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9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40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11.
目的:根据外膜蛋白 FopA 的序列信息,建立土拉弗朗西斯菌 FopA蛋白全长(FopA-L)和部分(FopA-S)的特异性抗原的 BL21 表达系统,获得高活性的重组 FopA-L、FopA-S蛋白并制备相应的多克隆抗体,为土拉菌的监测、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通过 pET100 质粒构建FopA-L及FopA-S的表达载体,转化大肠杆菌BL21细胞并诱导表达FopA-L及FopA-S蛋白,螯合镍离子次氨基三乙酸(Ni-NTA)亲合层析纯化FopA蛋白,用重组蛋白免疫大耳白兔制备多克隆抗体,通过 ELISA、Western 印迹、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等方法进行检测。结果:构建了FopA-L及FopA-S的表达载体,获得相应的高表达目的蛋白 BL21 细胞株,用表达的蛋白为抗原成功制备了 FopA特异性的抗体,效价皆在1 ∶100000以上且特异性良好。结论:FopA-S与FopA-L两种抗原和相应抗体的制备为建立土拉菌快速检测方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2.
从白蚁中分离到具有纤维素酶活的贪噬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胸散白蚁Reticulitermes flaviceps后肠为材料,分离培养具有降解纤维素能力的微生物,以进一步了解白蚁后肠微生物的种类。通过以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为唯一碳源的富集及选择培养基培养、筛选,获得一株具有纤维素酶活的菌株R3063。形态学鉴定、革兰氏染色观察及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该菌株属于贪噬菌(Variovorax sp.)。目前尚未见贪噬菌具有纤维素酶活的报道。  相似文献   
113.
【目的】本文旨在明确镇江市白蚁种类分布、危害状况和防治策略。【方法】本文按照镇江市人口密度和园林绿化分布特点,将全市划分为商住区、工业区、园林区三个主要不同的生态区域。通过2012—2013年两年时间的调查与数据收集,在各生态区域共采集185份白蚁标本。运用传统白蚁形态学分类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镇江市白蚁主要危害种类进行了鉴别确认。根据白蚁危害严重程度的不同,将镇江市不同生态区域分为蚁害严重区、较重区、一般区,以此确定镇江市白蚁分布危害的特点。【结果】本研究鉴别确认了镇江市主要白蚁种类为2科4属共7种白蚁,分别为黑翅土白蚁Odontotermes formosanus Shiraki、黄翅大白蚁Macrotermes barneyi Light、台湾乳白蚁Coptotermes formosanus Shiraki、黑胸散白蚁Reticulitermes chinensis Snyder、尖唇散白蚁Reticulitermes aculabialis Tasi et Hwang、圆唇散白蚁Reticulitermes Labralis Hsia et Fan和黄胸散白蚁Reticulitermes flaviceps Oshima。根据镇江市主要白蚁种类危害发生空间生态分布情况,镇江市的白蚁危害面广,各区域都有不同程度发生,其中城中区域白蚁分布最为密集。黑胸散白蚁在各个生态区域均有危害分布,且分布范围最广。三个不同生态区域中,蚁害严重区都集中在商住区,且散白蚁危害较大。园林区多为蚁害较重区,且土白蚁危害比较突出。工业区多为白蚁危害一般区,其散白蚁和土白蚁危害程度基本相同。根据镇江市近5年主要白蚁种群及蚁害发生时间,镇江地区的白蚁危害在全年各个月份都有发生,其危害的高峰期主要集中在4—6月,在5月达到高峰值。【结论】通过系统研究与调查,我们掌握了镇江市的白蚁种类以及主要白蚁种群的生态分布区域,明确了镇江地区白蚁发生的时间规律、区域分布特征及其危害严重程度。以此为基础,本文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镇江地区食木白蚁综合防治策略,为今后更有效地开展白蚁防治工作,保护珍贵园林树种及古典建筑,进一步提高我国白蚁防治和管理水平提供了有效的科学依据及其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14.
尽管国内外对养殖污水处理已提出了一系列的工艺技术,但因经济原因养殖污水直接灌溉农田在我国农村地区仍较为常见.为了解长期畜禽养殖污水直灌对稻田土壤质量的影响,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选择了养殖污水直灌不同年限(0、4、7、13年)的稻田,比较研究了养殖污水直接灌溉对稻田土壤不同深度土层中各形态氮和磷含量的影响,探讨了长期养殖污水灌溉对氮、磷在土壤剖面中垂直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 长期养殖污水直接灌溉可显著提高稻田土壤中氮和磷的积累,积累量随灌溉年限的增长而增加,其中磷素的增幅高于氮素.养殖污水灌溉4、7和13年后,土壤表层中全P和全N分别比对照增加了43.6%、95.2%、1484%和7.7%、17.0%、28.4%.土壤氮素的变化为NH4+-N、NO3--N>酸解有机氮>非酸解有机氮;土壤有效磷的变化明显大于全磷.长期养殖污水灌溉可促进氮、磷在土壤剖面中的垂直迁移,增加对地下水的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115.
为了了解尖唇散白蚁梳理清洁行为和交哺行为,为防治该种白蚁提供依据,通过定性观察和定量测定的方法对尖唇散白蚁的梳理清洁行为和交哺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尖唇散白蚁的梳理清洁行为主要由4龄以上工蚁完成,4~6龄的若蚁也参与,但不及工蚁频繁;梳理清洁行为占到其昼夜活动时间的1.6%左右,当白蚁体表沾染污物时,如体表沾有染料或真菌孢子等,梳理清洁行为的频率增加,占用的时间也增多,人为用染料污染白蚁体表,梳理清洁行为可占到6.5%;尖唇散白蚁的交哺行为可发生于各个品级之间,其中工蚁是交哺行为中最活跃的品级,其他各品级均可接受来自工蚁的饲喂;6龄以上工蚁对工蚁的染料食物交哺测试显示,取食后24 h受喂工蚁获得的食物量仅占原取食工蚁取食量的5.86%,48 h饲喂者与受喂者消化道食物量大致持平,并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少,受喂者消化道中的食物始终低于饲喂者。本研究结果支持散白蚁的交哺行为属于层叠式交哺模式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6.
由索氏平脐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引起的小麦根腐病,常和其他土传真菌病害混合发生,传统的症状鉴别方法很难区分,导致病害防控难度增加。为建立病菌实时荧光定量检测体系,根据ITS序列设计引物,筛选出1对特异性引物BS‐F/R,扩增片段大小为280bp。以菌丝DNA为标准品构建实时荧光定量标准曲线,并对其灵敏度、特异性、可重复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速度快,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构建的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循环阈值与模板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溶解曲线的吸收峰单一,扩增效率良好。利用该定量检测体系,可以检测出田间小麦样品中52.8fg/μL的病菌DNA。  相似文献   
117.
《环境昆虫学报》2014,(5):724-729
台湾乳白蚁Coptotermes formosanus是我国南方木材及其建筑结构最主要的有害白蚁,也是世界重要的入侵性物种。台湾乳白蚁兵蚁品级的量度特征是其描述鉴定的重要依据,本文对台湾乳白蚁兵蚁主要量度特征数据进行了整合,并就台湾乳白蚁11个地理种群兵蚁品级的主要量度特征进行了比较,探讨了台湾乳白蚁相应量度特征的分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8.
散白蚁属Reticulitermes隶属于等翅目鼻白蚁科Rhinotermitidae,是一类危害严重的重要社会性昆虫。文章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散白蚁属系统发育和生物地理学研究进展,主要比较了传统方法和分子方法对散白蚁属系统发育的研究,包括对鼻白蚁科的进化关系研究,散白蚁属的分子系统发育现状,分子技术发展过程的总结。对散白蚁属的地理分布与其进化关系研究进行了阐述。线粒体、核基因标记和微卫星系统发育分析可以用于推测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散白蚁种类如北美散白蚁等的入侵路线和可能的入侵机制。文章最后展望了新兴测序技术、线粒体全基因组、转录组和宏基因组分析等可以用于散白蚁属系统发育分析。  相似文献   
119.
Coptotermes curvignathus Holmgren is capable of feeding on living trees. This ability is attributed to their effective digestive system that is furnished by the termite's own cellulolytic enzymes and cooperative enzymes produced by their gut microbes. In this study, the identity of an array of diverse microbes residing in the gut of C. curvignathus was revealed by sequencing the near-full-length 16S rRNA genes. A total of 154 bacterial phylotypes were found. The Bacteroidetes was the most abundant phylum and accounted for about 65% of the gut microbial profile. This is followed by Firmicutes, Actinobacteria, Spirochetes, Proteobacteria, TM7, Deferribacteres, Planctomycetes, Ferrucomicrobia, and Termite Group 1. Based on the phylogenetic study, this symbiosis can be a result of long coevolution of gut enterotypes with the phylogenic distribution, strong selection pressure in the gut, and other speculative pressures that determine bacterial biome to follow. The phylogenetic distribution of cloned rRNA genes in the bacterial domain that was considerably different from other termite reflects the strong selection pressures in the gut where a proportional composition of gut microbiome of C. curvignathus has established. The selection pressures could be linked to the unique diet preference of C. curvignathus that profoundly feeds on living trees. The delicate gut microbiome composition may provide available nutrients to the host as well as potential protection against opportunistic pathogen.  相似文献   
120.
报道中国革螨2新记录:扁圆土厉螨Ololaelaps placentulus(Berlese,1887)和小筐美绥螨Ameroseius corbiculus(Soverby,180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