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2篇
  免费   184篇
  国内免费   2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71.
目的检测和分析肝硬化患者无菌腹水中真菌DNA存在状况。方法选取118例无菌腹水的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患者刚入院时的腹水、血液和粪便标本。应用PCR技术直接检测标本的真菌DNA并克隆测序。并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对患者临床症状及检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名患者的腹水、血液、粪便中同时检测到真菌DNA,14名患者的腹水和粪便中同时检测到真菌DNA,3名患者的血液和粪便中同时检测到真菌DNA,大部分序列间的相似性高于99%。测序检测到最多的菌种为Candidaalbicans。结论肝硬化患者无菌腹水中能够检测到真菌DNA,并且提示在肝硬化患者腹水和血清中检测到的真菌DNA易位于肠道。  相似文献   
72.
王健  毕惠娟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2,24(12):1093-1096,1099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IL-8含量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IL-8 mRNA表达,及其与ALT、AST相关性.方法 以ELISA法检测血清IL-8含量,定量PCR检测65例肝硬化患者(代偿期36例,失代偿期29例)外周血IL-8 mRNA水平,设GAPDH为参照,以logcDNA/logGAPDH比值代表其最终mRNA水平.结果 肝硬化患者外周血IL-8及其mRNA表达量分别为(448.41±59.46)pg/mL、(1.4850±0.1801)logcDNA/logGAPDH,较正常组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ALT异常组IL-8及其mRNA表达量分别为(465.73±48.88)pg/mL、(1.5207±0.1684)logcDNA/logGAPDH,与ALT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ST异常组IL-8及其mRNA表达量分别为(467.39±48.48)pg/mL、(1.5419±0.1650)logcDNA/logGAPDH,与AST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硬化外周血IL-8及其mRNA与ALT(r =0.764,r =0.612,P<0.01)及AST(r =0.711,r=0.579,P<0.01)显著相关.结论 肝硬化外周血IL-8及其mRNA表达升高,并与血清ALT、AST水平密切相关,提示IL-8可能参与了肝硬化的致炎分子病理过程,似可作为反映肝脏炎症变化的新型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73.
目的:探讨由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患者血清中IL-10、IL-18及内毒素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各组血清IL-10、IL-18水平,采用偶氮显色基质法检测内毒素水平.结果:SBP患者血清中IL-10、IL-18及内毒素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SBP患者治疗后血清中IL-10、IL-18及内毒素的水平都明显降低,P<0.05.结论:检测血清中IL-10、IL-18及内毒素在肝硬化患者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中的诊断及预后中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4.
目的:研究胆碱酯酶(CHE)在评估乙肝肝硬化患者肝脏储备功能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501例肝硬化患者病例,并根据肝脏功能进行Child分级。应用全动自动生化分析仪,以酶速率比色法检测胆碱酯酶(CHE),溴甲酚绿法检测白蛋白(ALB),凝固法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s)。应用方差分析,研究胆碱酯酶(CHE)在不同CHILD分级组别中的肝功能评价意义。应用相关分析方法,比较胆碱酯酶(CHE)与其他肝脏合成指标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时间(PTs)的相关性。结果:肝硬化患者在严格Child-Pugh分级标准划分而成的ABC三级中,各级胆碱酯酶(CHE)活性逐级明显下降,分别为5469.04±1777.31 U/L(Child A),2935.08±1206.95 U/L(Child B),1810.40±724.72 U/L(Child C),且结果差异有显著意义(F=261.114,P=0.000)。在肝硬化患者中,胆碱酯酶(CHE)与白蛋白(ALB)总体正相关、与凝血酶原时间(PTs)总体负相关。其中Child A级患者中,CHE与ALB成正相关,与PTs负相关。Child B级患者中,CHE与PTs负相关,但与ALB无显著相关性。Child C级患者中,CHE与ALB正相关,但与PTs无显著相关性。结论:胆碱酯酶(CHE)与肝硬化患者肝细胞损害的严重程度相关,可反映肝脏的储备功能,与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时间(PTs)有同样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5.
目的:观察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0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进行自身对照的临床研究。在无菌条件下取健康产妇足月生产的脐带血,分离纯化脐血干细胞,通过肝动脉途径,将纯化的脐血干细胞移植入患者肝脏内,于移植后2周、4周、8周进行肝功能、凝血指标检测,并于4周及8周行腹部B超及胃镜检查,观察患者移植后不同时间症状改善情况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60例接受脐血干细胞移植的肝硬化患者术中术后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移植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明显,食欲不振、乏力、腹水等减轻甚至消失;血清学检测:白蛋白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凝血酶原时间、总胆红素较术前明显下降;术后8周复查胃镜,食道静脉曲张没有明显变化。结论: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尤其是在提高白蛋白水平及改善凝血功能方面有很好的疗效,可作为肝移植治疗的过渡或补充治疗。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硝苯地平缓释片联合缬沙坦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0例患者随机分入对照组与观察组,给予对照组86例患者硝苯地平缓释片口服降压;观察组94例患者接受硝苯地平缓释片联合缬沙坦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8周后血压、心率、脉压、肾功、尿酸、血钾及尿微量白蛋白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及心率均显著降低,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尿酸、尿微量白蛋白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肾功、血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硝苯地平缓释片联合缬沙坦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降压平稳,同时可显著降低尿酸及尿微量白蛋白,改善肾功能。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应用于肝硬化模型的的实验疗效,为临床试验提供数据。方法:制作大鼠肝硬化模型,将肝硬化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5只。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门静脉注射入实验组大鼠肝脏,术后两组大鼠仍然以0.5mL/100g的维持剂量腹腔注射40%CCl4植物油溶液,3周后处死所有实验动物,取其静脉血检测ALT、TBIL、ALB、AFP,并取大鼠肝脏做组织切片观察。结果:实验大鼠肝脏可观察到诱导分化的肝细胞。实验组大鼠死亡3只,对照组死亡2只。对照组与实验组肝功能指标ALT、ALB、TBIL、AFP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AS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MSCs注入肝硬化大鼠模型中能有效改善肝脏的生理功能,对临床试验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8.
目的:探讨富含支链氨基酸的肠外营养对肝硬化大鼠肝部分切除术后肝脏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的影响。方法:20只肝硬化大鼠随机分为肝部分切除术后行8.5%Novamin的肠外营养5 d组10只,肝部分切除术后行10%Hepa的肠外营养5 d组10只。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大鼠肝脏NK细胞的百分率;应用4小时51Cr释放法测定肝脏NK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与8.5%Novamin的肠外营养5 d组比较,10%Hepa的肠外营养5 d组肝脏NK细胞占全部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和肝脏NK细胞杀伤活性明显升高(P<0.05)。结论:富含支链氨基酸的肠外营养可以增加肝脏NK细胞的百分率和肝脏NK细胞的杀伤活性。  相似文献   
79.
目的:探讨活血温经止痛法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9月~2011年9月在我院门诊部接受治疗的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56例,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8例,对照组:选用芬必得布洛芬缓释胶囊进行治疗,研究组给予患者少腹逐瘀汤为主药随症加减治疗。结果:治疗结束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5.0%,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2.9%,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3个月后的复发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讨论:少腹逐瘀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不仅临床疗效显著,而且复发率低,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0.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患者乙型肝炎病毒前C区联合基本核心启动子变异情况及与基因型的关系.方法:收集乙型肝病毒感染者血清132份,HBV DNA均阳性,用半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HBV前C及c基因部分片段,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检测前C A1896联合BCP T1762/A1764变异.用S基因PCR-RFLP方法确定HBV基因型.结果:乙型肝炎病毒前C区联合基本核心启动子变异在原发性肝癌组的阳性率为41.18%(14/34),显著高于慢性肝病组的11.22%(11/98)(P<0.01).前CA1896联合BCP T1762/A1764变异在B基因型检出率与C基因型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乙型肝炎病毒前C区联合基本核心启动子变异与原发性肝癌关系密切,与基因型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