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7篇
  免费   109篇
  国内免费   7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2.
内毒素对血小板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23.
目的:比较血小板生成素与白介素-11治疗胃癌患者术后化疗血小板减少症的时效和安全性。方法:术后辅助化疗出现血小板计数低于75×109/L的进展期胃癌患者68例,将其分为TPO组与IL-11组,分别为35例和33例。分别皮下注射rhTPO 15000U,每日1次;rhIL-11 1.5 mg,每日1次,当血小板计数125×109/L或比用药前上升50×109/L,即停止给药,疗程最长为14天。每3天抽取外周静脉血2 m L,通过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血小板计数,密切观察出现的不良反应并记录。比较两组患者不同临床病理资料、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升至75×109/L和125×109/L的时程、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化疗方案、血小板最低值出现的化疗周期及临床病理分期的比较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TPO组与IL-11组血小板动态值的比较,第9天出现显著差异(P=0.032)。TPO组与IL-11组血小板计数恢复至75×109/L和125×109/L所需的时间,有显著差异(P=0.041,P=0.013)。TPO组中,有3例(8.6%)患者发生不良反应,IL-11组中,有13例(39.4%)患者发生不良反应,TPO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少且较轻微(P=0.006)。结论:rhTPO治疗胃癌患者术后化疗血小板减少症时效快,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关节镜联合富血小板血浆对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膝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0)和研究组(n=40),对照组予以关节镜下修整手术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富血小板血浆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优良率、生活质量及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Lysholm评分量表、美国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记录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后3个月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VAS、WOMAC评分均逐步降低,Lysholm评分逐步升高(P0.05);研究组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VAS、WOMAC评分低于对照组,Lysholm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3个月SF-36各维度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关节镜联合富血小板血浆治疗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可促进膝关节功能的恢复,可有效缓解手术治疗后的疼痛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SCI)并发下肢痉挛患者经电针刺激联合局部振动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于2018年1月到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SCI并发下肢痉挛患者90例,根据乱数表法将上述患者分为对照组(n=45)和研究组(n=45),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系统疗法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电针刺激联合局部振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相关量表评分、内收肌角、直腿抬高角以及血清BDNF、PDGF水平。结果:研究组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1.11%(41/45),高于对照组的64.44%(29/45)(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改良Barthel指数、血清BDNF、PDGF水平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改良Ashworth量表、临床痉挛指数评分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内收肌角、直腿抬高角均扩大,且研究组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刺激联合局部振动治疗SCI并发下肢痉挛患者,可有效促进患者康复,改善下肢痉挛,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同时还可有效改善血清BDNF、PDGF水平。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不同分级及转归脓毒症患者的血清降钙素原(PCT)、D-二聚体(D-D)、C反应蛋白(CRP)及血小板相关参数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8年8月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92例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分级及转归脓毒症患者的血清中PCT、D-D和CRP水平、急性病生理与慢性健康评价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及血小板相关参数[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容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大型血小板比率(P-LCR)],并分析脓毒症患者PCT、D-D、CRP水平以及血小板相关参数与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结果: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组、轻度脓毒症组、严重脓毒症组、脓毒性休克组血清PCT、D-D和CRP水平、MPV、PDW、P-LCR、APACHEⅡ评分逐渐升高(P0.05),PLT逐渐降低(P0.05)。存活组患者血清PCT、D-D、CRP水平、MPV、PDW、P-LCR、APACHEⅡ评分均低于死亡组(P0.05),PLT高于死亡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脓毒症患者血清PCT、D-D、CRP、MPV、PDW、P-LCR与APACHE II评分呈正相关(P0.05),PLT与APACHE II评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脓毒症患者血清PCT、D-D、CRP及血小板相关指标可能参与了脓毒症的发展,通过检测其血清PCT、D-D、CRP水平及血小板相关参数可评估脓毒症患者的病情和预后。  相似文献   
27.
摘要 目的:探讨冷冻消融术(CBA)与射频消融术(RFCA)对心房颤动患者心理状态、血小板功能以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我院住院拟行消融手术的房颤患者192例,随机分为A组(n=96,RFCA治疗)和B组(n=96,CBA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心理状态、血小板功能以及预后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两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较术前降低,且B组低于A组(P<0.05)。两组PVI成功率比较无差异(P>0.05),B组冷冻最低温度低于A组,手术时间、消融时间短于A组(P<0.05)。B组术前、术后1 d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血小板膜CD63、CD62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A组血小板聚集率、GMP-140、CD63、CD62P均高于术前及B组(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B组患者疾病无进展生存率为 75.00%(72/96),高于A组的30.21%(29/96)(P<0.05)。结论:与RFCA相比,CBA治疗房颤患者,在获得相当治疗效果的同时,心理状态改善效果更佳,预后更好,同时对血小板功能影响轻微。  相似文献   
28.
目的:将未诱导的自体脂肪干细胞(ADSCs)与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复合,作为一种全新的软骨修复材料,探讨其对家兔耳软骨全层缺损修复的可行性.方法:取家兔10只,于每只家兔耳部做4处软骨全层缺损,随机分为A、B、C、D组,A组,作为空白对照;B组植入自体ADSCs;C组植入自体PRF;D组植入自体ADSCs与PRF的复合物.分别于术后1月、2月、3月取材,进行大体及HE染色观察,并使用IPP6.0软件对软骨生成量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HE染色显示,3月后,A组几乎无新生软骨生成,B、C、D三组软骨生成量依次增多,D组尤为明显.IPP6.0统计结果显示,移植物植入3月后,A组软骨缺损修复率为(1.68±0.17)%,B组为(15.4±0.91.)%,C组为(32.0±2.76)%,D组为(85.77±4.88)%.各组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与HE染色结果相符.结论:未诱导的自体ADSC s复合自体PRF作为一种全新的软骨修复材料,可以有效的修复家兔耳软骨全层缺损,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9.
目的:通过观察我院收治的极低出生体重新生儿肺炎的临床治疗,研究重症肺炎对该类疾病患儿的血小板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探讨其临床研究价值.方法:将47例一般肺炎的极低出生体重新生儿设为对照组,45例重症肺炎的极低出生体重新生儿设为实验组,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血小板参数的检测指标并行患儿凝血功能检查.结果:在血小板参数方面,实验组在MPV和PDW的数据较对照组高,而在PLT明显较低;在凝血功能方面,实验组在PT、APTT和TT等方面的数据较对照组高,而在FIB方面明显较低.结论:临床上对动态监测重症肺炎患儿血小板的变化情况,对判断该疾病患儿的预后具有积极的参考与预警意义,而对重症肺炎患儿出现凝血系统功能紊乱及时把握具体发病机制,对症进行凝血功能恢复治疗,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30.
黄旭  陆红丽  许文燮 《生理学报》2020,72(3):391-398
在生理条件下,消化道的运动主要受肠神经系统(enteric nervous system, ENS)的调节。长期以来,神经系统如何将信息传递给平滑肌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研究者们认为自主神经末梢在平滑肌层形成许多曲张体(varicosity),其中含有神经递质,当神经兴奋到达曲张体时,可以触发递质释放并直接扩散到平滑肌膜上,与相应受体结合引起平滑肌反应。近10年来,随着对消化道间质细胞的形态、分布特征及功能的研究进展,人们对神经信息向平滑肌传递的机制有了新的认识。目前认为,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 of Cajal, ICC)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阳性(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αpositive, PDGFRα+)细胞可通过缝隙连接与平滑肌细胞形成合胞体,介导神经与平滑肌之间的信息传递。其中,嘌呤能神经递质可与PDGFRα~+细胞上的P2Y1受体结合,激活小电导钙激活钾通道(small-conductance calcium-activated potassium channel,SK3),使PDGFRα~+细胞超极化,继而这种电活动通过PDGFRα~+细胞与平滑肌之间的电耦联传递给平滑肌,引起平滑肌的超极化和舒张。本文重点综述了近10年关于嘌呤能抑制性神经如何将信息传递给消化道平滑肌的理论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