围也日趋增大。SO_2对植物,特别是对农作物的影响已受到普遍重视。本研究选择我国北方种植面积大、分布广的大豆为供试作物,在野外开顶式熏气装置中进行低浓度SO_2长期暴露试验,观察SO_2对大豆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制订农田大气环境质量标准提供有一定参考价值的生态学基准。  相似文献   
57.
长吻鮠卵巢发育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2、3龄长吻长吻鮠卵巢发育均处在Ⅱ期。4龄发育成熟。繁殖季节在4月中旬至6月底,为分批性产卵的鱼类。  相似文献   
58.
59.
施用磷石膏对菱镁矿粉尘污染土壤上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辽宁海城一营口大石桥菱镁矿(MgCO。)区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粉尘(主要成分为氧化镁),落入土壤后产生氢氧化镁使土壤碱化,破坏了土壤结构,降低了钙、磷、铁和锌等植物必需元素的有效性,影响作物生长。针对这一问题,我们从1991年起试用磷石膏进行粉尘污染土壤的改良试验。磷石膏是生产磷锭的副产品,主要成分为有效硫1087%,有效钙13.64%,P。0。0.92%,游离酸三.23%,PH05o试验在海城市牌楼镇进行。材料为玉米C二对规W),品种掖单至3号,土壤为棕壤[pH8.5,含(mg八g)有机质17000.0、碱解氮14年回、速效磷8.l、水溶…  相似文献   
60.
鹤顶兰胚囊发育过程中微管变化的共焦显微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光镜的观察确定了鹤顶兰(Phaius tankervilliae (Aiton) Bl.)胚囊发育属单孢子蓼型。应用免疫荧光标记技术及共焦镜观察了胚囊发育过程中微管分布的变化。当孢原细胞初形成时,细胞内的微管呈网状分布。之后,孢原细胞体积增大发育为大孢子母细胞。大孢子母细胞延长,进入减数分裂Ⅰ。微管由分裂前的网状分布变为辐射状排列。二分体的两个细胞内的微管分布一样,呈辐射状。四分体的近珠孔端的3 个大孢子解体,细胞内的微管消失。靠合点端的功能大孢子内有许多微管呈网状分布。当功能大孢子进入第一次有丝分裂时,细胞内的微管由网状变为辐射状,从核膜伸展至周质。再经两次有丝分裂形成八核胚囊。在核分裂之前微管一般是呈网状分布并紧包围着核。在分裂期间二核和四核胚囊都呈极性现象,微管系统也呈极性分布。微管在八核胚囊内的分布变化情形特别复杂。首先,八核分别作不同程度的移动,其中两个核移向胚囊中央,珠孔端和合点端的3 个核分别互相靠拢,形成3 个区,即中央区、反足区和卵器区。胚囊未形成区时,8 个核都被网状分布的微管包围着。当胚囊明显分成区时,反足区内的微管仍作网状分布。中央区的微管分布则趋疏松,形成篮形结构,包围着液泡和两个极核。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