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2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524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89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107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90篇
  2009年   90篇
  2008年   131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70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1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采用EGSB反应器处理含氯苯有机废水 ,主要研究了氯苯对颗粒污泥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氯苯对处理葡萄糖自配水的EGSB反应器内颗粒污泥中的细菌有较强毒害作用 ,连续投加低浓度氯苯 72d后 ,扫描电镜观察可发现颗粒污泥表面和内部细菌均明显受到损害 ,停止投加氯苯恢复运行 30d和 5 0d后 ,仍可观察到颗粒污泥内部细菌受损害的现象 ,且部分颗粒污泥内部存在着明显的空洞 ;随着运行时间的延长 ,反应器内颗粒污泥的粒径有较大程度的增大 ;但长期接触氯苯导致部分颗粒污泥解体 ,使得小粒径污泥增多 ,而大粒径  相似文献   
22.
23.
升流厌氧污泥层反应器动力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碘离子作示踪剂,采用矩形脉冲示踪法测定升流厌氧污泥层(UASB)反应器的流动分布。建立了申级返混加沟流模型。模型简单,能够反映反应器流动分布,具有较强的拟合能力和良好的适用性。运用流动模型和Monod方程,建立了UASB反应器稳态模型,并对模型参数进行了估计。通过灵敏度分析,进水基质浓度S。,废水流量Q,最大比基质降解速率,μmax 对出水基质浓度有较大影响。在稳态模型的基础上又建立了UASB反应器动态模态,利用此模型,对出水基质浓度序列Se,和产气量序列Qg进行计算预测,平均偏差分别5.40%和7.46%,标准偏差分别为7.02%和9.66%。  相似文献   
24.
UASB反庆器中影响污泥颗粒化的工程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具有不同微生物群系的接种污泥,流动方式和流速对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反应器中活性污泥粒化的影响,颗粒化过程包括:微生物絮凝体的形成,亚核的形成,亚核增长和颗粒成熟四个阶段,微絮凝体的形成取决于酸化菌伯作用,流体的动量传递和流体对悬浮物的剪切作用是影响亚核形成的关键性工程因素,为此提高最低流速概念,即形成污泥膨胀床的最低流速。合适的进料速率,污泥负荷,布水均匀性以及碱度控制是UASB反应  相似文献   
25.
徐悦  曹英萍  王玉  付春祥 《植物学报》1983,54(4):515-521
发根农杆菌(Agrobacterium rhizogenes)侵染植物后可诱导植物产生毛状根。菠菜(Spinacia oleracea)是常见的食用蔬菜, 目前尚未见菠菜毛状根的研究报道。经筛选得到适合诱导菠菜毛状根的发根农杆菌菌株LBA9402, LBA9402侵染菠菜外植体茎后, 毛状根的诱导率最高可达16%。菠菜毛状根呈白色, 具有丰富的根毛, 能在无外源激素的固体培养基上快速增殖生长。通过诱导菠菜毛状根产生愈伤组织并进行分化, 获得了菠菜毛状根的再生植株, 再生率为8%。此外, LBA9402可将含有Ri质粒的T-DNA和携带外源GFP基因的Ti质粒T-DNA共同导入外植体中。PCR检测和荧光显微观察结果显示, rolB及GFP基因在菠菜毛状根基因组中稳定表达, 共转化频率为50%。  相似文献   
26.
用苯唑青霉素、羧苄青霉素对脆弱类杆菌、多形类杆菌、核梭杆菌、产气荚膜杆菌和艰难杆菌等5种厌氧菌进行L型菌的诱导。通过诱导,可见到脆弱类杆菌、多形类杆菌和产气荚膜杆菌形成油煎蛋状或颗粒状菌落。革兰氏染色镜检,见到菌体肿胀,并有丝状体、圆球体和巨球体。细胞壁染色法可见到部分细菌因胞壁缺损而被结晶紫透入菌体着色。诱导后的少数细菌可转变成可滤过型而能通过0.4μm孔径的滤膜。核梭杆菌诱导后形态改变极显著而较难识别。艰难杆菌形态改变小。建设在临床标本细菌培养时,有时尚需增加L型厌氧菌培养,以提高检出率。  相似文献   
27.
试论“三北”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介绍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的概要、建设指导思想和技术路线,从理论上较深入地探讨了林业观念更新的意义及其基础。从而,提出“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的学术概念,以及它同建立区域性人工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并结合“三北”黄土高原昕水河流域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示范区的特点进行分析,探讨丘陵山地条件下,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的技术内涵、组成及其生态经济特点。最后,作者提出了由“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实践对我国如何建设好其它防护林工程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28.
口腔厌氧螺旋体的分离培养在国内尚属还未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对培养口腔厌氧螺旋体的培养基,培养条件及与梭形杆菌的共生关系进行了探索,制备出适宜于口腔各类厌氧螺旋体生长的“螺旋体大豆消化液选择培养基”(简称SSSM),使用本培养基从40例青少年牙周炎患者牙周袋分泌物标本分离出小齿密螺旋体19株,大齿密螺旋体4株,疏螺旋体4株,另分离出梭形杆菌21株,其结果显示出患者牙周袋及健康人龈沟标本中厌氧螺旋体及梭形杆菌培养阳性率二者之间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01),进一步揭示出牙周炎与口腔厌氧螺旋体之间关系密切。并对分离出的菌株做了常用抗菌素的药敏试验。  相似文献   
29.
以野生黑果枸杞(Lycium ruthenicum Murr.)的无菌苗叶片作为外植体,建立了两条再生体系:一条是经愈伤组织再分化的间接再生体系,一条是不经愈伤组织再分化的直接再生体系。并采用流式细胞术(FCM)及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两种途径再生苗进行了遗传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1)最佳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MS+1.5 mg·L-12,4-二氯苯氧乙酸(2,4-D),诱导率达100%;最佳分化培养基为MS+1.5 mg·L-16-苄氨基腺嘌呤(6-BA)+0.1 mg·L-1吲哚-3-丁酸(IBA),1 g愈伤组织上的平均不定芽数为39.4个。(2)叶片直接诱导不定芽的最佳培养基为MS+0.5 mg·L-16-BA+0.3 mg·L-1α-萘乙酸(NAA),不定芽诱导率为92.9%,每个外植体上平均不定芽数为18.1个。(3)两条途径再生的不定芽在不含植物生长调节剂的MS培养基上,2周内均可正常生根。(4)FCM结果显示亲本苗及2种再生苗均为二倍体。(5)ISSR分析表明,间接再生苗的平均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84,直接再生苗的平均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91,直接再生体系是一种更加快速高效的繁殖方法。  相似文献   
30.
【背景】嗜热古菌Candidatus Syntrophoarchaeum可以与硫酸盐还原细菌共生,通过逆转产甲烷途径进行正丁烷的氧化,但在该过程中负责催化丁基辅酶M氧化的酶尚未确定。【目的】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证明Ca.Syntrophoarchaeum中mta A基因编码的蛋白可以特异性催化丁基辅酶M中丁基的转移,并非转移甲基。【方法】使用Methanosarcina mazei辅酶M甲基转移酶Mta A的晶体结构(PDB ID:4ay8)作为模板,对Mta A_1 (Gen Bank登录号OFV65993.1)和Mta A_2 (Gen Bank登录号OFV65678.1)进行同源建模。使用分子对接得到两者分别结合CH_3-Co M和C_4H_9-Co M时的结构,并用AMBER18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当Mta A_1和Mta A_2分别结合C_4H_9-Co M时,表现出与4ay8晶体结构类似的TIM-Barrel折叠三维结构,但在活性中心形状、Zn~(2+)与底物距离以及活性位点附近氨基酸配位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这可能是导致Ca.Syntrophoarchaeum中mta A基因编码的蛋白催化丁基辅酶M氧化的原因。其中Mta A_2与4ay8结构更相似,活性中心氨基酸配位更完整,暗示其更可能具备催化活性。然而当Mta A_1和Mta A_2分别结合CH_3-Co M时,整体结构不合实际,活性中心Zn~(2+)与底物距离过远,表明底物几乎不可能与酶结合。【结论】Ca.Syntrophoarchaeum中的Mta A_1和Mta A_2很可能是特异性的丁基转移酶,而非催化甲基的转移,其中Mta A_2具备活性的可能性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