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2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27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1年   1篇
  1966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4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81.
安徽滁州雌性丽斑麻蜥繁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安徽滁州地区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年产两窝卵。窝卵数及窝卵重与雌体体长呈正相关,相对窝卵重与雌体体长无关,卵重与窝卵数无关。窝卵数、窝卵重及卵重在窝序间无明显的差异。卵长径与卵短径呈正相关,卵长径与窝卵数呈负相关,而卵短径与窝卵数无关。雌体主要通过增加窝卵数增加繁殖输出。  相似文献   
82.
对分布于中国的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Linnaeus 3亚种的线粒体12SrDNA(487bp)和ND5(451bp)基因的部分序列进行测定,与已知全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的非洲飞蝗亚种进行序列比较,并在此基础上对ND5基因,以斑腿蝗科瘤喉蝗Parapodisma mikado为外群,重建MP树。基于序列长度的限制,将两基因联合分析重建了1棵最简约无根树。在对准的4个亚种共有的481bp的12SrDNA和451bp的ND5片断序列比较中,AT含量明显高于GC含量。由序列差异来看,哑洲飞蝗和东亚飞蝗序列相似度高,非洲飞蝗和西藏飞蝗相似度高,ND5基因的MP树和联合树也支持这个结论。由于大陆漂移和青藏高原隆起的特殊地质事件,正好解释了非洲飞蝗和西藏飞蝗的相似性,支持西藏飞蝗为单独1亚种,与非洲飞蝗为同一起源地,与其它2亚种相区别。  相似文献   
83.
唇皮层小泡1-4层,在光镜和透射电镜下均具5种形态,由外及内,小泡内颗粒直径逐渐减少。在H.E染 色中,动物极低纬度区和精孔器附近的卵膜和质膜之间,具少量均匀的着色非常深的紫色斑点,与Ⅰ型皮层小泡内 容物形态结构相似,在透射电镜下,这些斑点和卵膜、质膜有明显的界限,其外没有包被膜相结构,我们称之皮层反 应引发斑,这是在鱼类受精卵中发现的一个新的结构。扫描电镜下,引发斑成絮状。引发斑对皮层反应的引发具 有重要作用。皮层反应可分为潜伏期、始发期、高潮期、衰退期四个时期,潜伏期没有皮层反应发生,始发期只是位 于受精卵外围的少量皮层小泡释放,高潮期为多个皮层小泡相互融合形成一个大的泡状体,泡状体再与质膜接触、 融合后,随后破裂,释放内容物,可分为两个阶段,衰退期释放Ⅴ型皮层小泡和其他残存的皮层小泡以及未完全降 解卵黄颗粒碎屑;皮层反应是由Ⅰ型皮层小泡和引发斑诱导的爆发性的链式反应,卵子外侧的皮层反应可以诱导 内侧皮层反应。皮层反应有两个起始区域,在受精后35s开始于动物极低纬度区,稍后出现在精孔器前庭附近,随 后在这两个始发区向四周扩散,并在前庭以外的区域愈合、打通。皮层小泡分批多次释放,质膜多次重组。精子入 卵位点附近没有皮层小泡,不发生皮层反应,这提示皮层反应对鱼类多精受精的抑制效应有限。  相似文献   
84.
齿隐翅虫属Priochirus种类多见于腐木树皮下,是重要的腐木甲虫.其中斑齿隐翅虫亚属的物种比较稀少,目前全世界仅记录3种.本文记述产于我国云南的齿隐翅虫属斑齿隐翅虫亚属1新种,硕斑齿隐翅虫Priochirus(Stigma-tochirus)magnificus sp.nov,及1新纪录种,阿斑齿隐翅虫Priochirus(Stigmatochirus)abori Bernhauer.文中物种检索表包括了世界现有的3种及新种共4个种.所有标本材料(包括所有模式标本)都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85.
记述了中国斑腿蝗科2新种:红股蹦蝗Sinopodisma rufofemoralis sp.nov.(正模♂,副模6♂♂,2♀♀,广西融安元宝山);钝齿卵翅蝗Caryanda obtusidentata sp.nov.(正模♂,副模4♂♂,2♀♀,湖南宜章莽山自然保护区泽子坪).新种的模式标本均保存于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动物标本馆.  相似文献   
86.
以斑叶红雀珊瑚叶片为外植体,在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上 20d 后产生浅黄绿色愈伤组织;转入幼芽分化培养基中 20~25d 后逐渐产生幼芽;外植体直接接入幼芽分化培养基培养 30d 后,可从外植体表面产生绿色幼芽。所产生的幼芽转至生根培养基上可长根,并发育成完整再生植株。  相似文献   
87.
虎斑游蛇咬伤中毒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麦桂波  林晓平  刘海峰 《蛇志》2001,13(2):31-31
虎斑游蛇是常见的蛇种之一 ,一直被认为是“无毒蛇”,去年我院曾收治 1例被该蛇咬伤引起全程肉眼血尿 ,肢体远端多处皮下出血的病例 ,经治疗痊愈出院 ,现报告如下。1 病例报告  患者 ,男 ,50岁 ,农民。于 1 999年 1 0月 1 4日在田间劳作时 ,捕得 1条约 30 0 g重的“无毒蛇”持于手上与另两人一起逗耍 ,不想激怒该蛇 ,被其咬伤右手示指中节背侧 ,当时除感到被咬伤部位有轻度的疼痛外 ,无其他不适 ,未作任何处理。1 5日、 1 6日感困倦、乏力 ,1 7日开始出现全程肉眼血尿 ,四肢远端及腰部多处散在出血点 ,并逐渐加重。 1 0月 1 9日到我院就…  相似文献   
88.
南湖菱苗端茎轴质体起源与发育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湖菱苗端茎轴质体的发育经历了变形、内吞、出芽等变化过程。在苗端茎轴的边缘部位以及幼叶中 ,前质体将发育成为具发达类囊体片层的叶绿体。而在茎轴的中央部位 ,前质体将发生消亡 ,自身水解及液泡内吞是原质体消亡的重要原因。南湖菱苗端的自然发育过程为研究南湖菱质体的起源与分化提供了重要素材。  相似文献   
89.
海南霸王岭热带山地雨林森林循环与树种多样性动态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通过对海南岛霸王岭热带山地雨林的调查 ,研究了热带山地雨林树种多样性特征随森林循环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 1 )热带山地雨林森林循环不同阶段斑块在森林景观中所占的面积比例分别是 :林隙阶段 ( G)占 38.5 0 % ,建立阶段 ( B)占 2 8.5 0 % ,成熟阶段 ( M)占 2 7.0 0 % ,衰退阶段 ( D)占 6 .0 0 %。 ( 2 )热带山地雨林中乔木树种的密度随森林循环的变化趋势是由 G→B→M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 ,以成熟阶段达到最大 ,而到衰退阶段又趋于下降。灌木树种则表现出 G阶段斑块的密度最大 ,B阶段的最小 ,从 B到 M有所增加 ,到 D又稍有下降。 ( 3)热带山地雨林中不同高度级和不同径级的树木的密度在森林循环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增减趋势 ,其随森林循环过程呈现出的动态变化可能与不同阶段斑块内的空间、环境及物种生物学特性有关。 ( 4 )热带山地雨林中树木的平均胸径、平均高、平均胸高断面积、平均单株材积随森林循环过程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 ,其中平均胸径和平均高随森林循环的变化较为平缓 ,而平均胸高断面积和平均单株材积之变化较为陡急。 ( 5 )热带山地雨林森林循环不同阶段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不同 ,其中 G和 B阶段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值较接近 ,M阶段的物种丰富度达到最大 ,D阶段则最小。  相似文献   
90.
中国新纪录属--长角斑蚜属研究(同翅目:蚜科:角斑蚜亚科)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研究了中国蚜科Aphididae角斑蚜亚科Calaphidinae 1新纪录属-长角斑蚜属Calaphis Walsh,1863,记述2新纪录种,居桦长角斑蚜Calaphis betulicola(Kaltenbach,1843)和相似长角斑蚜Calaphis similis Quednau,1979。编制中国长角斑蚜属分种检索表,每种提供形态记述、寄主植物、分布及形态特征图。研究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标本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