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56篇
  免费   214篇
  国内免费   821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102篇
  2022年   120篇
  2021年   113篇
  2020年   106篇
  2019年   132篇
  2018年   88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92篇
  2015年   114篇
  2014年   198篇
  2013年   139篇
  2012年   203篇
  2011年   252篇
  2010年   176篇
  2009年   162篇
  2008年   302篇
  2007年   205篇
  2006年   177篇
  2005年   166篇
  2004年   161篇
  2003年   175篇
  2002年   154篇
  2001年   118篇
  2000年   150篇
  1999年   94篇
  1998年   72篇
  1997年   62篇
  1996年   71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31.
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实施的重要目标是维护和提升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从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的生态现状与功能出发,对乌梁素海流域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态敏感性及土壤保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重要性进行系统评价,形成基于生态敏感性和生态功能重要性相结合的空间格局评价结果。以维护和提升人类福祉所需的重要生态系统服务为目标,以乌梁素海流域生态敏感性和生态功能重要性相结合的空间格局评价结果为基础,制定了“一中心、二重点、六要素、七工程”的乌梁素海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体系,并基于此将乌梁素海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分为6个主要治理区域,形成“四区、一带、一网”的生态安全格局,通过具体工程实施,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服务能力将取得明显提升,防风固沙能力有效增强,生物多样性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稳定达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明显加强。通过乌梁素海流域的分析案例为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关键区域的识别提供了定量分析方法,为流域尺度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实现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和修复提供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132.
李潇  吴克宁  刘亚男  冯喆  谢家麟 《生态学报》2019,39(23):8806-8816
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将生态系统服务评价成果与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相结合,以国家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河南省南太行地区鹤山区为例,探究生态系统服务评价成果在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中的应用。结果表明,近年来鹤山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整体呈下降趋势且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其中,2014-2017年鹤山区各土地类型二级服务ESV减少了303.95万元。研究期内,水资源供给、气体调节功能、气候调节、净化环境、水文调节、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美学景观等8项生态服务价值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在鹤山区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中需要重点关注生态系统的水文调节、净化环境、土壤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等服务功能,相应的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应集中在河道生态修复与湿地保护、矿山生态环境修复与土地整治、森林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鹤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能够提升区域生态服务价值。其中,工程实施后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预计能达到36407.95万元,比2017年增加7741.96万元,增长率为27%且各项生态服务价值均有提升。研究结果对鹤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实施有一定的指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133.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森林生态安全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白江迪  刘俊昌  陈文汇 《生态学报》2019,39(8):2842-2850
森林生态安全是维持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基础,也是人类生存的必要环境。森林不仅为人类提供木材和其他林副产品等实物价值,还具有美化环境、固碳释氧、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等生态服务价值,对维持生态平衡有重要作用。生态安全的相关研究多集中在构建评价指标评价森林生态安全,研究内容相对单一,而针对林业生态-产业共生关系的研究,并没有对林业产业类型进行区分,其次,林业产业发展对森林生态安全的影响研究较少。针对上述问题,在考虑产业分类的基础上,基于PSR理论和狭义的森林生态安全定义,利用31个省(市、自治区)3年的林业统计数据,运用PLS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林业产业发展、森林生态保护对森林生态安全的影响及影响的大小,并分析了各地区森林生态保护的响应活动,为林业产业发展和森林生态保护的政策制定提供依据,从而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上述分析得出如下结果:(1)林业产业发展对森林生态安全无显著影响,但有部分子产业有森林生态安全有影响;(2)林业一产发展对森林生态安全有显著地直接影响,路径系数为0.175,间接影响不显著;(3)林业二产和三产发展对森林生态安全的直接影响和间接都不显著;(4)三类产业对林业产业发展的影响均显著,影响的大小分别为林业二产(0.636)、林业一产(0.204)、林业三产(0.151);(5)森林生态保护对森林生态安全有显著地直接影响,路径系数为0.619;(6)相对于其他地区,西部的森林生态保护活动积极性不高。由此得出如下结论:林业产业发展及林业二产、林业三产对森林生态安全未形成压力,只有林业一产发展对森林生态安全产生了正压力,需进一步加强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大保护响应力度对森林生态安全的影响大于合理利用的正压力;加强西部区域的森林生态保护力度,提高森林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34.
李宇亮  刘恒  陈克亮 《生态学报》2019,39(22):8346-8356
在提炼生态保护补偿概念内涵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政策目标、海洋环境自然属性、自然保护区区域特殊性以及我国制度环境,明确了海洋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补偿的思路;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结合生态系统服务分析,对海洋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主体、客体和补偿标准进行了讨论。研究结果表明,海洋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补偿应该以持续的生态效益供给为目标,以正外部性内部化为基本原理;海洋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补偿的主体是国家,由相关政府部门代表国家履行补偿责任;补偿客体为保护区周边居民和保护区管理机构,对周边居民的补偿标准以其为保护区牺牲的生态效益价值来确定,对管理机构的补偿标准以其使保护区增加的生态效益价值来确定。在构建补偿机制框架后,探讨了保护区运营资金支持和补偿标准公信力等问题,为后续的研究实践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35.
以广东仁化县董塘镇及红山镇5个分布有野生白毛茶Camellia sinensis var. pubilimba的生存群落为对象,开展样方调查及群落生态学分析,以期明确野生白毛茶的生长状况及保护对策。结果表明:(1) 5个有野生白毛茶分布的群落,共分布有维管植物177种,隶属于63科119属,其中蕨类植物13科17属21种,被子植物49科101属155种;(2) 白毛茶野生种群分布于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群落演替而成的次生林,群落上层以毛竹、杉木、华润楠Machilus chinensis、罗浮柿Diospyros morrisiana为优势种,灌木层以白毛茶、红背山麻杆Alchornea trewioides、绒毛山胡椒Lindera nacusua、八角枫Alangium chinense为优势种,草本层以乌毛蕨Blechnum orientale、蔓生莠竹Microstegium fasciculatum、三叶崖爬藤Tetrastigma hemsleyanum等占优势;(3) 除次生林外,其余群落中草本层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及均匀度均高于乔木层及灌木层,这可能是自然演替进程与人类砍伐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4) 野生白毛茶更适合处于中度干扰的次生林中,较为湿润的阳坡利于其发展;(5) 野生白毛茶数量虽多,共258株,却均为小苗,且生长状况并不理想,需及时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就地保护、适度干扰,同时加强民众教育保护现有野生资源,扩大野生种群调查范围,兼顾回归实验。  相似文献   
136.
物种分布信息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管理至关重要。基于物种访查数据和气候数据,采用基于物种生境偏好、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和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构建的生态位模型,综合考虑物种出现点和环境变量,预测了高黎贡山白尾梢虹雉Lophophorus sclateri、血雉Ithaginis cruentus、白鹇Lophura nycthemera、白腹锦鸡Chrysolophus amherstiae的潜在分布区域。结果表明,模型对4种雉类的预测均达到较好效果;白尾梢虹雉、血雉、白鹇和白腹锦鸡的潜在生境总面积分别为6 432 km^2、8 464 km^2、9 573 km^2和13 691 km^2,白鹇和白腹锦鸡的潜在生境面积大于白尾梢虹雉和血雉,但后两者具有更多的高质量生境。高黎贡山北段是4种雉类潜在生境的重叠区,为高黎贡山雉类保护的优先区域,尤其是白尾梢虹雉,建议加大该区域的雉类调查和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137.
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立法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现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改革目标需要法治保障。建设自然保护地体系涉及的不同生态系统和多个管理部门、多方利益主体, 是一个巨大的复杂系统, 需要进行整体性、系统性的立法研究。目前, 国家正在推进国家公园体制改革并已将《国家公园法》列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计划。更需要我们从自然保护地立法体系建设的高度, 正确处理《国家公园法》与未来可能制定的《自然保护地法》的关系, 在《国家公园法》制定过程中为今后出台《自然保护地法》预留空间, 并建立相应的衔接机制, 统筹谋划并协同推进国家公园法与自然保护地立法。  相似文献   
138.
2006年9月14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养护野生动物移栖物种公约》、《关于养护黑海、地中海和毗连大西洋海域鲸目动物的协定》和《养护波罗的海和北海小鲸类协定》这三个公约的秘书处宣布,共同发起“2007国际海豚年”活动。这似乎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但正如被列入  相似文献   
139.
《生命世界》2007,(6):110-111
为了更好地配合“5·22世界生物多样性纪念日”活动,由国家环保总局生物多样性保护办公室、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第二届“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数码摄影赛作品评审工作已经完成。本届赛事共收到作品2000多幅,评选出特等奖1名,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6名。部分作品在北京动物园科普馆举办摄影作品展览。  相似文献   
140.
六股尖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多样性研究及其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股尖自然保护区是皖南山区中亚热带植被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种子植物多样性丰富,具有种子植物134科,529属,994种,有珍稀保护植物35种,是一个天然的物种基因库。区系成分复杂,起源古老,南北成分过渡明显,替代性分布比较突出。属的分析显示529属可归为14个分布区类型,并与世界各地有广泛联系,温带分布占56.9%,热带分布占40.0%,其R/T(热带成分比温带成分)比值为0.70,比黄山(0.57)、清凉峰(0.53)、天堂寨(0.51)略高,与齐云山(0.77)相近,显示其热带性比黄山、清凉峰、天堂寨略强,与齐云山相似。植被分布从下至上依次为农耕林(次生)(海拔700 m以下)、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700~1 100 m)、落叶阔叶混交林(1 100~1 300 m)、山地灌丛(1 300~1 500 m)、高山草甸(1 500 m以上)。其代表性植被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群落多样性分析表明,其Simpson指数为8.82±2.70,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2.62±0.27,种间相遇机率PIE为0.88±0.05,群落均匀度R为0.78±0.07,显示该群落物种多样性丰富,分布均匀,结构稳定。通过PCA排序可以将六股尖等21个山地划分为华南、华北、华东三大植物区系。为保护和修复该地的常绿阔叶林、中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以及一些重要的珍稀濒危植物资源如华东黄杉林等,提出了一些相应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