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8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70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中国近代生物学的摇篮——北大生物学系初建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创立于1898年,京师大学堂于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以后,北京大学才逐渐发展成为一所现代的高等学府。1919年"五四"运动,北京大学在科学与民主的旗帜下,成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和中国现代科学的摇篮。我国自然科学的许多  相似文献   
62.
对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末,我国中学生物学课程的发展历史作了简单回顾,力图从计划大纲、教材教学2个方面,对这一历史轨迹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63.
我国古籍中有关麋的一些记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麋(Elaphurus davidianus)自19世纪末以来,在其故土--中国已经绝迹。本世 纪50年代,英国曾将这种珍稀动物送还北京动物园,最近又送回22只,其中20只散放在 它最后的栖息地--北京南郊的南海子。因此麋在中国古代的生存情况又引起人们的注 意。虽然Mollendorff(1877)曾对古文献中一些有关麋的记载作过报道,但比较粗略。 主要对麋的名字作了考证,还有许多问题未涉及。最近谢成侠(1985)又报道了麋的一 些历史情况;黄宝玮(1983)曾对甲骨文中之麋加以研究。但尚有不足。本文拟对麋作 进一步的历史动物学介绍。  相似文献   
64.
彭霄鹏  吕亚奎 《化石》2021,(1):70-71
鲎是生活在海洋里的奇特生物,属肢口纲剑尾目的海生节肢动物。外形有一个较宽的新月形头胸甲,背部有一对复眼和两个单眼,头胸相连,外形很像马蹄,所以有人称之为马蹄鲎。鲎的祖先在地质历史时期古生代就已出现,那时地球还没有那么多物种,恐龙还不是地球的霸主,原始鱼类刚刚诞生。斗转星移、沧海桑田,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古老的动物随自然环境的变迁不断退化或进化,有些因环境的变迁及近来人类的滥捕甚至灭绝,只有鲎,4亿多年来基本保持着最原始的外貌和生活习性,所以又被科学家称之为研究海洋生物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65.
对金缕梅科现代分类系统的评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了进一步研究金缕梅科的系统与进化,作者详细介绍了该科的分类历史及各个分类系统;根据现代植物系统学研究的原理和方法,着重对金缕梅科的5个现代主要分类系统,Harms(1930),张宏达(1973,1979),Bogleetal.(1980),Endress(1989)和李建华(Li,1997)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比较和评述,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认为李建华的分类系统有一定合理性,但他对个别属的处理和族的划分仍有不妥之处  相似文献   
66.
67.
为评估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樟科这一重要植物类群进化潜力的保护情况, 揭示将物种进化历史纳入生物多样性保护评估的重要性, 本研究通过对西双版纳地区长期的野外调查并查阅标本记录与文献资料, 整理出该地区樟科13属121种物种的具体分布信息, 以植物条形码ITS序列作为分子标记构建了反映整个西双版纳地区樟科植物系统发育关系的系统发育树。我们以此为基础, 从物种层面分析了各物种的进化特异性(evolutionary distinctiveness, ED), 从区域层面分析了自然保护区内、外以及32个行政乡镇的系统发育多样性(phylogenetic diversity, PD), 并结合物种丰富度(species richness, SR)与物种濒危等级, 综合探讨了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樟科植物进化历史的保护情况。研究发现,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仅拥有整个西双版纳地区54.5%的樟科物种数, 却保护了该地区樟科植物约88.8%的进化历史, 没有被列入保护范围但却拥有高系统发育多样性的区域有打洛镇、易武乡等。就物种而言, 进化特异性相对较高的19个物种中, 有5种(26.3%)在自然保护区内没有分布; 濒危等级高的54个物种中, 有20种(37.0%)在自然保护区没有分布, 同时拥有高进化特异性和濒危等级的物种仅有1种不在保护区内分布。结果表明, 虽然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樟科这一植物类群的系统发育多样性以及高保护价值物种的保护较好, 但仍有部分重要樟科植物的进化历史没有涵盖在现有自然保护区范围内; 按照传统方法设定的自然保护区虽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樟科物种的进化历史, 但仍然存在与标准化系统发育多样性保护策略相矛盾的地方。因此, 今后在建立自然保护区时, 应将系统发育多样性考虑在内, 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对环境变化的潜力。  相似文献   
68.
研究以线粒体Cyt b基因为分子标记,对赤水河两种荷马条鳅属(Homatula)鱼类(红尾荷马条鳅和短体荷马条鳅)的遗传多样性及种群结构进行了分析;同时,结合了对在长江上游其他几个水系分布的同种鱼类进行比较,分析其生物地理学过程。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5个水系135尾红尾荷马条鳅Cyt b基因序列共检测出42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936和0.00493;其中,赤水河种群的分别为0.891和0.00208。3个水系52尾短体荷马条鳅Cyt b基因序列共检测出12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分别0.821和0.01105;赤水河种群的分别为0.646和0.00390。基于ML和BI法构建的单倍型分子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两物种各自构成单系,且得到较强支持。红尾荷马条鳅各种群地理格局分布明显,赤水河种群为并系类群位于分支基部。在短体荷马条鳅支系中,岷江与沱江两个水系的个体相互聚类在一起,而赤水河群体聚成一个分支。赤水河与其他水系不存在共享单倍型,表现了明显的隔离和差异性的地理分布格局。由于这些水系之间地理位置相距较远,推测这种格局的形成不是地质运动造成的水系隔离,而是历史时期水位的高低变化造成鱼类种群的扩散和隔离。错配分析支持赤水河两物种种群扩张的推断,但中性检验却并非全部支持,显示种群历史相对复杂。  相似文献   
69.
宾淑英  吴仲真  张鹤  林进添 《昆虫学报》2014,57(9):1094-1104
遗传变异与种群持续性及其进化潜力密切相关,而生物入侵导致种群遗传变异或遗传多样性的改变为研究自然界中各种生态和进化问题提供了理想模式。分子标记技术是调查种群遗传变异的重要工具,揭示了入侵种的入侵过程和结果,并预测未来的发生情况。本综述归纳了分子标记技术在昆虫入侵机制研究中的应用,以典型的研究个案为例,分别综述了分子标记技术在隐蔽入侵的监测应用,分子标记技术在重构入侵历史研究中的推算方式,分子标记技术在探索种群遗传变异与成功入侵机制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并进一步介绍了高分辨率熔解曲线(high-resolution melting, HRM)分析在昆虫入侵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0.
昆虫口器及其进化简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明  任东  谭京晶 《昆虫知识》2005,42(5):587-592
昆虫口器有着很高的分化率,可细分为34个现生和2个化石类型,大部分出现在自泥盆纪以来的5个历史发展时期:早泥盆、中石炭、早二叠、三叠-侏罗、侏罗-白垩。文章依据时间线索,介绍每种口器的特征以及所属主要类群,对整个昆虫纲的口器做出了归类和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